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最容易毀掉孩子的3句話,你信了哪句?

最容易毀掉孩子的3句話,你信了哪句?

來源:寶貝周    閱讀: 4.4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的確,能寫出這段文字的媽媽真的是難得的冷靜,當然也有的媽媽持反對意見,認爲應該給孩子更多的快樂,不應該強迫他們學習,但學習和快樂從來都不應該是對立的。這幾年見了太多的父母們,或是聽了親友的勸告,或是媒體的過度渲染,漸漸放棄了對孩子學習的要求。

最容易毀掉孩子的3句話,你信了哪句?

“不要看眼前的分數,要看詩和遠方的時候”

你是否完全相信?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這兩年很受追捧,原句出自高曉鬆母親之口,也是她的育兒理念。

隨後有不少人指出,你看,這纔是正確的教育方式。你要是覺得你孩子這點分數就是他人生的全部,他的人生就完了。學習差一點也沒關係,不要看眼前的分數,要看詩和遠方。

不知道是不是被宣傳得多了,好像真的颳起了一股“帶着孩子去旅行”的熱潮,很多家長們彼此碰面的問候語都不知不覺的由“你家孩子考了多少分啊”變成了“你們家假期去哪兒玩啊”。

這是一種進步,說明我們很多父母不唯分數論了,也說明我們的日子越過越好,可以享受生活了。

不過凡事過猶不及。我親耳聽到過一位父親當着孩子的面說:“學校學的東西最沒用,分數把孩子都逼傻了。你看出來玩玩多好”。

學校教的東西最沒用嗎?那我們回頭看看高曉鬆的家庭。

從小在清華園裏長大的高曉鬆,外祖父是“兩院”院士、深圳大學創辦者;外祖母曾留學德國,是世界知名力學家普朗特教授的唯一一名女博士,回國後主持創辦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父親是清華教授;母親是著名建築學家、樑思成的學生;舅舅是國家“863”計劃信息技術領域首席科學家。而高曉松本人也是先考入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後退學進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研究生預備班學習。

這些讓人欽羨的頭銜的取得,沒有一項不需要學校的教育,家庭的教育,也沒有一項是不需要出類拔萃的分數。

不可否認,詩和遠方所帶來的眼界和格局,的確遠遠勝於一時的分數。我贊同父母們在時間和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多帶孩子出去走走,多看看外面的世界,但絕不贊同父母們跟孩子說學校裏學習的東西沒用,考試考多少分都沒關係。

因爲同樣是“行萬里路”,有些人成了李白,有些人卻成了郵差。造成這背後差距的原因還是有沒有“讀萬卷書”的知識儲備。特別是我們普通人家的孩子仰望星空之前,先腳踏實地,纔是明智之舉。

最容易毀掉孩子的3句話,你信了哪句? 第2張

“不要總說讓孩子考名校,

名校出來的也不一定混得好”

你是否完全相信?

這也是聽得比較多的一種說法。每到畢業季,都會被媒體稱之爲“史上最難就業季”,也總有一波名校生、研究生就業難的新聞。

然後就會有人說,你看,名校畢業的還是找不到工作,小女孩何必那麼辛苦,差不多就行了,將來找個靠譜的老公比什麼都強。小男孩也不用急,你看馬雲不也是杭州師範大學畢業的,以後走向社會了誰能出息還不一定呢。也聽到過有家長說,中國的教育體制就這樣,大學也學不到什麼真本事的。

的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沒怎麼讀過書的岳雲鵬、王寶強都風生水起,沒讀名校的馬雲、輟學的比爾蓋茨、喬布斯也成爲業界標杆。而名校畢業生也有不少艱難求生甚至鋃鐺入獄的。

但是,我們把眼光放遠,去看這些比例的時候,就能發現名校畢業生從收入水平到工作環境、生活質量,都是高於非名校畢業生的。

有位知名企業負責招聘的人力資源也曾說,每天要審閱成百份乃至上千份的簡歷,在專業背景相同的情況下,肯定多留意名校生。而且更多數時候,是名校生的簡歷更豐富、更出色一些。

國家教育部每次開會,下發的文件稿,也經常能看到這樣一句話:“我們需要數以萬計的科技領軍人才、數以百萬計的高級專業人才和數以千萬計的高技能人才”。

這個金字塔型的人才結構是客觀存在的,可能暫時與家中幾歲、十幾歲的孩子無關,但越早讓孩子明白學習的重要性,讓孩子對名校有了解,有渴望,也就越容易讓他通往那個金字塔的上方。

最容易毀掉孩子的3句話,你信了哪句? 第3張

“不要讓孩子學太多,快樂最重要”

你是否完全相信?

我不支持父母給孩子報過多的培訓班和輔導班,也從不反對讓孩子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但是這兩件事不應該成爲一件事,學習和快樂不應該被對立起來,雖然學習有的時候會需要很多的汗水和努力,但學習絕對不是快樂的反義詞。

現任美國第一夫人,也是美國曆史上首位非洲裔的第一夫人,米歇爾奧巴馬曾在一次演講中這樣跟孩子們說:

“如果你們想知道我能站在這裏的原因,那就是因爲教育。我從不逃課,我喜歡得“A“,我喜歡成爲聰明人,我喜歡準時,我喜歡把我的功課做完。我覺得做聰明人比世界上任何事情都要酷”。

知識能帶給人智慧,知識也能帶給人力量。每個孩子從小就有求知的慾望和能力。他們學習怎樣說話,怎樣爬行,怎樣走路,稍微長大一些,他們也很樂意去學習怎樣去使用蠟筆,怎樣去玩一個小遊戲,怎樣去用肥皂水吹一個泡泡。可以說,學習本身就符合人的天性,也是一件能帶給人成就感和快樂的事情。

當然,上學之後的課業學習和給孩子報的輔導班,確實讓很多孩子感到辛苦,也剝奪了孩子很多的快樂。但作爲家長,我們更多的是應該給孩子積極的引導,幫助孩子在學習中獲取成就感。

優秀的孩子之所以越來越優秀,並且有很強的自律性,就是因爲他們能夠從學習中體會到另外一種快樂,一種爲夢想更拼搏的快樂,一種努力後就有收穫的快樂,一種成爲“聰明人”的快樂。

而如果父母跟孩子說,你可以不用好好學習,由着孩子的性子去尋找他的快樂。那麼孩子多數可能只會在《喜洋洋灰太狼》《熊出沒》或者更多花樣迭出的網絡遊戲中獲得短暫的快樂。

對孩子來說,這種快樂是簡單的,易得的,而且十分具有誘惑性的。孩子們需要這種快樂,短期之內確實無傷大雅,但長期肯定是弊大於利。

孩子終究有一天要離開電子產品,網絡平臺,去面對嚴格的,甚至可以說殘酷的層層選拔。到那時候,孩子可能會面臨另一種痛苦,一種與同齡人相比技不如人的痛苦,一種在最該學習的年紀卻錯過努力的痛苦,一種荒廢光陰的痛苦。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不同的經歷,每個人都能從自己的經歷中得出屬於自己的經驗和道理。這些經驗和道理,可能對一些人是蜜糖,對另一些人就成了砒霜。

也許前面提到的三句話,對很多孩子來說,是教育的金玉良言。但相信對於更多的普通孩子,不可全信纔是上策。

快樂和學習從不是矛盾和對立的,讀書好的孩子,未來並不會缺少“詩和遠方”;去名校的孩子,多數會比學歷不高的孩子處境好一點;多才多藝,學得多的孩子,可能會獲得更高層級的快樂。

告訴孩子,我們需要看到他人的成功,也需要看到他人的汗水和背後所掌握的資源。如果真要說有一句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那麼這句話應該是:任何一種成功,都需要爲之付出努力。

幼兒健康
幼兒營養
幼兒教育
幼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