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行爲心理 > 如何讓孩子更自信?

如何讓孩子更自信?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5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的,許多父母發現孩子不怎麼自信。我們都知道,自信對一個很重要。那麼如何讓孩子更自信?一起來看看吧。

如何讓孩子更自信?

“想要幫助孩子建立自信,需要做兩件事情:

第一,讓孩子能夠信任他人對自己持有善良美好的意圖;

第二,讓孩子真正地由衷地喜歡自己接納自己欣賞自己。

那麼,如何實現這上述目標?

首先,父母要懂得這樣一個道理,“越是小孩子越要給予積極反饋”。因爲孩子對他人的信任,往往建立在他人對自身不斷積極反饋的基礎上。上幼兒園之前的三年,很多孩子基本上已從父母那裏形成對他人心理的認識和解讀,建立了正性或負性的慣性思維。因此,父母從小的正向引導尤爲重要。

另外,積極反饋必須包括客觀真實的反饋,並不是指父母要有意迴避、掩蓋、或是扭曲事實,讓孩子浸泡在一切完美的蜜語中。

我們來看一下生活中的小例子:如果孩子在公共場所做了一些不合適的行爲,家長要如何操作,才能既不破壞孩子對他人的信任,又能調整行爲?

四歲的穩穩和媽媽一起乘坐公交車,孩子兩條小腿夠不到地,懸在空中。沒過多久,穩穩就開始了新的遊戲。他不停地擺動小腿,越踢幅度越大,時不時地踢到前排座椅。

媽媽很快捕獲了兒子的行爲,也明顯知覺到了前排乘客的不滿,人家已經忍不住回頭看了兒子好幾次,雖然沒說什麼,但是媽媽覺得責備可能會隨時爆發出來。這種直覺讓媽媽逐漸焦慮起來。

於是,媽媽一把按住穩穩的腿,小聲嚴肅地說,“快別踢了,前面阿姨都生氣了!”穩穩纔不管媽媽說什麼呢,掙脫開媽媽的手,繼續踢!媽媽生氣了,瞪着眼睛,對兒子說,“你要是再踢,一會兒阿姨來說你,我可不管啊!你這孩子,怎麼這麼討厭不聽話呢?”

聽完媽媽的話,穩穩的行爲不僅沒有調整,更加“瘋狂”,大聲說起來,“我就想踢!我就是要踢!就是要讓阿姨生氣!”

按捺許久的阿姨也實在忍不住了,“小朋友,你踢了那麼久,都好幾站地了,阿姨不也沒說,不是嗎?你怎麼還越踢越來勁了呢?要踢回你們家踢去!”

看到阿姨生氣地樣子,聽到阿姨的一番“訓斥”,剛纔還狂得不得了穩穩,竟然哇地一聲紮在媽媽懷裏哭了起來。整個車廂,氣氛十分尷尬。看到兒子如此,媽媽又開始忍不住護起犢子來,“這位女士,對不起啦!他一個小孩子,您說這些,他又聽不懂!”

一場沒有硝煙,但是隨時可能引發更大的不愉快的對話,仍在繼續。。。。。。

無論結果如何,僅是前述這樣一個小小的事件,勢必在無形中,已經讓孩子對外面世界裏的他人產生一種無形的恐懼和擔憂,甚至是憤怒。

其實,孩子出現任何行爲都並不可怕,孩子好動也是天性使然。即便孩子明確知道,自己不應該踢別人的椅背,很多時候也是很難執行合一,控制不住自己想動的舉動。(有心的家長可以提前準備小遊戲和玩具,讓孩子不至於無聊地踢椅背)

如果媽媽可以換一種方式跟孩子溝通,效果可能會有所不同。重點就是媽媽要從更多善意的角度來幫助孩子解讀他人的行爲,讓孩子能夠產生共情,從而實現對自己行爲的調整和控制。讓孩子從“惹事”的一方,成爲願意“助人”的一方。

媽媽可以一邊扶着孩子的小腿,一邊跟孩子說,“腿能踢得這麼高了,這麼靈活啊!回家教教媽媽,看媽媽能不能跟你踢得一樣高!但是兒子,現在真的不能踢了!你仔細看看,前面的阿姨上了一天班,是不是特別累?人累的時候,是不是需要好好休息一下?咱們就安靜地坐着吧!讓她好好休息一下!媽媽跟你玩個手指遊戲?。。。。。。”

在這樣的引導和解讀中,媽媽首先接納孩子踢腿的行爲,隨後爲孩子明確行爲的界限,踢腿有意思,但是不適合現在做?爲什麼?因爲自己可能會打擾別人,別人很需要休息!

如此一來,孩子對他人反饋就學會了合理的識別和解讀,即因爲我影響到了別人,所以別人會有情緒反應。正確識別之後,孩子會基於利他的考慮,收斂和規範自己的行爲,對他人充滿信任和期待,希望自己的行爲不會打擾別人,能讓別人有開心的感覺

如果媽媽之前講的那樣,孩子領會的則是這樣的邏輯:因爲我影響了別人,別人就會惡狠狠地來收拾我怪罪我!基於這樣的心理解讀,孩子就很容易以暴制暴以牙還牙,產生叛逆的想法,因爲別人可能會表現出惡,所以我就更加不聽話,更瘋狂地踢腿,誰讓他們不接受我?還想批評我?

儘管孩子表面上繼續我行我素,但大多數孩子在內心深處,完全能夠知曉自己行爲的性質,當認識到別人很反感自己的舉動時,孩子很容易也產生排斥自己討厭自己的情緒,爲了平復和化解負性情緒,孩子就會更加不聽話。

還有的孩子,確實不會繼續踢腿,但是他們更多可能是被父母的話語嚇到,擔心別人真的懲罰自己,於是趕緊收斂,不敢繼續造次。這樣日積月累,時間久了,孩子會認爲世界充滿了限制和懲罰,自己總是不能隨心所欲,自己總是被嫌棄和厭惡,孩子也會在別人的否定中,越來越不喜歡自己。

如果父母有意地讓孩子相信,別人並不會討厭他這個人,只是因爲他此時的行爲不合適,給別人帶來了不舒適,孩子就更有可能做一個“知錯就改的乖巧”孩子!

不管是哪種行爲,可以肯定的是,讓孩子過多地感受到他人敵意、負性的心理意圖,都很容易讓孩子有更加糟糕的行爲,繼而出現兩個極端發展傾向:一種孩子表面更叛逆更不聽話,其實內心常會跟着別人一起否定自己;另一種孩子則是心生恐懼倍感畏縮,不敢大方地表現自己。整合在一起,孩子便很難擁有自信。

嚇唬式的家庭教育,沒有接納直接管控的教養方法,勢必讓孩子認爲,別人不會包容自己,對自己有很多不滿,進而失去對他人善意和美好的信任。久而久之,建立對他人的負性信念,這種社會認知會遷移和泛化到很多不熟悉的人羣上,讓孩子畏懼在別人面前的表現。

如果總是讓孩子意識到自己不受歡迎,總給別人帶來麻煩和不愉快時,孩子也很難由衷地喜歡自己,更難以發自內心地肯定自己。

沒有哪一個孩子是絕對完美,沒有任何瑕疵的;同樣,也沒有任何一個孩子是一無是處,渾身上下都是問題的。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家長首先要懂得欣賞孩子,每天多對孩子微笑,多擁抱孩子,愛撫孩子,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自己暖暖的愛,而不是每天教育囑咐不停,讓孩子活得小心翼翼,終日擔心自己又哪裏做得不好,又會惹父母生氣,讓父母不滿意。

更爲不可思議地是,很多對孩子不滿意的父母,往往也對自己並不滿意,或許對自身不滿意,纔是父母善於挑剔孩子的核心原因。同樣,對世界並不滿意的父母,又怎會善於幫助孩子建立對他人的善意解讀?

父母對孩子表達出來的不滿意,終將導致孩子對自己的不滿意,如此一來,自信從何而來?不得不說,想要糾正孩子的父母太多,能夠豁達接納孩子的父母終究太少。

在一段關係裏,如果總是出現衝突,那麼更成熟的一方理應主動反思,譬如父母和孩子。很多時候,孩子確實年幼無知,他們所出現問題的時候,並不是提醒父母要立即出手扭轉的時候,而是要關注孩子,需要什麼提醒和幫助?出現問題有可能就是嶄新的成長時機。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