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父母的焦慮讓孩子失控怎麼辦

父母的焦慮讓孩子失控怎麼辦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9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是時候“救救中國家長”了。擔心作業少了學不紮實,擔心興趣班上少了耽誤孩子,擔心孩子在競爭中掉隊,擔心老師冷落了孩子。

父母的焦慮讓孩子失控怎麼辦

躲不開的焦慮

不管多麼超然的人,一旦成爲父母,便有了各種各樣的擔憂和焦慮。“我怕他離開我的視線,被無處不在的傷害擄走;又怕他因此不獨立,失去男子氣;我怕他感覺不到愛,因此孤僻、冷漠;又怕太多的愛,讓他任性,目中無人。總之,怕他不健康,怕他不安全,怕他不快樂,也怕他在家庭中得到了以上所有之後,成爲一個和社會不兼容的瓷娃娃,更容易被現實擊倒。”一位媽媽的話代表了無數有着拳拳愛子之心的家長的心情。這種焦慮,是情感上的焦慮,是父母的天性,爲人父母者,誰也難以避免。

更讓家長們煎熬的,是現實中無處不在的焦慮。

他們焦慮孩子的健康。食品安全不容樂觀,大人倒沒什麼,可是孩子吃什麼食物才衛生,如何搭配飲食才健康?孩子是長身體的時候,補充點什麼營養才發育得更快,參加點什麼運動才更強壯?這些都是育兒論壇上的大熱話題,一個ID背後就是一個焦慮不安的家長。

他們焦慮孩子的安全。但凡聽到任何人販子或者交通事故的信息,做家長的都如百爪撓心,每天早晨,每個傍晚,校門口都擠擠挨挨地站滿了一臉焦灼的家長。

孩子不健康或者不安全的情況畢竟少,所以家長們這方面的焦慮並不很嚴重。當下的中國家長最煎熬也最普遍的焦慮,是對教育的焦慮。人民網強國論壇的一項調查顯示, 92.8%的被調查者認爲自己對孩子的成長、教育存在焦慮,98.6%認爲身邊有家長存在焦慮現象。

“可以不爲自己想,但得爲孩子着想;自己可以沒出息,但不能耽誤了下一代。”這是許多家長的共同心聲。如果搞一個評選,評出當下最焦慮的羣體,那麼中小學生的家長一定會高票當選。不用看新聞,只要打量下我們周圍便可知。有個段子比較誇張地寫道,“如果一個女性朋友不再聯繫你,有這樣幾種可能:一是她死了,二是她當媽了,三是她孩子到了學齡了。”

自從孩子上了小學,張雯的手機短信量大大增加,絕大部分都來自各科老師的作業短信。語文老師要求家長協助子女默寫、聽寫、看圖說話;數學老師要求爲孩子準備兩個魔方,上課要學習正方體的問題;英語老師要求監督孩子聽錄音5遍,家長陪說陪練,課文背熟後簽字……

熟練運用電腦上網是家長們的基本技能,很多有關孩子的信息老師都是通過網絡發佈的。一位三年級學生的家長說:“爲了孩子,我惡補電腦知識,學會了下載軟件,發帖子,製作PPT,還加入了班級的QQ羣。”有些家長甚至置辦高性能的數碼相機和彩色打印機,以保證孩子作業“保質保量”完成。一位家長說,“寒暑假和各種節日,學校都要佈置孩子做‘小報’,有的家長做得那叫一個專業,我也痛下決心添置設備,要爭取老師的重視啊。”

如果家裏有一名小學生,起碼要佔用家裏一位大人的全部業餘時間和精力。許多家長感嘆,現在下班回家連看書、看電視的時間都沒有,真不知道什麼時候是個頭。成績是大多數家長焦慮的風向標。成績好的,家長想他更拔尖,參加各種奧賽班;成績差的,家長急着給他報各種課外輔導班,全方位“惡補”。許多家長爲了課後能幫孩子學習,甚至親自上陣,和孩子一起聽課。

關於成績的焦慮還只是日常焦慮,更讓人心急如焚的,是升學的焦慮。幼升小要考試、小升初要派位、中考競爭激烈、高考成了獨木橋……孩子的每一步成長,似乎都面臨激烈競爭,這也讓家長的焦慮與日俱增。每年六七月的升學季,愁眉苦臉一定是中國家長的標誌性臉譜,焦灼不安的父母大有人在。

暑假一開始,陳雙已經有點心力交瘁。一切都是因爲上五年級的女兒。烈日炎炎,他奔波於奧數、英語、作文各類補習培訓班,每天從早到晚來回接送女兒6趟。女兒很鬱悶,但陳雙已經顧不上考慮女兒的感受。他覺得自己這麼累都是爲了女兒好。女兒馬上面臨小升初,要考名校就必須比別人更早下更多的工夫,所以,陳雙寧願辛苦。

然而名校還真不是那麼好進的。“北京部分家長爲孩子進重點學校花費竟然高達25萬元”——媒體的這則報道面世後,引發輿論譁然。關鍵交錢還得找關係,找了關係纔有交錢進學校的資格。各大培訓學校每年都會組織小升初“分析會”、“交流會”,家長們像趕場一樣四處開會,“參加一次焦慮感就加深一層,可是不去又難受,覺得自己兩眼一抹黑。”小升初取消考試後,情況似乎更復雜,除了教委公開公佈的消息,各種“小道消息”基本都是從培訓機構流出的,家長難以甄別,只好寧可信其有,扔出大把的銀子。

爲什麼焦慮

家長焦慮的源頭是親子之愛,它最原始的表現方式,是保護孩子不受任何傷害的強大願望,這是一種美好的情感。但今天的親子之愛有了新的內容:培養“更好”、“更強”的理想化的完美孩子。當不切實際的理想碰撞到堅硬的現實,便迸發出了負面情緒,產生了一代過度焦慮的父母。

今天的家長爲什麼焦慮?從大的環境來說,轉型時期的中國,社會變化很大,經濟快速發展。在這個“快”的時代,每個人都有很強烈的緊迫感,生怕錯過發展機遇,生怕落後於時代的進程,焦慮是一種普遍的情緒。這同時是個信息極度豐富和繁雜的時代,各種教育理論和流派不斷更新,泥沙俱下,衝擊着我們既有的教育經驗和傳統的教育理念,每個教育細節都被層出不窮的新理論重新考量,而這些理論又與商業利益的需求相互交織,以至於家長遇到教育問題無所適從,無比焦慮。

家長的焦慮,一部分原因當然是望子成龍的情感驅使,想讓自己的孩子做到最好,過上最好的生活。而更現實的原因,是緣於社會資源的不足,爲了讓孩子擁有更多的資源不得已而爲之。從某種意義上講,家長焦慮的不是孩子,是資源。一個不得不承認的現實是,當下的社會仍然存在資源分配不夠均衡、競爭機制不夠透明、保障體系不夠健全等問題,很大程度上,我們必須依靠個人和家庭的力量爭取未來的發展空間。在這種情形下,家長的心絃繃得緊緊的,時刻不敢鬆懈,擔心稍一停滯,就有在社會生物鏈中被降級的危險。

最直觀的當然是優質教育資源的不足。好的教育平臺和教育環境更容易讓孩子們養成好的習慣,開發出最大的潛力,使其在人生的競爭中處於有利位置。在優質教育不能滿足所有孩子的情況下,求學的每一步都進行激烈競爭也就不可避免。有競爭,就有患得患失的焦慮心。

以幼兒園爲例,就有很多條款,比如是本地戶口嗎?是我們的定點服務對象嗎?能一次性交齊多少萬元的贊助費嗎?報名排隊時,你擠進了我們的招收數額內嗎?還有更多隱而不彰的:認識園長或某個教委官員嗎?我們想讓孩子在正常的年齡,以正常的價格,通過正常的程序,獲得正常的醫療、教育服務時,卻常要面對不正常的超量競爭,這也是家長焦慮的來源。這一代父母大多數都是通過自己的奮鬥取得現在的成績和社會地位的,但是當他們的孩子出生以後,卻迎來了更加激烈的競爭。於是,家長們只能作多手準備,既要拼命地武裝孩子,還要維護好各種可能有用的社會關係,當然還要準備足夠多的金錢,至少當需要“錢”派上用場去爭取更好機會的時候,不至於因爲沒錢而讓機會從自己手上錯過。孩子每走一步都得拼上家長的身家性命,家長能不焦慮嗎?

輿論常常責怪家長過於焦慮,以至於綁架了孩子,然而,冷靜下來,我們不難發現,家長的焦慮,折射出了當下教育的困境。我們所追求的教育公平不僅受到社會權勢等外來因素干擾,有些學校甚至也在創收驅使下被各利益模塊分割,使教育機構分成三六九等。教育本來最能夠體現人羣的起點公平,然而,現實的情形卻是教育資源分佈的不平衡,教育權利在權力左右下的搖擺浮沉,教育倫理的在功利化。而與教育相關的社會風氣更是很難真正廓清,儘管個體有責任爲風氣的改變做出自己的努力,但是,如果將扭轉風氣的希望完全寄託於個體之上,效果難言樂觀。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沒有人能完全置身事外。

都說人生是一場長跑,不要計較一城一池之得失,但對於父母來說,最重要的經驗還是:保持隊形,不要掉隊,更不能脫隊。雖然我們行政管理體系在不斷進步,但這種進度趕不上社會其他部分的突飛猛進,兩者之間存在着各種裂縫。對於深愛着孩子的家長來說,在路況不明的情況下,跟着既有路徑走是最安全的,另闢蹊徑,就意味着可能在若干年後掉進某一條裂縫的風險,誰敢拿自己的孩子去冒險呢?

“因愛而生憂,因愛而生懼”,前些年生育率的降低使現在的家庭大多隻有一個孩子,這孩子承載着家長全部的愛。社會發展如此飛速,社會競爭如此激烈,上升的通道上不但擠滿了人,還可能埋伏着種種未知的意外,家長們很難做到不憂心忡忡。他們擔心孩子因爲接受不到好的教育,耽誤在了起跑線上;擔心孩子就算擠進了優質教育資源的行列,卻在充滿着智力、權力和金錢競爭的羣體中,得不到真正的快樂……

放下焦慮,學會愛

家長的焦慮症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一種社會的痛楚與無奈,不但傷及自身,還殃及孩子。衆多教育專家呼籲:家長自身同樣是社會問題的受害者,需要治療和引導,拯救孩子應當從拯救父母開始。

緩解家長們的焦慮,需要從做大社會資源蛋糕和分配好現有的優質教育資源兩方面入手。怎麼落實,需要我們的教育機構和教育主管部門沉下心來,妥善研究,切實推進改革,讓教育去功利化,迴歸育人的本質。同時在教育資源分配機制上,要更加公平和公正。心理學專家將控制焦慮總結爲“事關勇氣、智慧、公平”,這是個穩定情緒的金三角。在家長們學着控制自己的不安全感,以獲得與孩子相處的勇氣、智慧時,社會的公平,也必須成爲堅實的一角。

將個人的焦慮歸咎於社會看似正確,其實是另一種懶惰——“都是社會的錯,我是被逼的”,這是弱者心態,誤人誤己。我們可以期待社會進步,但進步總是相對的,永遠不會出現一個“理想的、完美的”社會,讓所有人都能輕鬆愉快地生活,讓所有的親子之愛都遠離壓力,其樂融融。在現有的大環境下,放下焦慮,學會愛,是中國家長最明智的選擇。

焦慮是源於對孩子的愛,這點誰也不懷疑,然而,放下焦慮,才能更好地去愛。家長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自己就應該是一個有教育能力的人,而不應該是個焦慮者。

我們應該愛得更理智一點。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家庭,也沒有完美的孩子,有的,“你”的家庭只是“你”的孩子。不要夢想尋找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教育方法,更不要期望有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無論哪種教育思想,哪種教育流派,最後都要和當下的社會環境、時代氛圍和孩子的個人特點結合在一起,因此,不迷信權威,也不盲目從衆,自己獨立思考之後再做判斷和決定。

我們必須愛得更節制一點。“我爲你奉獻一切,爲你含辛茹苦,爲你忍辱負重”,在今天的社會,這樣的親子之愛並不值得提倡。也沒有哪個孩子,願意自己承受的是這樣的愛。太過沉重的愛,無法教育出生機勃勃的孩子,無法培育出飛揚灑脫的心靈。再深的愛,也應有所節制。有些家長爲孩子付出了金錢、時間和精力,然而越付出越焦慮,最終出現了家庭中的冷暴力和精神暴力。一名教育學者說,“有些家長經常告訴孩子,自己爲他操碎了心,都累出病來了,甚至還要具體說出自己身上的哪種病是由於他造成的,這些‘付出’逐漸成了壓在孩子身上沉重的負擔,最後一根稻草最終把孩子壓垮的時候,家長就成功地用焦慮的愛把孩子親手毀掉了。”

我們還要愛得更平和一點。臺灣女作家劉繼榮寫過一篇以女兒爲藍本的散文《坐在路邊鼓掌的人》,大意是:她的女兒在班上是中等生,焦慮的她請家教、報輔導班,急切地想提高女兒的成績,但一說考試,女兒就厭食失眠冒虛汗,學習不進反退。不過,一次活動中,全班同學竟然都評選她學習平平的女兒爲“最欣賞的人”。她女兒說:“媽媽,我不想成爲英雄,我想成爲坐在路邊鼓掌的人。”劉繼榮感嘆道,長大後,她一定會成爲賢淑的妻子,溫柔的母親,熱心的同事,和善的鄰居。作爲父母,還想爲孩子祈求怎樣更好的未來呢?不驅趕着孩子去參與激烈的競爭,允許他“坐在路邊鼓掌”,有時反而有助於孩子健康成長。在競爭和焦慮中成長的孩子,更容易出現無力感和心理失衡。家長們要學着用淡定平和的心態和以長遠的眼光重新審視對孩子的教育。

我們最好愛得更自我一點。每個生命都有自己的價值和意義,我們不是爲孩子而活。再愛孩子也應不以喪失自我爲代價。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父母做好自己。在家庭中,每個家庭成員都是平等的,都有追求自己夢想的權利。父母不應該爲了孩子犧牲自己的追求,放棄了自己的人生。當父母的生活沒有自己的愛好和趣味,只剩下圍着孩子轉,他們提供給孩子的,其實是一個活生生的索然無味的人生樣本,在這樣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如何指望他有一個神采飛揚的人生?一個熱愛閱讀的媽媽,勝過整天逼着孩子讀書的媽媽,一個積極努力的爸爸,勝過把人生希望都寄託在孩子身上的爸爸。當我們自己的生活充滿了激情和樂趣,當我們以自身的生命向孩子展現出人生的豐富和遼闊,這就是最好的愛,最好的教育。


幼兒健康
幼兒營養
幼兒教育
幼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