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你是否理解孩子“錯誤”行爲背後的動機?

你是否理解孩子“錯誤”行爲背後的動機?

來源:寶貝周    閱讀: 6.5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我們是否理解孩子行爲背後的動機?

如果我們認定,自己理解孩子行爲背後的動機,並且做出了負面評判,就會在他們心裏觸發一種無可救藥的消極情緒。我們會通過或明顯、或微妙的方式向他們傳遞一種訊息,讓他們感到自己缺乏能力。我們可能會拿他們開玩笑,甚至譏笑他們,把他們和小夥伴作比較,在他人面前貶低他們……

仔細想想,以下便是衆多令人羞愧的評語中的一些:

你總是違反我制定的規矩,因爲你不愛這個家;

你不努力學習,因爲你完全不在乎自己的前途;

你說謊是因爲你不在乎別人的感受,只顧自己;

你總是考慮不周、丟三落四;

你的感受很愚蠢;

你太粗魯了;

你應該爲自己感到羞愧;

我不相信你,也無法相信你;

你是存心傷害我的感情;

你真可惡;

你故意編造了一切,你在撒謊。

你是否理解孩子“錯誤”行爲背後的動機?

在所有這些情境下,我們自以爲知道了孩子某種行爲的原因,因而認定他們的動機就是壞的。將這樣的評判強加給孩子,會使他們產生無助的感覺,在無法申辯的情況下,他們儼然已經遭受了判決。

如果孩子將無助無望的感覺掩藏在心裏,他們很可能會躲進“殼”裏,將“我很壞”的感覺也埋在心裏。如果他們沒有這樣,而是將無助無望感外化,則也許會他人以牙還牙,欺負他人。有些孩子之所以會欺負人,是由於他心裏有痛楚。將欺負升級爲暴力,則是由於施暴者心裏埋藏着很深的羞辱感,唯有將痛楚轉嫁他人才獲得解脫。由於他們與自己最真實的美德產生了斷裂,所以就會轉而攻擊他人的美德。

換句話說,青年的行爲源於幼年時的遭遇,源於長幼互動關係。如果一個孩子在犯錯誤時,能夠得到尊重,如果他的感受能夠得到維護,他自然就不會轉而羞辱他人。

你是否理解孩子“錯誤”行爲背後的動機? 第2張

如何將錯誤轉化爲精神財富?

成人是榜樣

當我們緊張焦慮的時候,孩子能夠通過觀察我們來學習如何應對自己的情緒。生活中的每一天都存在大量機會,讓我們以身作則,從容地面對自己的不完美。

孩子需要明白,生活中的麻煩總是可以轉化爲精神和情感上的財富。一旦他們意識到了這一點,就再也不會畏懼失敗,而且有能力接受現實,把錯誤看作是生命中不可避免甚至是基本的組成部分。

不要執着於完美

要應對孩子的錯誤,首先想想我們希望別人怎麼對待我們自己的失誤?我們願意受人教訓嗎?我們願意一遍一遍地被譴責,就因爲生日晚會遲到了嗎?我們願意別人反覆向我們發難嗎?我們希望自己的愛和投入都遭到質疑嗎?然而這正是很多父母應對孩子錯誤時採取的方式。

你是否理解孩子“錯誤”行爲背後的動機? 第3張

當孩子在學校表現不好時,很多父母都相信,只要告訴他們“再努力些”“再多學點”或“別放棄”,就是在幫助他們面對失敗。事實上,我們恰恰正在引導孩子執着於“完美”。結果,當孩子跌落在不完美、混亂、無知之中時就會不知所措。此時,如果我們再責備、懲罰,不僅無法使孩子獲得成長,還將埋下惡劣的種子。

與孩子肩並肩

在幫助孩子找到錯誤源頭之前,他們需要一個空間將自身同錯誤隔開、區別看待。等所有的情緒都平復、回覆冷靜之後,同孩子一道坐下,充滿同情心地與他們一起面對所犯下的錯誤,告訴他們怎樣通過此事汲取教訓,而拋棄先入爲主的評判。

“爲什麼”的力量

幫助孩子瞭解“爲什麼”是最有效的教會他們原諒的方式。因爲知道“爲什麼”,能賦予我們力量,讓我們做出改變。不幸的是,面對孩子的負面行爲,我們往往沒有耐心弄清楚“爲什麼”,而是直接去對付“發生了什麼”。

你是否理解孩子“錯誤”行爲背後的動機? 第4張

導致孩子犯錯誤的原因也許是孩子目光還短淺,也許是來自同伴壓力,也許是判斷力還不足,也許是很多事情孩子還不知道……

只要我們不把孩子的錯誤看成是故意爲之,纔會真正關注重點,進而發現這些錯誤無所謂原諒不原諒——錯誤是學習成爲真實自我過程中難以避免的一環。不要把錯誤妖魔化,意味着每一個錯誤背後都存在着正面動機,儘管這些動機有時不會自動彰顯。身爲父母我們應該從錯誤表面之後挖掘孩子初始善良的動機。這將會鼓勵孩子相信天性中的美好。如果我們僅僅關注糟糕的結果而忽略善良的動機,孩子就會失去嘗試的熱情。

設想孩子考完蛋糕後忘了關上爐門,而我們是否意識到他們烤蛋糕的美好初衷?意識到他們願意做這樣一項工作?如果孩子烤糊了麪包,我們是否願意同他們一道一笑了之,並且鼓勵他們再試一次?如果孩子買東西時不小心碰倒了別人的單車,我們是否還記得他可以獨自去購物的勇氣?如果孩子考試時漏答了題目,我們是否能夠認可他太想考好而緊張出錯?

你是否理解孩子“錯誤”行爲背後的動機? 第5張

孩子懼怕錯誤的一個原因是:當我們責備他們時,會讓他們感到自己很無能。我們嚴重削弱了他們的自信,以至於他們不管做什麼都畏首畏尾,生怕再犯同樣的錯誤。而當我們能對孩子的良好動機表示信任時,就說明我們不會再對他們的所作所爲橫加批判了。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