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手抄報 > 【抗美援朝歷史手抄報圖片】抗美援朝手抄報圖片 關於抗美援朝的手抄報

【抗美援朝歷史手抄報圖片】抗美援朝手抄報圖片 關於抗美援朝的手抄報

來源:寶貝周    閱讀: 4.3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抗美援朝歷史手抄報圖片,抗美援朝是我國近代史上的一次戰爭記載,主要是幫助朝鮮對抗美國的一場戰役,在這場戰役中,中華人民解放軍很好的抵抗住了美國的進攻,保護住了我國的邊線。

手抄報一:抗美援朝的戰爭過程


入朝參戰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率領下,跨過鴨綠江,趕赴朝鮮戰場,25日,揭開抗美援朝戰爭序幕。

從1950年10月25日~1951年6月10日,爲抗美援朝戰爭第一階段。這個階段,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採取以運動戰爲主,與部分陣地戰、游擊戰相結合的方針,連續進行了五次戰略性戰役。其特點是:戰役規模的夜間作戰和很少有戰役間隙的連續作戰,攻防轉換頻繁,戰局變化急劇。

第一次戰役

抗美援朝戰爭第一次戰役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於1950年10月25日至11月5日,在朝鮮人民軍配合下,在朝中邊境及其附近地區,對美國爲首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的韓國國軍突然發起的進攻戰役。

10月25日,志願軍發起戰役,以1個軍的主力配合朝鮮人民軍在東線進行阻擊,集中5個軍另1個師於西線給“聯合國軍”以突然性打擊,將其從鴨綠江邊驅逐到清川江以南,挫敗了“聯合國軍”企圖在感恩節(11月23日)前佔領全朝鮮的計劃,初步穩定了朝鮮戰局。第一次戰役志願軍共殲敵15000多人。

第二次戰役

抗美援朝戰爭第二次戰役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於1950年11月7日至12月24日,在朝鮮人民軍配合下,將美國爲首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的韓國國軍誘至預定戰場後,對其突然發起反擊的戰役,是扭轉朝鮮戰局的一次戰役。

西線六個軍主力在清川江地區。東線3個軍師在長津湖地區發起反擊,給以出其不意的打擊。“聯合國軍”兵敗於西部戰線的清川江兩岸和東部戰線的長津湖畔,放棄平壤、元山,退至“三八線”以南。

“聯合國軍”雖然已經發覺志願軍入朝參戰,但卻估計志願軍參戰只不過是爲保衛邊界。11月24日,“聯合國軍”發起旨在聖誕節結束朝鮮戰爭的總攻勢。志願軍按預定計劃,將“聯合國軍”誘至預定地區後,立即發起反擊,給以出其不意的打擊。“聯合國軍”兵敗於西部戰線的清川江兩岸和東部戰線的長津湖畔,被迫棄平壤、元山,分從陸路、海路退至“三八線”以南。第二次戰役志願軍共殲敵36000多人。

第三次戰役

抗美援朝戰爭第三次戰役是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於1950年12月31日至1951年1月8日,爲打破美國政府“先停火,後談判”,爭取喘息時間,捲土重來的陰謀,突破“三八線”,對美國爲首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的韓國國軍進行的進攻戰役。

志願軍集中6個軍,在人民軍3個軍團協同下,對依託“三八線”既設陣地進行防禦的“聯合國軍”發起全線進攻,將其從“三八線”擊退至北緯37°線附近地區,佔領韓國首都漢城(今首爾),並適時停止了戰役追擊。第三次戰役共殲敵19000多人。

第四次戰役

抗美援朝戰爭第四次戰役是1951年1月25日至4月21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爲制止美國爲首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的韓國國軍發動的攻勢,爭取時間掩護後續兵團到達,進行反擊準備,在“三八線”南北地區進行的防禦戰役。

志願軍連續取得三次戰役勝利後,主力轉入休整。“聯合國軍”發現志願軍補給困難、第一線兵力不足,便迅速補充人員、物資,調整部署,於1951年1月25日恢復攻勢。志願軍立即由休整轉入防禦,與朝鮮人民軍一起,展開第四次戰役。第一階段以一部兵力在西部戰線頑強抗擊,集中6個軍在東部戰線橫城地區實施反擊,但未能打破“聯合國軍”主要方向上的進攻。

第二階段,爲了以空間換取時間,掩護後續兵團到達,遂在全線轉入運動防禦,抗擊消耗“聯合國軍”。3月14日,中朝人民軍隊撤出漢城。麥克阿瑟同杜魯門在侵朝政策上發生嚴重分歧,杜魯門於4月11日撤銷麥克阿瑟的職務,任命李奇微爲“聯合國軍”總司令。4月21日,將“聯合國軍”扼制在“三八線”南北附近地區。第四次戰役志願軍雖有較大損失,但仍殲敵7.8萬多人。

第五次戰役

抗美援朝戰爭第五次戰役於1951年4月22日發起,至6月10日前後結束,歷時50天,戰役的結果是志願軍和人民軍將“聯合國軍”從三八線附近地區打退到漢江南岸地區,但又被“聯合國軍” 推回到三八線南北地區,志願軍和人民軍共殲滅 “聯合國軍”8.2萬餘人,自身作戰減員8.5萬餘人。

志願軍由於第19、第3兵團的到達和原在元山地區休整的第9兵團重返前線,兵力已居優勢。根據毛澤東提出的“戰爭準備長期,儘量爭取短期”的指導方針,殲滅其有生力量,奪回戰場主動權。發起第五次戰役。首先集中志願軍11個軍和人民軍1個軍團於西線實施主要突擊,再次越過“三八線”,直逼漢城;接着,志願軍又轉移兵力於東線,後,中朝人民軍隊,向北轉移,至6月10日,戰線穩定在“三八線”南北地區。第五次戰役志願軍共殲敵8萬多人。

經過7個多月的軍事較量,美國政府已認識到如將主要力量長期陷於朝鮮戰場,則對其以歐洲爲重點的全球戰略極爲不利;加上國內外反戰情緒日益高漲,因此,決定轉入戰略防禦,準備以實力爲基礎,同中朝方面舉行談判,謀求“光榮的停戰”。6月初,美國政府通過外交途徑向中朝方面作出了通過停戰談判結束敵對行動的表示。中朝方面,經過五次戰役,也深感在技術裝備上,中朝人民軍隊仍處於劣勢。在現有武器裝備條件下,要想在短時間內殲滅敵人的重兵集團是困難的。鑑於美國已表示願意談判,於1951年6月中旬,提出“充分準備持久作戰和爭取和談達到結束戰爭”的戰爭指導思想和在軍事上採取“持久作戰、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據此,適時進行戰略轉變,由運動戰爲主轉變爲陣地戰爲主,由軍事鬥爭爲主轉變爲軍事、政治(外交)鬥爭“雙管齊下”。在作戰指導上,還提出了“零敲牛皮糖”,由打小殲滅戰逐步過渡到打大殲滅戰的方針。

【抗美援朝歷史手抄報圖片】抗美援朝手抄報圖片 關於抗美援朝的手抄報

手抄報二:抗美援朝第二階段

從1951年6月11日~1953年7月27日,爲抗美援朝戰爭第二階段。這個階段,中朝人民軍隊執行“持久作戰、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以陣地戰爲主要作戰形式,進行持久的積極防禦作戰。其特點是:軍事行動與停戰談判密切配合,邊打邊談,以打促談,鬥爭尖銳複雜;戰線相對穩定,局部性攻防作戰頻繁;戰爭雙方都力圖爭取主動,打破僵局,謀求於自己更有利的地位。1951年7月10日,戰爭雙方開始舉行朝鮮停戰談判。從此,戰爭出現長達兩年多的邊打邊談的局面。

1951年7月26日,停戰談判討論軍事分界線問題時,竟企圖以軍事進攻迫使朝中方面就範。8月中旬~10月下旬,“聯合國軍”採取“逐段進攻,逐步推進”的戰法,連續發動了夏、秋季局部攻勢。並從8月開始,實施了長達10個月的以切斷中朝人民軍隊後方供應爲目的的“空中封鎖交通線戰役”即“絞殺戰”。爲打破美國空軍的空中封鎖,保障交通運輸,志願軍發起了“反絞殺”鬥爭。

1951年夏秋防禦戰役是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於1951年8月18日至10月22日在“三八線”附近地區展開,依託野戰工事抗擊美國爲首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的韓國國軍局部進攻的作戰。在此期間,中朝人民軍隊爲配合停戰談判,還進行了戰術反擊作戰。“聯合國軍”方面,於11月27日同朝中方面達成以實際接觸線爲軍事分界線的協議。

1952年春,“聯合國軍”方面爲扣留朝中戰俘,提出所謂“自願遣返”的原則,反對中朝方面提出的全部遣返的主張,使停戰談判陷入僵局。此時,“聯合國軍”接受了發動夏、秋季局部攻勢受挫的教訓,採取以小規模的進攻行動和空軍的破壞活動,維持其防線和配合其談判。1952年春夏鞏固陣地作戰是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於1951年12月至1952年8月,利用戰場形勢相對穩定的時機,爲穩固防守陣地,堅守戰線,消耗美國爲首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的韓國國軍有生力量所進行的作戰。志願軍爲堅持持久作戰,鞏固已有陣地,創造性地建成了以坑道工事爲骨幹、同野戰工事相結合的支撐點式的堅固防禦體系。從由帶機動性質的積極防禦,轉爲帶堅守性質的積極防禦;由主要用於堅守戰線、消耗敵人的陣地防禦,逐漸轉向以殲滅敵人爲主的陣地進攻。隨着陣地的不斷鞏固,中朝人民軍隊在打小殲滅戰的思想指導下,襲擊和伏擊“聯合國軍”,搶佔中間地帶,奪取其突出的前沿陣地和支撐點,並逐漸擴大作戰規模。

1952年秋季戰術反擊作戰是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於1952年9月18日至10月31日,在沿“三八線”附近地區的整個戰線上,有選擇地對美國爲首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的韓國國軍營以下兵力防守陣地實施的具有戰役規模的進攻作戰。1952年秋,中朝人民軍隊有組織有計劃地在全線進行具有戰役規模的戰術反擊作戰,攻佔了“聯合國軍”許多營以下陣地。接着在規模較大、持續時間較長的上甘嶺戰役中,粉碎了“聯合國軍”發動的“金化攻勢”。

1953年春反登陸作戰準備是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於1952年12月至1953年4月,爲粉碎美國爲首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的韓國國軍在朝鮮東西海岸實施兩棲登陸的企圖而進行的備戰活動。“聯合國軍”被迫放棄進行軍事冒險計劃,於4月26日同朝中方面恢復中斷6個月之久的停戰談判。爲促進停戰實現,與朝鮮人民軍一起,發起抗美援朝戰爭1953年夏季反擊戰役。從5月中旬開始,先後對“聯合國軍”進行三次不同規模的進攻。經第一、第二次進攻作戰,迫使“聯合國軍”方面作出妥協。在停戰協定即將簽署之際,韓國當局聲稱要“單獨幹”、“北進”,中朝人民軍隊爲實現有效的停戰和停戰後處於更有利地位,決定給韓國軍隊以打擊,於7月中旬發起以金城戰役爲主的第三次進攻作戰,迫使“聯合國軍”方面向朝中方面作出實施停戰協定的保證,有力地促進了停戰的實現。

停戰協議簽署

1953年7月27日,戰爭雙方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至此,歷時2年零9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宣告結束。

朝鮮停戰後,中國人民志願軍又幫助朝鮮人民爲戰後的恢復和建設作了大量的工作。1958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全部撤離朝鮮,返回祖國。

1994年,考慮到朝鮮方面的要求,中央軍事委員會發布命令,召回了駐板門店的軍事停戰委員會中國人民志願軍代表。同年12月15日,派駐朝鮮軍事停戰委員會朝中方面的中國人民志願軍代表團從朝鮮平壤奉調回國,標誌着中國人民志願軍正式完成了歷史使命。

【抗美援朝歷史手抄報圖片】抗美援朝手抄報圖片 關於抗美援朝的手抄報 第2張



手抄報三:抗美援朝大事記載

1950年6月25日晚 朝鮮人民軍越過三八線南進,開始內戰,朝鮮戰爭爆發。

1950年6月28日 朝鮮人民軍攻佔韓國首都漢城(現稱首爾)。

1950年7月5日 “聯合國軍”參戰。

1950年9月15日 美軍仁川登陸。

1950年9月25日 中國人民解放軍代總參謀長聶榮臻發表聲明:美軍越過三八線,中國決不會置之不理。

1950年9月28日 “聯合國軍”攻佔漢城。

1950年9月30日 “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

1950年10月2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作出最後的出兵決定。

1950年10月3日 周恩來緊急約見印度駐華大使。

1950年10月19日 “聯合國軍”佔領朝鮮首都平壤。

1950年10月25日-31日 志願軍發動第一次戰役。

1950年10月31日-11月2日 志願軍發動第二次戰役。

1950年12月5日 志願軍收復平壤。

1950年12月15日 “聯合國軍”撤至三八線以南。

1950年12月31日-1951年1月5日 志願軍發動第三次戰役。

1951年1月4日 志願軍攻佔漢城

1951年1月25日至4月21日 志願軍發動第四次戰役。

1951年3月14日 中朝軍隊撤出漢城。

1951年3月15日 “聯合國軍”佔領漢城。

1951年4月11日 麥克阿瑟被免除最高司令官職務,李奇微接任。

1951年4月22日-6月10日 志願軍發動第五次戰役。

1951年6月23日 蘇聯副外長馬立克建議停火。

1951年7月10日 雙方在開城開始停戰談判。

1951年8月18日-9月18日 “聯合國軍”發動夏季攻勢。

1951年8月22日 談判中斷。

1951年9月29日-10月22日 “聯合國軍”發動秋季攻勢。

1951年10月25日 停戰談判恢復。

1952年5月7日 巨濟島戰俘營事件。

1952年5月12日 奇微離任,克拉克擔任“聯合國軍”總司令。

1952年10月8日 停戰談判中斷。

1952年10月14日 “聯合國軍”發動金化攻勢。

10月14日-11月25日 上甘嶺戰役。

1953年5月13日 志願軍發動夏季攻勢。

1953年6月8日 雙方就戰俘安排達成協議。

1953年7月13日 志願軍發起金城戰役。

1953年7月19日 板門店雙方談判代表在所有問題上達成協議。

1953年7月27日 停火協定簽字,抗美援朝結束。

1958年2月19日 中朝兩國政府發表關於中國人民志願軍年內全部撤出朝鮮的聯合聲明。

1958年2月20日 中國人民志願軍總部發表聲明,決定於1958年底以前分批全部撤出朝鮮。

1958年10月26日 志願軍總部公報:志願軍已全部撤離朝鮮。

【抗美援朝歷史手抄報圖片】抗美援朝手抄報圖片 關於抗美援朝的手抄報 第3張


[page][/page]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