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給孩子“0負擔”的生活,真的好嗎?

給孩子“0負擔”的生活,真的好嗎?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3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0負擔”在老徐的廣告詞兒裏和其他廣告商大言不慚的宣傳裏是想表達一種現代人對0壓力的憧憬和幻想。但是大家不要忘了“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這句名言。

著名心理學家教育學家 Lev Vygotsky (維果茨基)有個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最近發展區)的概念,我覺得很好地說明了適當的壓力和支持可以幫助兒童最好地發展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學習新知識。

怎樣解釋適量的壓力有助於成長?

比如:功課稍稍有點兒難,讓孩子覺得有點兒小壓力,不無聊,想繼續學;

但別太難了,壓力大得讓ta們灰心,沒勇氣嘗試,或者疲憊的沒力氣鑽研了,那就過了。

但是壓力過大、負擔過多在國內的育兒、教育界裏似乎是常態。我不喜歡抨擊我們的教育體制,那是有中國特色的,有它自己的文化土壤和前因後果。

但是我不得不提到自己的焦慮和感傷:

當我看到美國的中小學生有大把的時間來搜索、研究、廣讀名着各類資料來解決老師提出的問題,我真是羨慕嫉妒恨啊!

我也擔心,怕我的孩子們長大看的書學的文我聽都沒聽過,於是每晚睡前都堅持讀書。想想這些年我讀的書大部分都是爲了考試、做論文、竟把最好的青少年時光都給了這些書,沒有時間細細品味更多世界文學寶庫中的經典,就覺得可惜。

如果哪天我有機會,真希望重新踏入有着歷史文化底蘊的學府來靜下心來,讀書、思考,而不是爲了考試、升學、就業而死記硬背。由此看來,我也是憧憬0負擔的學習生活的。

除了教育體制給孩子們的壓力,我發現亞裔家長是最喜歡給孩子“報班兒”的。

給孩子“0負擔”的生活,真的好嗎?

有跟學業掛鉤的奧數班、寫作班,有發展特長的舞蹈班、鋼琴班,還有高大上的聲樂班、戲劇班,英文班,就連那沒上學的小寶寶也要上早教班。

美國這邊的亞裔家長也很熱衷這些課外活動,游泳班、芭蕾班、鋼琴班、中文版是最常見的,有個小學生據說週末只有半天的時間可以喘口氣,其他時間都安排的滿滿的,滿城跑,週末比平時上學都累。

我試圖揣測家長的意圖和心理,爲什麼給孩子安排這麼多課外學習班:

升學壓力。

成績不夠理想的孩子家長爲了提升孩子升學考試的籌碼,不惜重金給孩子報一些補習班、寫作班、奧數班。

家長的苦心我可以理解,但是真的沒有親身體驗。我上學的時候,學校的功課已經夠學的了,把那些東西弄熟弄爛就可以了,應試教育有應試教育的學習方法,不是時間搭進去的越多、網撒的越廣就效果越好。

家長間的攀比。

不知啥時候起,把孩子送去外教處學英文、上聲樂班、戲劇班成了新的高大上標誌。那些班貴的要命,所以有能力把孩子送到這些地方的家長一定是有實力的,在趴中成爲談話的焦點。

而且好像越忙越精貴的現代人生活誤區已經氾濫到孩子們的生活領域了。

“我兒子好忙的,週六要上武術、還有中文口語班,哪有時間去參加小孩子的生日趴。他把時間都用在提升自己身上。”這是一個7歲孩子母親驕傲的分享。

對孩子的特定期待,要做龍中龍鳳中鳳。

“我家寶寶長大以後要說三種語言,精通劍術、騎術、至少兩種樂器、還要繼承我的優良藝術修養,會畫畫。”一位準父親憧憬到。我對他潑了一盆冷水“想要你的孩子成爲啥樣的人,自己先達到再說。你會說幾種語言、幾種樂器啊?”

變相的“託兒所”。

不得不承認,這是家長有個喘息機會的方法之一。

孩子學點東西,家長也不用每時每秒陪在孩子身邊,只接接送送就好了,有條件僱阿姨接送的,自己可以去和老公約個會,同姐妹吃吃茶。

給孩子“0負擔”的生活,真的好嗎? 第2張

小朋友自己的興趣所在。

有的小朋友愛好真的是廣泛,也對這些學習班的老師同學產生了感情,去學習也是去社交,這是最理想的狀態。

通常情況下家長給孩子報班都是處於以上一種或幾種原因,初衷常常是好的,然而後果呢?

小朋友可能會平日上學週末上各種班,弄得過於疲勞。週一回到學校,狀態不佳,或是萎靡不振或是心煩意亂。

孩子可能沒有靈活的時間來自己安排、參加社交活動。ta們可能有自己的小夥伴,希望可以在週末一起玩耍或者去誰家參加生日趴、風箏節等。

沒有選擇自己愛好的自由,影響個人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和個性的形成。

孩子習慣了自己的時間被家長安排,不知道如何選擇活動、安排時間,這些看起來無足輕重的能力在日後工作中會表現出來。

(ps:記得那些在最後期限到了之後才提交報表的同事麼,或是總誤了約會時間的朋友?)

在此,我就着減負的風,分享下我的建議,希望爲實現0負擔添磚加瓦:

1. 根據孩子的興趣和熱度來列出幾個班,並做些調查,比如性價比、師資、位置、交通、環境、時間等等。

2. 取決於孩子的年齡,把調查結果同ta們分享,儘量讓ta們自己選擇1-2兩個班。記住貪多嚼不爛的道理。

3. 允許一定的自由靈活度,如果在嘗試了一段時間後,孩子失去了興趣,在全家討論後,考慮放棄或是換班的可能。

4. 給孩子的週末留些自己安排的時間,一些什麼都不做的休息時間。

5. 謹記無論孩子去上什麼班,學習什麼,參加什麼活動都是ta自己的事情,不是爲了滿足家長的虛榮心或事實現家長未實現的夢想。

ta們爲自己的選擇負責,無論學到什麼程度,都是ta們生活中的寶貴經歷。我們所能做的,就是爲ta們提供條件,讓ta們有機會有不同的體驗。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