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行爲心理 > 讓“宅孩”玩起來

讓“宅孩”玩起來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4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讓“宅孩”玩起來
  這是兩代人的記憶,弄堂的散養生活遇上高樓的“林妹妹”生活,那會是一個怎樣的碰撞?我們在探析“宅童”背後原因的同時,不能一味地將拳頭指向家長。我們應該更理性地看待:“宅”也許只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個小小片段,而更需要我們關注的也許是這個社會的環境,以及如何給圈養的孩子們更多自由。  散養爸爸和圈養兒子:恨鐵不成鋼  “我曾經帶着一幫小孩子一起去盧商或盧工揀牌子、鉤幣、霸機;偷偷溜進盧灣電影院的後門去蹭免費電影;把附近17路電車上所有的燈泡悄悄拆下來做手電筒白相……”這是電影《海上傳奇》中陳丹青的一段自述,陳丹青還詳細描述了他的童年弄堂生活:住在同一弄堂裏的孩子們都會有一個孩子頭,被稱爲“大王”。每一條弄堂都有一個大王,這個大王會帶領本弄堂的孩子和別的弄堂的孩子“搶地盤”。  這些存留在上一輩人腦子裏的美好回憶,成爲了很多00後、90後甚至80後沒辦法想象的事情。劉洋,一名70後父親,在家排行老大,他雖然沒有陳丹青這麼野,但也有些瘋癲的小回憶:比如夏天乘涼時,和鄰居家的孩子彈彈珠子,又或是香菸牌子。  “香菸牌子的玩法很有意思,一是‘刮’,二是‘飛’。‘刮’是將一張香菸牌子放在地上,用另一張把它刮翻,或貼地刮(插)進地上那張。誰把香菸牌子颳得翻身或插進地上那張,誰就是贏家。‘飛’是每人將手中的香菸牌子依次貼在牆上,手一鬆,讓它自由飛落下地,誰的飛得遠,誰是贏家。”對劉洋來講,弄堂裏最開心的就是白相、奔!每個弄堂裏面一定有一個最狠的的男孩——在一羣男孩中,他最厲害,最有號召力,人緣也最好,而劉洋就是這號人物。在劉洋看來,這種生活幫助他養成了事業上的霸氣以及領導力。  長大之後搬進了商品房,弄堂生活離劉洋也越來越遠,他有了自己的家和自己的孩子。但關於如何教養孩子,劉洋和妻子的爭吵從沒有間斷過。比如劉洋希望孩子能像自己一樣,散養在外面,而妻子則覺得不安全。  週末,劉洋提出帶孩子出去踢踢球,卻被妻子駁回,“踢球,又不算什麼課,萬一踢了腳受傷,小孩受苦不算還落下課程。”而且妻子連醬油都不讓孩子出去買,理由是“超市在馬路對面,多危險,萬一出事怎麼辦?”劉洋想到自己兒時打醬油打到醬油瓶不知所蹤,結果被老爸敲“麻栗子”的事,默默地出了門。在劉洋看來,孩子除了成績好,其它什麼都不行,特別是性格綿軟,讓他有點恨鐵不成鋼。上海市靜安區教育學院附屬學校校長張人利告訴記者,很多父母出於安全考慮希望孩子“宅”在家;但外出活動雖然會有一定的危險性,但是卻擴展了孩子的視野,培養了孩子的獨立性,交際能力等,因此在他看來,“宅”在家裏,是不符合孩子生理心理的發展規律的。
  教你玩俱樂部:玩也是一門學問  關於兒童“宅”的現象,黃浦區青少年科技活動中心主任陳滬銘在很早就留意到了,因此他在兩年前創辦了“教你玩俱樂部”。陳主任告訴記者,現在學校,家長,還包括一些管理者都在抱怨:我們的孩子沒有時間玩!我們不妨進行反向思維,我們的孩子會玩麼?有一次在少年宮,陳主任看到許多孩子參加完活動,在等待家長來接的時候,只會坐在一邊拿着遊戲機玩。他說:“給你們幾副乒乓板,你們打打乒乓。”孩子們不會玩,於是他就想到了搞這個俱樂部。  兩年時間裏,“教你玩俱樂部”從原先幾十個學生,發展到現在的幾百個。有些孩子的父母,爺爺奶奶都跟着一起參加興趣項目。如今,受歡迎的項目已經差不多有十幾個了,比如扯鈴,滑板,魔方,花式足球,杯疊杯,花式籃球,武術,還有中國傳統的舞龍舞獅。在平時接觸交流中,陳主任認爲,中國很多家長都對玩存有誤區,總認爲玩會浪費很多學習時間,卻忽視了玩一樣能給人帶來很多啓迪,“我一直覺得自然就是素材。”  “在幼兒園時,女兒要表演節目《大老虎來了》,但是手的動作始終不對。週日,我就騎着自行車帶她到動物園去。雖然騎車要一個多小時,但是卻可以利用這一個多小時,帶着女兒邊騎邊看邊說,這樣的一段路不僅有說有笑,而且拉近了父女之間的距離。我還記得女兒上小學時要寫一篇作文《蘇州河變了》,我說:‘蘇州河變了,原來是怎麼樣,現在是怎麼樣?’但是女兒的腦中沒有這個概念,口說無憑,於是週六我就騎自行車帶女兒去蘇州河繞了一圈,回來後又費心查了查以往的河道資料,最後那篇文章得到了老師的表揚,女兒對作文的興趣也大大提升了。”說起女兒小時候的散養經驗,陳滬銘記憶猶新,如今女兒已是個全面發展的大學生了。  當然,陳滬銘也承認,要解決這個問題,並非一朝一夕,一定要多一些平臺吸引孩子來參與,而且不能太功利。比如現在的草地比原來多,但都是“我怕踩,我很疼”,孩子也不能進去活動。那麼能否多一些草地,讓孩子真正走進去?以前踢足球可以到人民廣場,現在人民廣場還可以這樣踢足球嗎?孩子如果一直揣在手裏,怎麼能適應這個社會?從事媒體工作的劉女士提出,孩子的宅和家庭住宅環境的改善有關,以前上海人,全家才十來平方,只好出去玩。而且以前公共設施都是免費玩,現在的體育設施哪樣不要錢,孩子想練就必須四處找場地,打個乒乓要預約場地,要租金,現在的玩是個奢侈的運動,而玩一旦減少了,孩子的交際能力也令人堪憂。
  父母要捨得留時間給孩子  生活週刊:你覺得兩代人的課餘生活有哪些不同?  陳滬銘:其實真正玩起來,我們的大人還不如孩子。花式足球、貓抓老鼠,家長的反應明顯沒有孩子快。按理說現在30歲左右的人,靈敏度還是蠻高的,其實看得出是平時缺乏運動的原因。  如今,很多家長上班、下班都坐在電腦前,一刻也離不開電腦。一邊反對孩子上網,一邊自己也在上網。所以我認爲最好的辦法,就是把孩子帶到戶外,進入自然。這一點父母要以身作則!  我很羨慕有些家長帶着小孩,在公園裏草地上踢球,在那邊玩玩,跑跑,打滾。這種對孩子是最好的。如今的孩子週末都在補課中度過,這也是一個問題。所以我們俱樂部要做的就是把孩子吸引過來,說白了其實就是跟大人在搶孩子。  生活週刊:據你的觀察,你認爲孩子宅的原因是什麼?  陳滬銘:主要原因是回到家裏,缺少夥伴。家長工作又忙,很少與孩子交流溝通,所以我們的孩子基本都是在電視機前,電腦前,或者是手掌遊戲機前度過空閒時間。因此養成了“宅”的習慣。  但家長往往還責怪孩子,認爲孩子內向。試想,你如果不提供一個與他人交往的平臺,孩子怎麼會與別人溝通呢?上海體育學院的教授說:“你別管你的孩子踢得怎麼樣,至少他今天來了後多說了一百句話”。  生活週刊:對於“宅”,你認爲比較好的解決方法是什麼?  陳滬銘:最好的方法是走入社會。父母一直認爲沒有時間和孩子溝通,與孩子有代溝,父母怎麼會和孩子有代溝呢?這都是缺乏交流的結果。  父母常說今天有空外面吃個飯,但其實,吃個飯、買件東西、買個衣服、玩具,這不是對孩子的一種愛。家長要捨得給孩子一點時間。工作8小時之外的時間,你要留給孩子。推掉能推掉的應酬,儘量把時間留出來陪你的孩子。孩子的出生,不是交給學校、老師就可以了。作爲家長,要負起這個責任,要捨得有時間給孩子,那就不會出現代溝了。所以我十分鼓勵家長帶孩子一起玩。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