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母嬰資訊 > 別人玩我的玩具,我拿回來,結果還被人說小氣?

別人玩我的玩具,我拿回來,結果還被人說小氣?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7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物權敏感期”這個詞彙是意大利幼兒教育家蒙臺梭利提出來的,意思是:孩子對物品的歸屬權高度敏感的時期。

原標題:別人玩我的玩具,我拿回來,結果還被人說小氣?

對於我來說,除了特別惡劣的極端天氣,每天的帶娃日常,我都會去戶外遛娃。

可每天出門遛娃我所承受的壓力比跟娃在家娃把家裏弄得亂七八糟還要大。

爲了避免我娃和別人娃搶玩具起衝突,我每次出門都讓他們帶上自己想要玩的玩具。

這樣有兩個好處:我娃不會隨便拿別人娃的玩具,因爲自己有;我娃也不會隨隨便便吵着買路邊小攤賣的和家裏類似的玩具。

有時候,他們會每人騎着小三輪,車把上掛着自己的玩具,一路奔向沙坑遊樂場。

可是,仍然免不了:要麼我娃被別人娃搶玩具,要不回來,我娃哭,要麼要回來了,別人娃哭。

別人玩我的玩具,我拿回來,結果還被人說小氣?

很多大人都會這樣安慰自己的娃:咱不跟他玩,他不讓我們玩他的玩具,不懂分享,沒人跟他玩。

我在旁邊聽得心驚膽顫,也很無奈,只能安慰我娃:媽媽跟你玩,你的玩具你做主,你不讓媽媽玩,媽媽也不能玩。

說實話,我很怕我的孩子被別人定義爲:自私不懂分享的孩子。

可我也覺得:娃自己的玩具,娃做不了主,娃豈不是活得很憋屈?

我教過我的孩子:自己的東西自己要操心,不要丟三落四。

孩子確實也做到了,但我還是覺得心裏堵堵的有點難受。

孩子爲什麼不願意分享?

“物權敏感期”這個詞彙是意大利幼兒教育家蒙臺梭利提出來的,意思是:孩子對物品的歸屬權高度敏感的時期。

這種狀況一般在孩子1歲4個月到3歲之間較爲明顯。

除去這個原因,還有很大的可能性是因爲孩子手裏的‘資源’不多,如果孩子手裏只有一個玩具,只有一個棒棒糖,我們讓他去分享其實是強人所難。

細心的家長會發現,物權敏感期的孩子有非常顯著的特徵:

01‘我的……我的……’常常掛在嘴邊。

我家大寶會對看他玩具的小朋友重複說:這是我的玩具。

若是有人來逗他的妹妹,他會說:這是我的妹妹!!我的妹妹!!

02如果有人拿他的東西,反應會非常大,爸爸媽媽也不可以!

我記得大寶兩歲多時,我拿起他放在桌子上的糯米糰咬了一口,大寶立馬撲過來,要從我嘴裏摳出來。

當時我的心拔涼拔涼的。

03非常抗拒分享!

這個時期的孩子,你跟他說要分享啊,他總是固執地邊搖頭邊說不要。如果強迫分享還會大哭一場。

那麼,遇到這樣的情況,我們大人需要明白:

1不要給孩子貼標籤:孩子不是小氣自私,是在發展獨立性。

孩子通過對屬於自己的物品的掌控感,來完善自我認知,並不是無理取鬧。我們若是以狹隘的眼光來看待孩子階段性的表現,反而是在給孩子‘定性’。

美國作家蘇珊·福沃德教授在《中毒的父母》一書中寫道:小孩是不會區分事實和笑話的,他們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並將其變爲自己的觀念。

蒙臺梭利也提到:兒童不會自己判斷自己,他是以別人對他的態度來判斷自己的。

所以,大人在語言上也要謹慎小心,不要激起孩子不必要的‘叛逆’。

2不要強迫孩子分享:委屈自己去迎合別人會混亂孩子的認知。

蒙臺梭利說:強迫三歲前的孩子分享自己的所有物,無異於強迫孩子模糊自己對於所有物的概念,極度破壞孩子的自主權,從而導致孩子不敢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甚至膽小、懦弱。

強扭的瓜不甜,被迫的分享也就背離了分享的實質。當分享變成不快樂,孩子也失去學習正確的分享的機會。

美國心理醫生斯科特在《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中寫道:真正愛孩子的父母都明白,愛孩子,就要尊重孩子,尊重他們的意願和感受,尊重他們有做決定的權利。

其實,接納孩子階段性的‘自私’,哪怕是暫時被人當作‘不懂分享的孩子’的媽媽,也不可以爲了面子,怕別人說什麼而去強迫孩子。

3不要過分“迷信”敏感期:把握原則,適當引導纔是正確的方式。

所謂的敏感期,每個孩子的外在表現都不一樣,有的明顯有的溫和,有的時間長有的時間短。

育兒不僅僅在於知道自己的孩子爲什麼這樣,還要更進一步明白我們要朝着什麼樣的方向去引導孩子。

我的兩個孩子在面對陌生的小朋友時的第一反應也常常是不要分享,這一點我非常理解。

我特意觀察了一下,事實證明他們並非是一點都不願意分享的孩子。

1孩子感受到善意就比較容易分享

有次我們帶着寵物鸚鵡下樓曬太陽,幾個小孩圍了上來,大寶拎着籠子跑來跑去,幾個小孩也興致勃勃地跟着,其中一個女孩跟不上,回頭對奶奶說了一句:他不讓我看他的鳥。

她的奶奶立馬兇巴巴的接話說:怎麼不讓俺看啊,不讓看給他哄走!!

我在旁邊聽得心裏顫巍巍的,跟兒子說:如果你不願意讓別的小朋友看,我們就上樓吧,我們回家他們就看不到了。

大寶一聽就把籠子放在了小區的長椅上說:不能摸只能看,然後幾個小朋友就一起圍在那裏看鳥,我就和他們一起討論小鳥的尾巴,鼻子,眼睛,孩子們不時地咯咯笑。

我也鬆了口氣。

2孩子最能接受的是交換式分享

孩子見到自己沒有玩過的玩具感到好奇的時候,就會想要玩別人的玩具。

如果兩個小朋友商量好:你玩玩我的,我玩玩你的,那是再好不過了。

我記得有次去朋友家玩,朋友家的孩子想要玩大寶的泡泡機,大寶不願意,但是不一會兒,朋友的孩子拿出來一個大寶從來沒見過的變形車。

兩個小朋友商量好,彼此交換,走的時候還說可以帶走玩下次再換過來。

我們應該怎樣引導孩子學習分享呢?

1日常在家庭中營造分享的氛圍:多用‘分享’這個詞。

除了實質性分享的行動,在和孩子說話時,也要有意識的多用‘分享’這個詞。

以前我會說:孩子們,媽媽買的芒果給你吃吧,現在我會說:媽媽買的芒果我們一起分享吧!

以前我會說:孩子們,吃飯啦!現在我會說:媽媽做的飯跟你們一起分享吧!

大人懂分享,孩子才能學分享。

家庭是最好的學習場所,孩子在充滿安全感的氛圍中會有很大的開放性。

現在我的小女兒自己吃橘子的時候會邊吃邊嘀咕:不能吃完,要留幾個和媽媽一起分享。

大寶吃東西的時候也會給我們每個人都拿一個。

我帶孩子去朋友家之前,會叫孩子拿袋子裝一些水果,告訴他們要帶去阿姨家和阿姨分享,孩子非常樂意這樣做。

當孩子養成了愛分享的習慣時,在家以外的地方也不會那麼‘劍拔弩張’。

2藉助繪本和動畫來讓孩子學習分享。

繪本和動畫也是好的薰陶工具。

《紅狐狸和藍狐狸》,《月亮是誰的》,《小老鼠分果果》都是不錯的可以教孩子學習分享的繪本。

昨天我和孩子一起看萌雞小隊之寄居蟹找房子那一集,寄居蟹哥哥把自己的房子送給了寄居蟹弟弟。

小雞們問他:那你沒有房子怎麼辦?寄居蟹哥哥說:我還可以再去找一個新的房子啊!

受到寄居蟹哥哥的影響,小雞們也把自己的玩具分享給了鴴鳥寶寶們。

分享帶來了快樂。

大寶看完了,還跟我複述了一遍整個故事。

我想我們之間的對話也能讓大寶對分享有一些思考。

3給孩子多預備一些‘資源’,讓他有能力分享。

前面提到孩子不願意分享,除了物權敏感期這個原因之外,還和孩子手裏的‘資源’短缺有關。

我每次出門無論是提醒孩子帶玩具還是帶食物,都會讓他們多帶一些,如果遇到別的小朋友感興趣,會提醒他們分享。

別人玩我的玩具,我拿回來,結果還被人說小氣? 第2張

記得有一次在動車上,大寶主動給旁邊的小姐姐分享他的零食,那個小女孩也非常大方的把她的零食給我們分享,結果兩個孩子換過來換過去,吃得非常開心。

4每次孩子主動分享,大人都要肯定孩子的行爲

記得有一次,朋友家的孩子到我家來玩,大寶把他的機器人給小朋友玩,可能是因爲害羞的緣故,他把機器人塞到小朋友懷裏就跑開了。

我當時提醒他:你要把遙控器也找出來給小朋友玩喔!

其它也沒有多說什麼。

晚上睡覺的時候,我說:媽媽今天看到你主動把玩具給小朋友玩,真的非常大方慷慨,等下次小朋友來的時候,你可以教一教小朋友是怎麼玩的,好不好啊?

大寶聽了非常開心:我是大哥哥,我要教教他怎麼玩兒,下次我讓我的機器人表演跳舞給小朋友看!

別人玩我的玩具,我拿回來,結果還被人說小氣? 第3張

猶太人的智慧經典著作《聖經》中有句話說:施比受更爲有福。意思是說:懂得給予的人比只懂得接受的人更有福氣。

一個懂得給的人是一個富有的人,他得到了就給出去而不是自己獨享,就像一個活水的管道,讓別人也能得到好處。

我們教孩子分享的目的不只是分享而已,而是通過自願自發的分享,讓孩子能夠感受到人際關係中的正常交流。

別人玩我的玩具,我拿回來,結果還被人說小氣? 第4張

當善意在彼此之間流通,友誼也在生長髮芽。這對孩子來說真的是非常寶貴的財富。

不定義不強迫,多鼓勵多引導,多等待,這纔是分享的正確打開方式!

本文來自微信號:雪球媽媽(snowballmom),陪娃一起長大的80後媽媽。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