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孩子暑期培訓不應盲目跟從

孩子暑期培訓不應盲目跟從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9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孩子暑期培訓不應盲目跟從
  泥塑、繪畫、書法、鋼琴、羽毛球——這個暑假,可可的媽媽爲三年級的可可花費近4000元報了5個興趣班,她無奈地說:“附近的孩子幾乎沒有不在暑假報班的,咱孩子不報,連個玩兒的小朋友都沒有,再說,還得爲以後學習打基礎呢!”在我們周圍,尤其是近年來,像可可這樣奔走在各類培訓班之間度過暑假的中小學生佔了絕大多數,孩子不情願、家長也是苦不堪言。越來越苦澀的暑假奪去了孩子們金色童年中僅有的那點快樂時光。這樣的暑假會給孩子成長帶來怎樣的影響?望子成龍的家長們又有哪些苦衷?這種現象又反映出怎樣一個社會狀況?  半夜排隊搶佔暑期班名額  7月上旬的一天,一家知名外語培訓學校的分校在我市興華街一座商業樓中“開張”,爲了吸引生源,校方給出了前50位報名者學費減半的優惠條件。附近居住的張女士也準備給正在上三年級的兒子報名,她說:“第二天一大早我就去了,沒想到名額剛好沒有了,我一問前面排隊的家長,有的人竟然前一天晚上11時就到那兒排隊去了。”培訓市場的火爆可見一斑。  如今的寒暑假,成了各類培訓學校爭搶生源的旺季,複習班、提分班、衝刺班、興趣班、奧數班……各類廣告多得數不勝數。“報班”的孩子也是“無數”:後小河小學一年級的佳佳自己選擇了“畫畫”班,另外,媽媽又給她報了提高交流能力的“語言表演”班、提升修養的“鋼琴”班、強身健體的“跆拳道”班。五一路小學五年級的欣欣即將面臨“小升初”,媽媽爲她報了六年級的語、數、外各科輔導班。據瞭解,我市中小學生在暑假報班已是普遍現象,少的一兩個,多則五六個,小學低年級的一般以興趣班和英語班爲主,小學高年級和初中學生以文化課爲主,學費數千元,甚至是上萬元都很常見。業內人士估計,兩個月的暑假裏,城裏的孩子有不少於三分之二是在培訓班裏度過,有些孩子甚至因爲同伴都報了班、沒有了玩伴兒不得已也去報了培訓班。  如果說培訓市場的火熱助長了家長們望子成龍的熱情,那麼,家長們熱切的需求也成就了培訓市場的火熱。業內人士透露,近年來,我市民辦培訓學校的規模、數量及收費標準也在“水漲船高”,市內各類有證無證的培訓機構加起來不下千家。有些學校的在校生人數甚至達到2000人以上,超過某些公辦中小學。而一些“名校”的公辦教師在某些培訓學校一天的代課費甚至超過其在公辦學校一個月的工資。  家長糾結做選擇  趙女士是一名媒體從業者,她三年級的兒子每次考試幾乎都能得“雙百”,而一直被其他家長稱爲“雙百王媽媽”的她,在這個暑假也開始爲孩子的“小升初”提前做打算,爲孩子報了奧數班。“好不容易到了暑假,孩子早就想好好玩玩,不願意上這種班,我也不想讓他上,可是沒辦法,培訓學校都根據奧數成績爲‘名校’推薦生源,上奧數班就等於爲孩子將來上‘名校’多個保險。”趙女士道出了她糾結的心情。  如今,與趙女士想法相似的家長不在少數,他們希望孩子在假期盡情玩耍、放鬆身心,但是,又不得不爲孩子的升學打算,迫於各方壓力,他們只好將目光投向了培訓學校。同時,許多爲孩子報興趣班、特長班的家長,他們報班的初衷也或多或少含有“功利心”,希望孩子通過學習單簧管、小提琴、圍棋、長跑等“特長”將來能走“特長生”招生的路子。可以說,升學,成爲大多數家長爲孩子報班的主要原因。  不過也有別的原因,那就是,許多家長在暑假沒有時間陪孩子。在高新區的一家鋼琴培訓教室裏,我們看到30多名7歲左右的孩子正在寫作業,這裏的老師說;“費用是一個小時60元,孩子們來了可以學鋼琴,也可以寫作業,家長們上班沒時間看孩子,我們這個班也負責託管學生”。一位媽媽說出了不少家長的心聲:“大人得上班,孩子放假沒人管,讓老人看吧,管不住!讓一個人在家吧,不是看電視,就是玩電腦,還不如把他送到培訓班去,有人看着,還能學點兒東西。”  “小朋友們都去上培訓班了,我要不去,就沒人和我玩。”三年級的小胖也加入了報班隊伍中,他上培訓班的目的就是找玩伴兒。小胖的媽媽說:“我們家附近,幾乎找不到不去報班的孩子,我就乾脆也給孩子報了個班,這樣他還能和小朋友一起玩一玩。”  除了這三個原因外,也有部分家長是隨大流:“別人家的孩子都報班,我們不報,就落下了。”  孩子上培訓班患上抑鬱症  在我們的調查中,熱衷於報班的大多是家長,而問起孩子是否真願意報班,大多數的回答都不置可否。但提起上培訓班,沒有牴觸情緒的孩子我們還沒遇到過。  “我現在想開了,孩子身心健康,比什麼都重要。”說這話的是我省某高校王老師。王老師的兒子偉偉“從小學習就好”,可是,不知爲何,上了初二以後,各科成績直線下滑,去年暑假,王老師花了1.6萬元給孩子報了“一對一”的培訓班,同步學習各門功課,可是一段時間後,成績還是沒上去,王老師非常着急,他又從另一家培訓班裏找了個非常優秀的老師來家裏爲孩子補課,在偉偉的生活中,只有學習。後來,偉偉逐漸變得面無表情,不和任何人說話,還常常莫名其妙地流淚,王老師帶他去心理診所檢查後才發現,偉偉已經患上了抑鬱症。  太原得覺心理諮詢研究所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李巧英經常接待這類孩子及其家長們的來訪。從許多真實的案例中,李巧英爲我們分析了暑假變成“第三學期”後帶來的影響。她說:“上學的時候在學習,放假了還在學習,導致不少孩子滋長厭學情緒,這種心理又會給他們帶來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寫作業拖拖拉拉等不良習慣,因爲,孩子們會認爲‘反正這些內容我已經學過了或者將來還要再學一次’、‘反正也沒玩的時間,寫慢點也無所謂,還不如邊寫邊玩’等等。另外,不加節制地報班也可能造成孩子的恐學情緒,以致不少孩子一提考試,就會有肚子疼、胳膊疼等軀體化反應。更有甚者,會患上抽動症,一說上某門課,就會緊張、害怕,出現咬指甲、擠眼睛、抽嘴角等不自主的反應。此外,中學生中的網癮、早戀、偏科、抑鬱現象也常常與厭學情緒有關。”  誰把孩子的暑假變得苦澀  與美國中小學生玩彩泥、去水上樂園、去圖書館、爬樹等等豐富多彩的假期相比,中國孩子的暑假卻越來越苦澀。李巧英認爲,這一現象折射出中國家長的集體焦慮,她說,導致這種焦慮的原因有四個:一是,“不要輸在起跑線上”的觀念在家長心裏根深蒂固。二是,家長會將工作中的壓力不自覺地轉移到孩子身上,表現在當他們在晉升、評獎中受挫時,往往會對孩子說“你不多學點兒,以後就等着掃大街去吧”;三是,有的家長從小沒有好好學習,這個“未滿足的情結”會在孩子身上體現,讓孩子幫助其實現願望;四是,一部分家長盲目攀比,看到“別人學那麼多特長班,自己不學就吃虧了”,這種盲從、虛榮的心理也將孩子推到更大的壓力之中。所以,家長們焦慮的情緒在蔓延,孩子們的假期就變得越來越苦澀。  然而,李巧英同時認爲,這不能全怪家長。教育部門每年都在說“讓孩子過一個充實而快樂的假期”,但迫於升學壓力,家長乃至全社會都無法“淡定”,大多數家長都不願意這麼急功近利,卻又不得不這麼做;家長們愛孩子,卻眼睜睜看着孩子不開心又無能爲力。  市教育學會副會長裴丹說:“體制內的課程體制外補,會嚴重挫傷孩子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大多數情況下,我們看到孩子是學了一點知識,但從長遠看,不但使親子關係惡化,還對孩子今後的學習不利。”他認爲,家長們一邊對課外培訓抱怨,一邊又輾轉各類培訓班,爲各種升學考試做準備,究其原因還是應試教育在現行教育體制中起主導作用,分數,是全社會評價學生的唯一指標。因此,把快樂的暑假還給孩子,不僅需要家長調整心態,更重要的是需要教育體制的改革,加大對素質教育的貫徹力度,重視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實踐創新能力,爲孩子們創造公平受教育的機會。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