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行爲心理 > 4 5歲孩子的情緒控制教育方法

4 5歲孩子的情緒控制教育方法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0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4-5歲孩子的情緒進入了穩定發展時期,這個階段可以好好培養孩子良好的性格和教育孩子情緒控制的方法,有利於養成孩子健康性格心理喔。

4-5歲孩子的情緒控制教育方法

  一、情緒發展的特點

  (一)情緒表現趨於主動性、穩定性、內隱性

主動性:隨着認知和語言的發展,4-5歲幼兒由於某種外來刺激而引發的情緒衝動逐漸減少,他們對自己情緒的控制也逐漸由被動變爲主動。在成人不斷的教育下,在幼兒園集體活動及生活規範的約束下,4-5歲幼兒逐漸學會控制情緒衝動。

穩定性:由於神經系統結構的發展,4-5歲幼兒的情緒穩定性逐漸提高。幼兒對情緒的自我調節能力逐漸加強,他們的行爲受情緒支配的比例在逐漸下降,他們在學着控制自己的情緒,情緒的情境性和受感染性也逐漸減少。當然,他們並非對所有的事都能調節好,對特別感興趣的事和物仍然受情緒支配,甚至還會出現情緒“失控”現象,遇到不順心時仍會大發脾氣。

內隱性:隨着語言和心理活動隨意性、豐富性的發展,4-5歲幼兒逐漸能他們能用口頭語言、面部表情和肢體動作來表達內心豐富的情緒情感,漸發展起自我控制能力,從而調節自己的情緒及其外部表現。比如:有的幼兒在幼兒園遇到不順心的事情,他們會極力控制掩飾自己的情感,等到回家後見到親人會纔會表達他們的不滿。

  (二)情緒理解發展進入關鍵期

 1、移情能力迅速發展

4-5歲的幼兒己具有較強的移情能力,能將自己置身於他人處境,設身處地地爲他人着想,接受他人的情感。有移情能力的幼兒,更傾向於將移情喚起轉變爲對悲傷者的關心,最終促進利他行爲的發展。如:當幼兒看到一個同伴因損壞而失去了一個有趣的玩具而感到悲傷時,他會想到:如果自己失去了這樣的玩具,也會悲傷。這時的悲傷是自我中心的移情,將同伴的情境移到自己身上。同時他也會想到,他是我的同伴,他悲傷,所以我也悲傷,並應該幫助和安慰他。此外,由於語言的發展,4-5歲幼兒學會了更多的表達情緒的詞語、例如高興、害怕,難受、生氣、喜歡、恨、愛、討厭等,他們經常利用這些情緒詞語描述自己和別人的情緒體驗,他們也能用各種情緒性語言去安撫別人或影響別人的行爲。

  2、情緒理解依存於社會知識

4-5歲是幼兒情緒理解能力發展的關鍵期。這個時期的幼兒對情緒的理解處於社會知識依存型階段,他們更傾向於根據己有的社會知識對他人的情緒做出刻板的推測井做出相應的行爲反應。 4-5歲幼兒能夠運用社會行爲規範並初步評價自己的行爲,還能在成人的幫助下,調控自己的行爲,自制能力開始形成、有初步的責任感、道德感。能關心他人的情感反應,關心同伴,幼兒人際關係也發生重大變化,向同齡人關係過渡,能友好合作,體驗自己內在心理活動。但是這個事情的幼兒在認知和情感上都還較自我中心,容易以自已的想法去推斷他人的情緒情感,在認識他人情緒、管理他人情緒方面的能力較弱。

  3、理解信念和情緒的關係

4-5歲幼兒開始能夠理解和信念有關的情緒,能夠推測到一個人對一件事情的情緒感覺依賴於這個人對此事件的感覺、信念和願望。具體表現爲許多幼兒已經能正確地判斷許多基本情緒反應產生的原因。例如“曉曉很高興,因爲今天是她的生日,她媽媽給她買了生日蛋糕。”“軍軍哭了,因爲他摔了一跤。”這些原因往往是可以覺察到的外部事件。幼兒也能認識到,由於人的情緒不同,可能更會產生不同的行爲表現。例如一個生氣的幼兒可能會推搡攻擊別人,而一個高興的幼兒則會對別人十分友善。幼兒已經發展了引人注目的情緒理解能力,開始能解釋、預測、影響別人的情緒,這使幼兒能和小夥伴、成人積極交往,友好相處。他們還能夠區分情緒的外顯行爲和內心真實情緒。也就是具備了一定程度的情緒僞裝的認識能力。

  4、情緒理解具有單中心性

4-5歲幼兒對別人情緒的理解還是很有限的,往往是根據別人的面部表情、外部行爲認知別人的情緒,而對成人一些複雜的內心體驗和表面上相互矛盾的情緒線索則難以理解,他們往往只關注一種突出的情緒信息,表現出思維“單中心性”的特點。

  (三)情緒調節多采用建構性策略

4-5歲幼兒自我意識的萌芽使他們願意通過自己的行爲來解決問題,去嘗試自己想出種種解決問題的辦法。這一方面是因爲幼兒的生理、心理髮育的不斷成熱,自控能力也隨之提高;另一方面與周圍環境越來越多的活動經驗,使幼兒從他人的榜樣行爲、言語評價或態度中,有意或無意地學到了一些情緒的社會表露規則,漸漸知道諸如哭鬧、頂撞這樣的策略不僅無助於自身需求的滿足和目標達成,反而會招致成人更加嚴厲的批評和管制。因此他們傾向選擇建構性策略。

  1、替代活動

4歲-5歲幼兒在要求暫時得不到滿足、面臨恐懼等消極情境時,會更多地採取建構性策略,例如採用替代活動的方式,玩其它玩具、唱歌、想其它有趣的事等等,通過主動地投入其它活動來調節自己的情緒。替代活動之所以能夠成爲這個年齡段幼兒最常用的應付方法之一,因爲這比起那些單純地通過發泄或迴避的方式來消極地應付受挫情境,替代活動可以更有效地轉移他們對刺激的注意,減少消極情緒。

  2、口語表達

由於語言的發展,4-5歲的幼兒已經能用口語表達的方式來調控自己的情緒,使自己感到舒服。例如他們知道當外部刺激引起不愉快的情緒時,可以控制身體的感官,阻斷刺激的輸入。例如,曉曉看電視節目時看到一個恐怖鏡頭,她馬上對弟弟說:“快把眼睛閉上,把耳朵堵上。”

  3、自我安慰

4-5歲幼兒調節情緒的另一種策略是自我安慰,當曉曉在幼兒園焦急地等待媽媽的時候,她會對自己說:“媽媽很快就會來的。”以緩解焦慮的情緒。

  (四)道德感和義務感進一步發展

4-5歲幼兒由於比較明確地掌握了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標準,他們的道德感便開始與這些道德標準、而且很關心別人的行爲是否符合道德規範,併產生相應的情感。這一點從幼兒的告狀行爲中充分體現出來。

4歲左右,在成人的教育下,幼兒開始由是否完成某個義務而感到愉快、滿意或不安、不高興的情感,開始出現和形成義務感。而且這種情感不僅可以由成人對幼兒道德行爲的評價所引起,也可以由幼兒自己對自己行爲的意識所引起,但這種義務感的範圍還是比較狹小的,主要涉及到經常同自己接觸的人。

  二、教育要點

  (一)疏導不良情緒

由於神經系統結構的發展,生活調節的要求和言語的掌握,4-5歲幼兒的內部抑制開始蓬勃發展起來,這就使他們有可能形成更復雜、更細緻的暫時聯繫,有可能更好地控制和調節自己的情緒和行爲,使情緒表現逐漸內隱。幼兒情緒的這種內隱性要求成人細心觀察孩子,獷解孩了的內心情緒,既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有要做適當的疏泄,因爲壓抑過久的消極情緒不利於幼兒心理健康。

首先,家長要能暫時容忍孩子的壞脾氣,4-5歲幼兒的情緒控制能力忽強忽弱,他的哭鬧和不停發問都顯示出他們的情緒缺乏安全感。父母要容忍孩子的壞脾氣,弄清孩子發脾氣的原因,讓自己成爲孩子心靈的安全基地。

讓孩子學會用語言表達情緒:學會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情緒非常重要,有助於溝通,可以防止誤會的產生。父母要多花時間與孩子進行交流。當孩子生氣時,父母可以耐心引導孩子說出自己心中的不快,讓孩子的情緒得到發泄,並幫助孩子找到一個解決的方法。

讓孩子學會評價自己的行爲:這一階段的孩子已經具有分析事情因果關係的能力。父母在培養孩子控制情緒的能力時,一定要堅持說道理,不僅讓孩子知道“怎樣做”,而且知道“爲什麼這樣做”,併爲孩子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行爲準則,作爲孩子評價自己、判斷自己行爲的依據,來增強孩子的情緒的自制力。

教給孩子控制情緒的方法:父母可以教給孩子一些控制情緒的方法,以防止不良情緒帶來的過度行爲。如教孩子在要發怒時默數1,2,3,4……或默唸“我不發火,我能管住自己”,這樣做能暫時緩衝孩子的情緒,不做衝動的事情。

 2、培養移情能力

移情就是識別他人情感,並對他人情感做出適當情緒反應的能力。移情能力是情緒智力的重要成分,是影響個體社會關係和社會交往行爲的重要因素。因而,家長應結合幼兒移情能力的發展特點,有意識地培養幼兒的移情能力。

能正確地識別他人的情緒是孩子移情能力形成的基礎。家長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引導孩子注意他人的情緒反應,經常要求孩子觀察別人的情緒狀態。當孩子掌握了這些基本情緒的辨識之後,家長可以要求孩子把這些情緒用正確的語言表達出來。比如當孩子做錯了事以後,家長問他:“你現在心裏感受怎樣?”他們能說出“覺得難爲情”,而不是單純地說心裏覺得不舒服。孩子具備了一定的情感識別能力後,還必須使他們對他人的情感產生共鳴,這是培養孩子移情能力的重要環節。可以通過情緒追憶(通過語言喚起孩子過去生活經歷中親身感受到的情緒體驗,引起他們對當時情景的聯想,加強情緒體驗與特定情景之間的聯繫,從而使孩子產生共鳴)或者情感換位(提供一系列由近及遠的社會情景,讓孩子進行分析討論和角色扮演,從而使他們能轉換到他人的位置,去體驗不同的情緒反應,促使孩子以某種角色進入情感共鳴狀態)的方法來訓練。

總之,要想孩子富有同情心並樂於助人,家長首先應從移情入手,讓孩子學會移情,這是孩子學會關心,具有愛心和同情心的基礎。

  三、特別關注

  (一)孩子嫉妒心過重怎麼辦

嫉妒是一種複雜的情緒反應。這種反應不僅包含攻擊、自卑及報復心理,同時也帶有憤怒、羨慕等情緒的混合狀態。但是,一般的嫉妒心理在人類的情緒中是十分正常的,但是過分的嫉妒如果任其發展,成了習慣性的行爲方式,就會形成不良的性格,並對幼兒的心理健康造成危害。

要糾正孩子的嫉妒心理,爸爸媽媽們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

  1、建立良好環境

嫉妒心理和行爲的產生從根本上講,是孩子自身的消極因素和外部環境的消極因素,相互影響、相互作用而產生的。如果在家裏,成人之間互相猜疑,互相看不起,或當着孩子面議論、貶低別人,會在無形中影響孩子的心理。因此,爸爸媽媽應當在家庭中爲孩子建立一種團結友愛、互相尊重、謙遜容讓的環境氣氛,這是預防和糾正孩子嫉妒心理的重要基礎。

  2、要正確評價孩子

孩子都有喜歡受到表揚和鼓勵的心理。表揚得當,可以增強他的自信心,促進他不斷進步。如果表揚不當或表揚過度,就會使孩子驕傲,當有人說別人好,沒說他好時,他就難以接受。孩子自我意識剛剛開始萌芽,他對自己的評價是以成人對他的評價爲標準的,所以爸爸媽媽要正確評價自己的孩子,不能因疼愛和喜歡,就對孩子的品德、能力的評價隨意拔高,以免孩子對自己產生不正確的印象。

  3、幫助孩子提高能力

爸爸媽媽如果發現孩子在某些方面不如別人的孩子,不要當面指責孩子不如別人,而應具體幫助他提高這方面的能力。如果有條件,爸爸媽媽可以請一位能力強的孩子,來幫助自己的孩子做好一件事情,這樣不但可以提高孩子的能力,而且孩子之間真誠友好的幫助,也是克服嫉妒心理的良方。

  4、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競爭意識

有嫉妒心理的孩子一般都有爭強好勝的性格。爸爸媽媽要引導和教育孩子用自己的努力和實際能力去同別人相比,競爭是爲了找出差距,更快地進步和取長補短,不能用不正當、不光彩的手段去獲取競爭的勝利,要把孩子的好勝心引向積極的方向。

  (二)如何改變孩子羞怯的性格

要改掉孩子內向、羞怯的個性弱點,首先要分析產生這種不良性格的原因是什麼。一般來說,導致孩子羞怯的原因有:家庭管教過於嚴格;孩子壓力過大,缺乏自信心;孩子曾經有過痛苦的經歷。

要改變孩子這種性格缺陷,家長應和老師配合,耐心地對孩子進行引導。首先,家長對孩子的要求應適當,要與孩子的年齡、能力水平相當,既不要過於苛刻,也不要過於溺愛,如果對孩子的要求過高過嚴,孩子就會在遇到老師提問、或當衆表演節目時不能很好地發揮,而且出現氣短、心跳、出汗、頭暈、嘔吐、腹瀉等生理上、心理上的不適應。第二,家長要培養孩子充分的自信心、培養孩子堅強的意志和開朗的性格。愛害羞的孩子多性格比較內向,意志不堅強,而且比較沉默寡言,不能承受挫折,家長應在日常生活中多給孩子鍛鍊的機會,並帶孩子參加各種各樣的活動,或領孩子外出遊玩,逐漸改變孩子靦腆內向的性格。第三,家長應選擇一些簡單易行的活動讓孩子自己去做,並在孩子取得成績時及時給予表揚。由於幼兒的過分羞怯,如果總是讓他們碰到挫折、困難,會使他們變得更加膽小內向,家長若能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一些孩子力所能及的活動,並在孩子做得好時加以鼓勵、就可增強他們的自信心,使他們的性格變得開朗活潑。第四,家長應允許孩子犯錯誤。有的家長,一看到孩子在某些方面做得不如意時,就不分青紅皁白地把孩子批評一頓,有時甚至用很尖刻的語言來傷害孩子的自尊心。這樣做,會使孩子變得更加膽小孤獨、沉默寡言。

總之,孩子的心靈是非常敏感、非常容易受到傷害的,家長一句很不在意的話,都可能給孩子的心靈造成創傷。希望家長在與孩子相處時,一定要謹慎。

  (三)“人來瘋”的孩子怎麼辦

“人來瘋”的孩子平時表現正常,但是有客人來時則像換了一個人似的,表現得異常興奮而且不聽勸告,給父母帶來許多麻煩,使客人也很尷尬,弄得大家不歡而散。

由於孩子的大腦皮層發育尚不完善,稍加刺激就容易興奮,而孩子又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特別是有的家庭不常來客,一有客人來對孩子的刺激就更強烈。另外,孩子有以自我爲中心的弱點,客人來了,父母只顧照顧客人而冷落了他,這時孩子則會故意做些一反常態的舉動表示不滿。一些孩子的行爲習慣較差,不懂得應該怎樣面對客人。而且感覺到有客人在,父母不好意思訓斥自己,因此更加放肆。還有的則是孩子表現欲較強,喜歡在衆人面前表現又不會掌握分寸所造成的。

針對以上原因,家長不妨這樣試試:

1、行爲訓練法。經常帶孩子外出交往,學習待人接物的方法及禮貌行爲。在家中,則要培養孩子獨立遊戲、不糾纏大人、不妨礙大人做事的習慣。

2、暗示法。客人來後,可以向客人介紹一下孩子的一些情況,稍加誇獎與鼓勵。如“我家孩子是個非常懂事的孩子,最會自己玩了”等。當孩子仍按捺不住自己的興奮時,成人可以繼續暗示道:“客人阿姨最喜歡聽話的孩子,快去自己玩吧!”與此同時,可以用較嚴厲的目光或稍用力地拍孩子的肩膀,暗示自己的不悅。

3、疏導法。即事先安排好有趣的事讓孩子暫時迴避,如去鄰家或門口玩。當孩子沒地方去時,也可以取出孩子最喜歡的玩具或圖書,並把糖果點心拿些給他。對於表現欲較強的孩子,客人來後,在時間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也可以讓他在客人面前表演一些小節目。如唱首歌、背段兒歌等等。

4、遊戲法。孩子是非常喜歡遊戲的,在遊戲中孩子很樂意遵守規則。因此,客人來後,可以安排孩子做小招待員,以遊戲的形式掌握表現的尺度。

5、獎懲法。客人離開後,可以和孩子認真談談孩子剛纔的表現,好的或知道做錯的,應及時給予獎勵,差的要批評或取消本來要帶他去公園的約定等,給他一個深刻的教訓。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