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英國育兒觀:讓孩子生理“吃苦”,心理“享福”!

英國育兒觀:讓孩子生理“吃苦”,心理“享福”!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5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當時懷了雙胞胎,中國的家人就爲我愁起來,一個孩子都那麼難帶,這兩個孩子可怎麼辦啊!又有在英國的朋友說:“這要看你怎麼帶,像咱中國人那樣細緻入微的帶法你完了,像老外那樣對什麼都不在乎,應該是沒有問題。”

這下在英國當媽當了四年多,對於當初的評論我也一直在思考,雖然英國人帶娃讓孩子自己做的成分比較多,像是獨立睡覺,吃飯,也不怕孩子凍着,但總體說來我覺得英國人帶娃不但非常細膩,而且非常社會化與系統化。那我們認爲的老外帶娃粗在哪?

英國育兒觀:讓孩子生理“吃苦”,心理“享福”!

我感受到的英國人帶娃又細在哪呢?當我把粗的東西與細的東西分別列在兩個清單中時,發現原來英國人的“粗帶”是“生理方面”居多,“細帶”是“心理方面”居多。英國育兒觀也就被我這樣總結出來:“讓孩子生理受苦,心理享福!”

1. 英國人粗帶娃,生理吃苦不在乎

英國育兒觀:讓孩子生理“吃苦”,心理“享福”! 第2張

(3歲查理爬高,爬向雲端,哈哈!)

英國媽媽在沒有外援的情況下一人帶幾娃,不但沒有那麼多精力把每個娃照顧得細緻入微,同時英國媽媽神經粗大,認爲懷孕生產養娃本來就是很自然的事,沒有那麼多講究。

粗養娃原來是這樣

1)冷帶:給孩子衣服穿的少,被子蓋的少,吃的冷,喝的冷,生怕孩子熱着怎的。

2)捱餓:英國媽媽對於孩子飲食控制非常嚴格,除了三頓飯,中間的零食(Snack)時間也是固定的。如果孩子鬧情緒,哪頓飯或零食沒有按時吃,那就只好捱餓等到下一頓。

3)在艱苦中磨鍊:英國娃剛出生就被父母抱出來參與各種活動,冬天零下幾度一兩歲的孩子就與父母室外野餐,海邊放風箏,總之就是風餐露宿。不怕髒不怕累。

4)摔倒了,再爬起來:孩子摔倒算什麼,自己爬起來不就完了。不但如此,室外攀爬設施設計豐富,小筋骨就要接受挑戰!

5)孩子去幼兒園生病覺得很正常:相不相信,英國人把小孩送入幼兒園的一個目的就是讓孩子早生病,這樣免疫能力就會建立起來。尤其是像水痘這樣的疾病,父母都願意孩子早得,因爲很多疾病如果在兒時沒有爆發,成人後再病就要嚴重得多。

小結:英國人讓孩子“早吃苦”的目的是爲了鍛鍊強健的體魄與堅韌的意志,其實目的並未自討苦吃。說到根本,這就是文化和習俗,英國媽也許也沒想那麼多,世代相傳,娃就這麼帶!

2. 英國人細帶娃,心理呵護不含糊

英國育兒觀:讓孩子生理“吃苦”,心理“享福”! 第3張

(奧利和查理在兒童中心玩刮鬍子用的起泡劑,這可是凌亂自由玩兒專業玩法)

在英國人育兒及全民的生活中,時刻體現出把“享受”擴大及把“痛苦”縮小的理念。正像我十幾年前初來英國時,經常聽到英國人的一個詞“Enjoy" (享受生活),這不但是英國人追求的生活目標,從育兒中我也看到了一套科學的體系,這套體系時刻激發孩子擁有並享受快樂,感受幸福,從而形成健康的世界觀。

儘量讓享受與快樂的感覺擴大化

1)髒亂差無所謂,孩子玩的盡興最重要:英國人鼓勵孩子在自然中玩耍,什麼在泥水坑中的狂歡,髒不怕,叔叔阿姨們早就設計了室外玩水玩泥配套裝備。還有一種室內的專業玩法”凌亂自由玩兒(messy play)“,專門爲小朋友設計的,爲了提高孩子早期發展的感官認知及藝術創造力,什麼泡沫,水彩,麪粉泥等,寶貝你不是愛泥古嗎,讓你泥古個夠。只要孩子能夠哈哈大笑,咱就儘量鼓勵!

2)培養興趣的出發點是享受人生,不是爲拿冠軍:不要以爲這個世界的所有人都想當總統,當老闆,都想拿第一。英國人培養孩子興趣的出發點是幫助孩子找到能給予他們快樂的東西,一個帆船運動員,花大量時間做這項運動是因爲他覺得很享受,而不是爲了某一天能拿世界冠軍。當然如果這個帆船運動員有一天拿了世界冠軍,他是找到了興趣與事業的接口,但他第一天站在帆船上的時候,他的父母不會告訴他要努力,咱們要拿區冠軍,郡冠軍,國家冠軍。。。

3)行爲教育,鼓勵大於批評:在行爲教育中英國從來都是提倡鼓勵大於批評,獎勵大於懲罰。一般的教育方式是“如果做對了,獎勵是什麼”,而不是“如果做錯了,懲罰是什麼”。鼓勵與獎勵永遠能夠給予孩子動力,提高孩子的主觀能動性,讓孩子開心。相反批評與懲罰能夠改善孩子一時的錯誤,但是從根本上,沒有解決孩子的心理問題,也不利於培養親子關係。

4)社會化的育兒幸福感:帶娃雖累,但是英國人都自己帶娃,有娃後女性工作靈活度高,社會環境小到小區公園大到遊樂場,親子空間無處不在,娃不是累贅,而是我們中的一份子,每個人在這個空間中都可以找到舒適與快樂。育兒本來就是一件多享福,少吃苦的事,咱該享的福多享,沒必要吃的苦不吃!大人帶娃愉悅,孩子纔會開心!

儘量讓痛苦與牴觸的感覺縮小化

1)運用“障眼法”轉移對於恐懼的注意力:雙胞胎奧利和查理4歲開始學習游泳,兩個孩子本來是非常懼怕下大水池,更不要說在裏面游泳,老師並沒有強迫孩子下大水池,也沒有說那些:“不怕,不怕,你肯定沒事”的廢話,而是耐心,有步驟,有章程的引導。孩子怕大水池,索性就在兒童戲水池裏玩兒個歡,在孩子快樂的時候,老師開始增加目標,扔一些水上玩具,並說是冰淇淋,讓孩子游着去追,在活動中有步驟地把孩子引到大水池,等孩子真的到了大水池,自己的精力都在“冰淇淋”上,把要進大水池這事兒竟然給忘了,這就是運用障眼法縮小恐懼點分散孩子的注意力,逐層滲入的方法。

2)教育孩子不強求:英國的家庭教育雖然非常制度化但卻不過多強求孩子做非常牴觸的事情。也就是在制度下給予孩子自由,比如說吃飯這個問題,如果孩子不喜歡吃哪種食物,家長不會強求,一般會給予第二選擇,如果還不吃,那就不吃,不會給孩子硬塞飯。但這並不等於放棄,如果孩子不喜歡吃哪種東西,家長被要求階段性重複嘗試。這種理論是如果太強迫孩子做某件事,孩子產生牴觸情緒,本來能克服的問題也變成大問題,欲速則不達,所以要反覆地耐心嘗試。想要讓孩子接受一件事,包括學習,就要讓孩子愛上這件事,覺得很有趣兒,所以不但不能強迫,而且還要懂得耐心地正向引導。

小結:英國人帶娃的心理呵護可見是放大享受,縮小痛苦。人生的過程不可能只有快樂,沒有痛苦,但是英國人會絞盡腦汁讓“享受”多一些,痛苦少一些。理論背景是人只有在身心健康,幸福愉悅的狀態下才能夠發揮出最大的潛能。

即便是在追逐事業的人們,"work life balance" (生活工作的平衡)也是一個課題,如果在英國應聘工作,尤其是應聘較高的職位,對於“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怎樣把握”這樣的問題難免會被問到。如果回答只表現出野心及爲了工作鞠躬盡瘁的豪情壯志,大多情況會被面試官認爲缺乏理性,不可信任。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