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別再說這句話了!它會毀了孩子,也毀了你自己

別再說這句話了!它會毀了孩子,也毀了你自己

來源:寶貝周    閱讀: 7.4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開始看這篇文章前,請先用10秒鐘的時間,想一想,自己有沒有這樣的口頭語?

“要不是爲了你,我早就……”

“要不是因爲他,我纔不會……”

這個句式可以變化出無數句子:

要不是爲了你,我早就和你爸離婚了。

要不是爲了生你養你,我的身材怎麼能變成這樣?

要不是爲了這個家,我纔不會放棄自己的事業……

這是很多媽媽的口頭語。

在和老公吵架的時候說,在孩子淘氣讓人抓狂的時候說,在做無邊無際的家務時說,在發現自己容顏老去的時候說……

說的時候,是恨恨的,滿腹怨氣的,委屈的,甚至,還帶有一點崇高的自我犧牲感……

言下之意,如果不是爲了孩子,媽媽就不至於“淪落”到現在的地步。

都是你造成了我現在這個樣子。

我別無選擇。

我們說的每一句話,都或直接或幽微地反映了我們的內心,尤其是經常掛在嘴邊的口頭語,更是一種潛意識的反映。

這句口頭語背後的意思是什麼呢?

——我現在的狀況都是你造成的。你要爲我的人生負責,你要知恩圖報,纔對得起我的付出。

再往深究,怎樣的人喜歡說這句話呢?

不敢爲自己負責的人,習慣依賴別人的人,害怕選擇、不敢承擔選擇後果的人。

簡而言之,沒有自我的人。

他們習慣於讓別人來決定自己的生活。

這個別人,可以是父母、愛人、幼小的孩子,朋友,甚至是不相干的路人。

然後擺出一副被逼無奈的樣子,我也沒有辦法,都是“別人”逼我的——要不是誰誰誰,我怎麼會這樣做?

他有時扮演成無辜的“受害者”——都是別人逼的,有時又站在了道德的制高點——都是爲了你。

看起來好處都佔了,其實呢,誤人誤己。

別再說這句話了!它會毀了孩子,也毀了你自己

看看經常說這句口頭語的媽媽們,有幾個是開心的?有幾個感覺自己是幸福的?更多的是一臉怨氣,動不動就憤憤不平,好像別人都欠她的。

很多人,當了媽媽,其實內心還是孩子,結婚前,可以把責任都推到父母身上:

都是你讓我這麼做,我才和他結婚的。

都是聽你們的話,我才選擇這份工作的。

結了婚,生了孩子,就順理成章地把責任轉移到孩子、老公身上。

經常說這句話的人,不妨想一想:

如果沒有孩子,如果沒有結婚,如果時光可以重來,你過得會怎樣?

估計也不會怎麼樣。

沒有了孩子、家庭當藉口,還會找到別的人、別的事當藉口。

幾年前,我想做個比較大的決定,但一直在猶豫。每次想下決心,一個念頭就會蹦出來:如果這麼做的話,家庭就會受到影響。

所以,都是爲了這個家,我纔不能去做我想做的!

這麼一想,就生出了很多委屈和怨氣,還有一絲爲了家庭的犧牲感:你看,我多麼有責任心,爲了這個家,我都放棄了自己的理想。

這些情緒免不了在日常中流露出來,時間久了,家人的情緒也受到了影響。

橙子爸爸和我長談了一次,告訴我不要想那麼多,針對我的決定,他是怎樣計劃安排的,讓我解除後顧之憂,放心大膽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好了,這下我應該放下負擔,勇往直前了吧?

並沒有。

我還是在糾結,並且糾結得更痛苦了。

我才發現,之前所謂的爲了這個家,爲了孩子,都是藉口——是顯得最堂而皇之、最理直氣壯的藉口。

有了這些藉口,我就可以理直氣壯地不做出改變,還要家人感恩戴德。

現在,藉口沒有了,我只能直面自己的內心。才發現,面對未知和取捨時,自己的內心是多麼的恐懼和焦慮。

這種感覺太痛苦了,以致於很多人選擇閉上眼睛扭過頭,選擇逃避。

別再說這句話了!它會毀了孩子,也毀了你自己 第2張

我也由此體會到:

我們太習慣找藉口了,找一個冠冕堂皇、充滿道德感的藉口,然後做出一副不得已、忍辱負重的姿態。

其實是逃避選擇,逃避承擔,逃避成長。

把命運的選擇權拱手出讓,讓別人承擔你的命運。

但實際上,這也是一種選擇。

而且,不管你願不願意,你終將自己承擔這個選擇的後果。

而這個後果往往讓你處在非常被動的境地。喪失了對自己人生的把控,只能聽憑生活的安排。

“都是因爲你……”經常說這樣的口頭語,不僅會讓自己不思進取,蹉跎一生,還會對孩子造成深遠的影響。

因爲這句話裏隱含着譴責:我爲了你怎樣怎樣,可你卻沒有達到我的期望,你讓我失望了。

經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孩子會有一種負罪感——都是我不好,都是因爲我,媽媽纔會這樣。

“我不好,我太糟糕了!”

時間久了,這樣的自我評價就會內化到孩子心裏,導致自我價值感過低。遇到一點點問題,就會喚起內心這個聲音,習慣性地把責任歸結到自己不夠好。

朋友沒有主動給我打招呼——是不是我不好,才導致他不喜歡我了?

我就是太笨了,所以學習纔不好。

都是我不聽話,媽媽纔會這麼傷心。

……

一個總是在自我譴責的人,怎麼會幸福呢?

別再說這句話了!它會毀了孩子,也毀了你自己 第3張

除了自責,還有一種結果——孩子也學會了推卸責任,怨天尤人。

遇到問題,都歸結到外界:他人,社會,運氣……他會有無數理直氣壯的藉口。

自然,他也沿襲了媽媽的這套話語:都是因爲你,我纔會這樣。

我們在生活中總會遇到這樣的人。但凡出點問題,總有一大堆理由推脫搪塞,領導的錯,同事的錯,朋友的錯,天氣的錯,反正就不是自己的責任。

就連買的衣服不合意,也會抱怨說:都是導購忽悠我買的。

沒有擔當、怨氣滿滿的人,接觸過一兩次後,人們多會避而遠之。

看起來,這兩種反應方式截然相反,其實本質上是一致的。

骨子裏都是自我價值感低,覺得自己不夠好,遇到問題經常會有一種無力感,沒有力量去選擇,去改變,去承擔。

反映到事情上,要麼攻擊自己,就是自責,要麼攻擊別人,就是指責。

把原因歸結到外界,就避免了指責自己,是潛意識裏對自己的保護。

不管是怎樣的反應方式,這句口頭語就像緊箍咒一樣,一直套在孩子心中,哪怕長大成人,他的內心還是那個不獨立、不幸福、找不到真正的力量感的孩子。

你願意你的孩子變成這樣嗎?

心理課上,老師曾經講過這樣一件事。

週末,她應邀去一家公司給中層做心理培訓。因爲是週末,很多人來得不情不願,但公司要求必須來,老師環顧場內,能感覺到學員們消極牴觸的情緒。

怎樣扭轉這個局面呢?

老師問一個學員:“既然不願意來聽課,您爲什麼還要來呢?”

學員很無奈:“大週末的,我也不願意來。可公司要求必須來,不來就扣獎金,沒辦法啊,只能來了。”

老師問:“如果不願意,您完全可以不來聽課,扣獎金就扣獎金吧。可是,您還是在扣獎金和來聽課中,選擇了來聽課,對嗎?看來,您在權衡利弊之後,還是做出了自己的選擇。而不是沒有辦法,只能如此。這個選擇並不是公司逼迫之下的被動順從。”

聽老師說完,這個學員愣住了,教室裏也一片安靜。這番話顯然讓大家有所思索:原來,我並不是沒有選擇,來這裏聽課,就是我自己做出的選擇啊!

很神奇,由此,那種消極牴觸的情緒沒有了。接下來的課程進行得很順利。

別再說這句話了!它會毀了孩子,也毀了你自己 第4張

“要不是因爲你……”

“我也是沒辦法……”

打住!

當你忍不住想到、說出這些句式的時候,要察覺一下,是不是又拿孩子、拿別人當藉口了?自己真的沒有辦法嗎?

你真的願意處在一個“不得已”的境地,把自己的生活寄託在孩子、他人身上嗎?

擺脫受害者心態,意識到自己是有選擇權的。即使你不打算改變現狀,也是你的主動選擇,而不是別人強加給你的。

當你意識到這一點時,內心就會生出力量。

當你一次次按照自己的意願做出選擇時,內心就會一點點變得強大、自信,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了孩子。

獨立、自信、爲自己負責,這些品格不是講道理講出來的,也不是強迫孩子逼出來的,是孩子從你的言談行爲中領悟到的。

這纔是真正的成長。

而不是怨天尤人,渾渾噩噩白了頭,在抱怨和指責聲中,讓孩子重複了自己的命運。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