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好的父母都從容,不爲尚未發生的事去焦慮

好的父母都從容,不爲尚未發生的事去焦慮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0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週末和閨蜜玫帶着孩子去郊遊,本來大家心情都很好,可是因爲一件很小的事,玫對她4歲的兒子豆豆發飆了。

在河邊釣魚時,豆豆試圖去抓水桶裏的一枚田螺。

玫大聲呵斥,見不奏效,直接氣呼呼地快走兩步把本來蹲着的豆豆猛地拉了起來,用力地甩了一下他的小手。

這一甩不要緊,豆豆使勁地嚎哭起來,小胳膊軟軟地垂着,誰碰一下都不行。

大家手忙腳亂地把他送到醫院,醫生說豆豆的胳膊脫臼了。

面對大家苛責的眼光,玫抹着眼淚說:“豆豆對田螺過敏,小時候接觸過一次田螺,結果全身起疹子。我是怕他過敏才拉開他,可能是太焦慮太心急,下手重了……”

玫的解釋很牽強,可是大家都懂了。

在育兒過程中,每個媽媽都有過這樣的情況吧?

因爲怕孩子學習跟不上,所以在教TA寫字並屢教不改時粗聲大氣,甚至語言暴力;在TA遇到一個小危險,卻不聽你的勸阻時急言厲語,甚至直接上去踢一腳……

因爲害怕發生一件很有可能發生的、不好的事,我們變得憤怒、焦躁、丟失正常的判斷和理智……

失控之後回頭看那時那事,才發現自己陷於焦慮的魔咒,悔不當初。

好的父母都從容,不爲尚未發生的事去焦慮

我也曾陷於這種沒有意義的焦慮。

有一天我很忙,然而5歲的兒子大M需要服用免煎的中藥。

我把這件事交給了老公,囑咐道:“把這些藥倒一半到小杯裏給寶寶喝,他的鼻炎還沒好。”

等我忙完過來一看,腦袋“嗡”地大了一圈。

老公確實倒了一半中藥在小杯裏,但是喝完竟像免費續杯一樣又倒了一杯讓大M喝光,可是那一半藥是留着明天早晨才喝的啊!

我和老公大吵了一架,雖然大M沒有異常還是送他去了醫院,醫生讓回家觀察,我們又驅車回家來,然而我整晚都不敢睡覺,默默查看孩子是否發燒,是否難受,要不要送醫院。

老公倒好,他和大M一大一小、踏踏實實地睡着,一呼一吸都香香噴噴。

我氣不過踢他一腳,他吧唧吧唧嘴連醒都不願意醒。

經過一夜的觀察,第二天我放心地送大M上幼兒園了,可是我自己的眼睛上卻掛了兩個碩大的黑眼圈,那些生氣時懟老公的話,比如:

“你不是假爸爸啊,給孩子吃藥都能吃多啊!”

“你做事不帶腦子啊,腦子都賣給手機遊戲了啊!”

回憶起來如同銳刺在心,後悔不及。

後來,我就這件事問過老公:“難道你一點兒也不擔心大M喝了過量的藥出事?”

他輕描淡寫地說:“擔心啊,但是遇到事情解決事情就可以了,難道非得事情還沒出,就把自己焦慮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那樣的話,如果僥倖沒有出事,我豈不是很虧?”

一句話說得我醍醐灌頂。

我想起很早之前看過的一組讓人震驚的數據:心理學家曾做了一個實驗,讓人們把一週的煩惱寫下來,投入煩惱箱,3周後打開箱子。結果超過90%的煩惱都沒發生。

也就是說,我們認認真真地折磨自己的、大多數的擔心和焦慮只發生在想象的範疇內。

就像豆豆摸了田螺卻因年齡增長、體質變強並沒有過敏;而大M吃了過量的中藥,只像多吃了幾口飯一樣,並沒有絲毫的異常。

我們所擔心的煩惱,大多不會真實地發生,是自尋煩惱而已。

好的父母都從容,不爲尚未發生的事去焦慮 第2張

明白了以上的道理,再面對焦躁的情緒,只要壞事尚未發生,我都會有意識地忽略它,並在內心暗示自己:“一切都會向着美好的方向發生。”

而我喜歡的人,也從遇到一點兒小事就跳起來的“真性情”,到遇事從容穩當、處亂不驚的“女精英”。

我有一個要好的女鄰居,在註冊會計師事務所工作,是所裏最年輕的中層。

有一天晚上,她破天荒地沒打招呼就來到了我家,她臉色不對,時不時焦慮地看着懷裏8個月的女兒。

我猜她肯定有心事,但是她不說我也沒問,於是我們一起陪孩子看了一會兒《熊出沒》,還開心地烤了幾個小蛋撻。

後來她對我說,那晚她處於史無前例的婆媳矛盾之中。

本來她和婆婆的關係挺好的,她還沒到預產期,婆婆就早早地住了過來,準備給她做幫手;她也投桃報李,每次逛街眼睛不往適合自己的衣服上看,盡往中老年款式的衣服上瞄。

但這麼和諧的婆媳關係,差點就在她來我家那個晚上土崩瓦解,因爲她發現婆婆忙起來竟不洗奶瓶就繼續幫孩子衝奶粉。

“不洗奶瓶就繼續用,奶瓶裏會有多少細菌?”

“上一頓剩下的奶肯定已經變質,而寶寶竟吃了這麼長時間的變質奶粉!!”

“寶寶還這麼小,她會不會拉肚子?會不會發燒??會不會得腸炎???”

有那麼一瞬間,一腔焦慮全轉化成了對婆婆的怨懟。

還好她及時發現了這一點,她意識到再待在房間裏婆媳大戰在所難免,於是馬上抱着孩子出來散心,換個環境,換個心情,以便更冷靜、更客觀地理清事情的脈絡。

事實證明她是對的,在她抱着孩子回家的路上她已經從焦慮的俘虜,變成了自己的主人。

她開心地發現事情有一萬種比吵架更好的處理辦法。

比如她可以請老公和婆婆談一談;還可以儘可能在家裏多備幾個乾淨的奶瓶;而且退一萬步來說,即便孩子因爲飲食不衛生生病了,一家人不怨不尤、用愛護理寶寶康復的過程中,婆婆一定能注意到講衛生的重要性。

女鄰居這件事對我啓發很大。確實如此,有時候我們對事情變壞的焦慮,比事情真的變壞還要可怕!

比如,豆豆真的過敏了,那也只是身體的不適,而媽媽忽然聲色俱厲、失手傷人帶給他的卻是心靈的不安和恐懼;

比如大M,即使真的因爲吃多中藥而住院,也只是父母在呵護他成長過程中溫暖的失誤,而見到媽媽大聲吵架、父母分分鐘反目卻是心靈的地震。

好的父母都從容,不爲尚未發生的事去焦慮 第3張

有一個數據:一般人的憂慮40%屬於過去,50%屬於未來,只有10%屬於現在,而92%的憂慮從未發生過,剩下的8%則是能夠輕易應付。

隨着年齡的增長,我越來越覺得:在育兒過程中,我們不擅應對的大多是內心,而能不爲尚未發生的事焦慮是一種卓越的智慧

提到這一點,明星趙薇堪稱是這方面的表率。

她在接受專訪時曾提到一個禪學的故事:一個人手拽着藤蔓垂在懸崖中間,懸崖上有猛獸徘徊只等她上岸;懸崖下是萬丈深淵,一旦墜落粉身碎骨;鬱悶的是藤蔓也因磨損馬上就要斷了……

看似山窮水盡、萬分兇險,這時她看到觸手可及的地方有一顆熟透的草莓,嬌豔欲滴、香氣襲人,她馬上開心地摘下來吃下去。

我們中很多人都是初次爲人父母,稚子嬌嫩,在呵護他們成長過程中,我們常常充滿了各種擔心、各種焦慮。

有時,這種擔心和焦慮絲毫不比懸崖上的老虎和懸崖下的深淵好多少。

所以,願你也可那般豁達!信手摘草莓,嘴裏嚐到的是甜蜜,心裏裝着的是下一秒所有美好都會發生的預期。

而這種預期並不是一廂情願的。

心理學中有一個麥可斯韋爾定律,它認爲任何事情都可以比我們預期的更令人滿意,當我們擁有積極的心理狀態,就會關注積極的方面,從而得到積極的結果。

孩子是世界上最敏感的生物。剛出生幾個月,TA們就能感知到母親的情緒,能看懂大人是高興還是生氣,作爲父母我們要呵護的,不止是TA們身體的健康,還有心靈的成長。

做一個豁達、樂觀的父母,不被焦慮困擾,是我們送給寶貝最好的禮物。

享受當下,方得從容。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