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孩子玩具被搶是小事?家長別小看

孩子玩具被搶是小事?家長別小看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3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很多家長眼裏,孩子的玩具被槍並不是件大事,可是家長你知道嗎?處理不當的話,後果也是會很嚴重的。

前幾天,我在小區遇見珍姐和她的女兒朵朵,珍姐剛從幼兒園把朵朵接回來。

朵朵今年讀小班,活潑開朗,每次見到我小嘴都特別甜。可是今天,朵朵一直抽抽搭搭,委屈的樣子讓人心疼。

我摸摸她的頭,問道:“朵朵怎麼哭了呀?”

朵朵仰起臉,剛睜大眼睛,淚珠子就順着臉龐往下滾。她大哭起來,含糊不清地說着:“阿姨,我的口哨……被別人……”

剛吐出這幾個字,她就傷心得難以自抑,說不下去了。

一旁的珍姐接過孩子的話,做了解釋。

放學時,老師獎勵了朵朵一個粉色口哨。朵朵很開心,直接掛在脖子上。珍姐牽着朵朵剛走出幼兒園,就遇見了以前的老鄰居阿芳和她兒子。

阿芳的兒子和朵朵同齡,看到朵朵的口哨,兩眼發光,嚷嚷道:“媽媽,我想要口哨。”

朵朵下意識地抓緊掛在脖間的哨子,可是阿芳兒子不放棄,哭鬧着不走,心心念念想要口哨。

於是,珍姐取下朵朵的口哨,遞給了小男孩:“不哭不哭,阿姨把口哨給你,好不好?”

小男孩接過口哨,立刻破涕爲笑。這下,換朵朵大哭,邊哭邊喊:“那是我的口哨。”

阿芳臉上頓時有幾分尷尬,珍姐趕緊抱起朵朵,匆匆道別。這一路,朵朵哭得停不下來。

珍姐說完,點了下朵朵的小腦袋:“這丫頭真是小氣,一點都不懂得分享。”

朵朵不滿地大聲反駁:“可是,那是我的,我最喜歡粉色”說着,又大哭起來。

珍姐有點不耐煩:“好了好了,別哭了,媽媽不是說了,明天再給你買一個一模一樣的。”

朵朵絲毫不領情:“那是我們老師獎勵給我的。”

朵朵的不依不饒惹得珍姐很是不滿,她厲聲訓斥:“再哭我不要你了。就一個口哨而已,你要鬧到什麼時候?”

兩人慢慢走遠了,朵朵的哭聲還不時傳入我耳朵。

孩子玩具被搶是小事?家長別小看

有時,孩子委屈哭鬧並非無理取鬧。

從情感上來講,大人和孩子看待問題的方式有所區別。

大人認爲幾塊錢甚至幾十塊錢的東西,不值得小題大做。而孩子不是用金錢衡量值得與否,他們認爲玩具上帶有情感印記,比如是獎勵得來的、或是自己喜歡的顏色,等等。

從心理學上看,孩子從兩歲開始,慢慢進入物權意識敏感期,開始對物體進行歸屬權劃分。這個玩具是你的還是我的,還是大家共享的?

孩子將經歷從模糊到清晰的認知發展過程。

況且,“讓出”和“分享”本身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不是孩子不懂得分享,而是大人沒有建立起該有的界限感,侵犯了孩子的物權意識。

物權感的建立,對孩子相當重要,它是孩子安全感發展的重要階段。

在這個時期,家長必須有明顯的界限感,合理引導孩子學會分享,而非使用家長權威,暴力迫使孩子讓出“使用權”或“物權”。

父母界限感模糊,就會傷害孩子內心的秩序,使這個秩序在孩子的心中變得模糊。

孩子最初的內心世界裏,黑白分明,只有是非對錯。

在別人試圖拿走自己玩具等類似事件中,父母是孩子心中最權威有力的裁判。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父母作爲圍觀者,和別人一起破壞自己內心的秩序,這會極大地傷害到孩子。

甚至,我們這些“懂事”的大人,總是作爲“幫兇”,要求他們做出讓步。在孩子成長的某些階段,這些“讓步”在孩子眼裏,是不可理解的錯誤行爲。

遇到孩子的物權被侵犯,父母站在孩子對立面,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

一旦孩子意識到,這件事情大人都幫不了他們,他們就會採取自己的方式去解決。而這些自己的方式裏,大部分是缺乏分寸的。

孩子玩具被搶是小事?家長別小看 第2張

最近,同事劉姐因爲孩子的事情頭疼不已。

劉姐的兒子小軒今年剛十歲。半個月前,劉姐接到小軒老師的電話,讓她到學校一趟。

老師告訴劉姐,小軒有勒索低年級學生的行爲。劉姐頓時感到頭暈目眩。勒索低年級學生?

小軒也不過是一名三年級的小學生而已。

劉姐和愛人都是高級知識分子,爲人溫和儒雅,可是萬萬沒想到,兒子居然成了校園小霸王。

晚上小軒放學回來,劉姐控制不住憤怒的情緒,痛打了小軒一頓。

她邊打邊吼:“我把你養得這麼結實,就是爲了讓你欺負別的孩子嗎?”

小軒一言不發,咬着牙不哭出來。

發泄完怒氣,劉姐問小軒,爲什麼這麼做?家裏平時給他的零花錢並不少。

小軒瞪着眼睛反問:“不就幾塊錢的事嗎?那些小屁孩子身上也就幾塊錢的零花錢而已。”

劉姐氣不打一處來,大聲呵斥:“你到現在還沒認識到錯誤?誰告訴你這是幾塊錢的事兒?”

小軒握緊小小的拳頭說:“我二年級時,有同學搶了我剛買的作業本。你跟我說的,就幾塊錢的事兒,明天買個新的就行了。”

劉姐一下子愣住了,依稀記得有那麼一個晚上,小軒放學到家悶悶不樂地說,有人搶了他的作業本。當時,她正在廚房做飯,隨口就那麼敷衍了他一下。

原來,小軒之所以勒索別的孩子,只不過是選擇用自己的方式反抗被欺負,進而開始享受欺負別人的樂趣。

現在,劉姐回想起這件事,十分後悔,輕飄飄的一句話竟然害了小軒。若時光可以逆轉,劉姐一定站在兒子身邊,維護他的是非對錯。

成長只有一次,孩子眼中無小事。

盧梭曾說過:“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裏,就全變壞了。”

孩子是造物主的完美作品,而很多時候,大人就是毀壞了他們成長的罪魁禍首。

大人們永遠不會知道,自己的“和稀泥”會如何傷害並毀掉一個孩子。

自覺受到傷害的孩子,在日後的成長中,往往會走向極端,要麼是變成凡事都不說“不”的老好人,要麼就是像小軒那樣以暴制暴,試圖凌霸於“暴力”之上。

這兩種方式,都是不可取的。

孩子玩具被搶是小事?家長別小看 第3張

做父母不要怕“護短”,不要因爲事小覺得“丟不起那個人”,而要堅定地維護孩子一切意識的萌芽。

因爲,別人搶了“他的東西”,這件事情對孩子而言,真的至關重大。

父母不能替代孩子去思考事件,更不能盲目替孩子做主,要有極強的界限感,幫助孩子建立起極好的分寸感。

在面對類似事件時,父母可從以下幾點着手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首先,父母一定要有同理心。

父母可以給難過的孩子一個真誠的擁抱,告訴他父母瞭解他此刻的心情,而不是粗暴地打斷他的話,簡單地制止他繼續難過。

孩子的情感第一時間得到了安撫,會覺得受到大人的重視,而不會由此及彼,切換到另外一種不良情緒中去。

其次,堅定地維護孩子的物權。

父母若在場,要有理有據地幫孩子拿回屬於他的東西。同時,要教會孩子,如何在父母不在場的情況下,勇敢地跟搶東西的小朋友說“不”,正確維護自己的權益。

父母可以採取與孩子角色互換的方式,讓孩子學會用禮貌有分寸的方式解決類似事件。

再次,要杜絕暴力行爲方式。

維護自身利益本身是對的,但父母要從源頭上杜絕孩子採取暴力行爲解決問題。對於孩子而言,暴力行爲是他們最快想到也最偷懶的方式。

一旦孩子從暴力中嚐到“甜頭”,他們會越來越多地採取這種方式。

最後,遠離拎不清的父母和家庭。

如果說孩子的觀念是可糾正的,那麼“熊父母”就是“無藥可救”的。

拎不清的父母凡事不是從是非對錯出發,而是蠻橫地“護犢子”。跟這種家庭打交道,孩子不僅會受到傷害,也會意識混亂。

孩子的成長是個漫長的過程。

父母只有充分理解孩子的所言所思,做好正確引導,才能使孩子少走彎路。

愛迪生曾說:“教育之於心靈,猶雕刻之於大理石。”

所以,如果有人搶了孩子“心愛的玩具”,父母一定要有一雙傾聽的耳朵,一顆不厭其煩的心和一個充滿智慧的大腦,耐心地還孩子一片陽光青草地。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