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如果深愛孩子,那就讓他們在“痛苦”裏多待一會!!!

如果深愛孩子,那就讓他們在“痛苦”裏多待一會!!!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5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小D2歲剛過的時候,有一次她爸爸帶着她在遊樂場玩,被一個小男孩搶了她的玩具,當時她想要回來,卻被男孩順手一推,摔倒在了地上。後來我老公和男孩的母親都及時干預。據老公說,小D當時大哭不已,老公說,“他搶了你的玩具,你很難過。現在沒事了,爸爸帶你去吃冰淇淋吧”。

老公後來和我描述,小D被抱着時就反覆在重複幾個詞,“推倒,玩具,我的”,但當聽到“冰淇淋”後,似乎哭聲慢慢變小了。後來他們兩個愉快地分享了一個冰淇淋,事情似乎也就解決了。

後來的幾天裏,一向睡眠很好的她,每到半夜裏都出現醒來好幾次。排查了各種情況後,我直覺懷疑就是那天發生的搶玩具事件。印證我這個想法的是,有一次她半夜醒來,我抱着時,她還在喃喃自語,“我的,玩具”。

這件事情的後遺症有那麼大,是我和老公始料未及的。但她那麼小,我們也不知道該如何處理。唯一能做的就是每晚她醒來大哭時,我抱着安撫,告訴她,“沒事的,媽媽在呢,趕緊睡吧。”

如果深愛孩子,那就讓他們在“痛苦”裏多待一會!!!

後來,小D的認知老師給了我一個建議,每晚當小D出現這樣的情況時,讓我用陳述事實的方式講述當時小D經歷的事情。後來我每晚我都是這麼做的:

小D大哭醒來,要媽媽。我就輕輕把她抱起來,進行安撫。聽到她在呢喃,“我的,玩具”後,我就會說,“是的,那天有個男孩拿了你的玩具,你不肯!”

然後我就看到小D下意識地抓緊了自己胸口的睡袋,我就又接着說,“對,這是你的玩具,任何人不經過你的同意都不可以拿你的玩具”。

說到這,小D又哭了起來,我就靜靜地抱着她,輕輕地告訴她,“嗯,真的特別生氣,特別難過,自己的玩具被人搶了”。

過了很長一段時間,她慢慢停止了抽泣,擡頭和我說,“推倒,Dorothy boo boo(受傷了)” 我繼續說,“是的,那個男孩後來還推了你。你哪裏摔痛了?讓媽媽看看”。小D還真的伸出了手給我,我親了一下,繼續告訴她,“親親可以不痛,親一下感覺就好多了”。

那天晚上,是那件事後幾天以來第一次,我感覺小D真正平靜了。後來的一週,她還是會晚上時不時醒過來,我還是繼續和她重複這個故事,她在聽故事的過程中還是會時不時地又哭了。

接下來,慢慢地,她夜醒的次數少了,需要安撫的時間也短了,直到再也沒出現了。這件事後,我又在白天和她一起玩過家家,演練下次遇到玩具被搶等類似的情況我們可以如何做(這個不在我今天想說的範圍內,就不具體展開了,想借鑑方法的,可以看今天文章末尾的推薦閱讀)。

如果深愛孩子,那就讓他們在“痛苦”裏多待一會!!! 第2張

想起這個已經過去一年多的故事,是因爲最近收到的兩個媽媽給我的留言:

我家孩子不能做“共情”啊,我每次使用你教我的三步法,我一重複之前發生的故事,他本來已經不哭了,後來又大哭了。

我老公家有個親戚喜歡逗孩子,有一次把我兒子逗哭了。我老公當時就採用了分散注意力的方式,兒子也沒事。但後來好幾次他看到那個親戚來我家就拉着我,非常緊張地和我說,“媽媽,你不要出去,門關好了嘛”。

這兩個留言包括小D2歲時的故事,說的都不是同一個類型的事情,但背後都有着兩個相同的育兒關鍵詞:生存和成長。

孩子哭了,讓他不哭;孩子餓了,讓他不餓,這些都是幫助孩子解決生存問題;而孩子哭了,讓他學會以後如何自己面對問題而不再哭;孩子餓了,讓他學會如何尋求幫助讓自己不餓,這就是在引導孩子成長。

育兒中最考量父母智慧的,就是如何把每個生存問題的解決變成讓孩子成長的機會。這非常難,爲人父母沒人願意看到孩子痛苦、傷心、掙扎的。即使我們學了再多的育兒知識,潛意識裏,我們還是希望用了這些招數,可以讓孩子快樂、開心、順利。

所以當小D被欺負了,她爸爸稍微安撫後,馬上就轉移話題;當和孩子梳理情緒時,孩子再次哭泣,我們就開始質疑“共情”這個方法是否對;當孩子陷入某些負面情緒後,我們第一反應就是馬上把他們解救出來,因爲我們看不得孩子難過,他們每一次的哭泣彷彿都在對我們大聲叫喊,我需要你們的幫助!

但我們有沒有想過,適當地讓孩子在“痛苦”裏待一會,我們才能讓這些生存問題變成成長機會。

我們都知道,人要身體健康,各個臟器都需要合作,一體化運行。一旦某個器官出現偏差,身體就失衡就會生病。人的大腦也是一樣的,人的大腦需要處於感性和理性的平衡之間,纔是保持“心智健康”。

我們成人之間經常會對特別抓狂憤怒的那個人說這樣一句話,“請你找回自己的理智”,其實不無道理的,當某個人特別激動時,他大腦的感性和理性的平衡被打破了。成人尚且如此,孩子在這方面的失衡更容易,表現也會更嚴重。

育兒的本質,就是在孩子生命最初的幾年,在他們大腦可塑性最強的幾年,通過父母的回饋和引導,讓孩子建立一個平衡的心智模式:感性和理性的平衡、本能和思辨的平衡、自我和外圍的平衡。

這樣的平衡,才能讓孩子身心健康,更好地成長和與這個世界溝通。但我們都太習慣在孩子平衡的狀態下“錦上添花”,卻常常忘記了,每一次孩子的哭鬧,就意味着平衡模式的打破,而所謂“不破不立”,這時的“雪中送炭”,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作爲父母,我們都是孩子身體的專家,發燒怎麼辦,碰傷了怎麼辦,一切都駕輕就熟。但很多父母,即使孩子已經十幾歲了,他們還是不知道如何應對孩子大腦失衡。

第一次接觸這個概念,是小D2歲後的那次NICU隨訪,她的主任醫生也是紐約這邊的腦神經科大夫。醫生當時和我分享了一個概念,從他角度來看,任何啓蒙也好,教育也好,本質都是整合大腦,讓大腦各個部位都能統合協作。

當時我突然有了醍醐灌頂的感覺。是啊,我們談早教啓蒙,我們說的是“全腦啓蒙”,保證孩子大腦掌管的每個部位都能得到刺激。那回到孩子的心智情緒管理,其實本質核心也是“整合”,讓佔了上風的負責感性情緒的部分迴歸。

如果深愛孩子,那就讓他們在“痛苦”裏多待一會!!! 第3張

當孩子陷入某些負面情緒時,這就是大腦失衡的一個指標,這時,不該用任何伎倆去拯救他們,比如分散注意力、強行制止不能哭等。這些伎倆的本質就是人爲掩蓋孩子失衡的問題,沒從源頭解決問題,最終還是會從其他方面表現出來。

相反,我們要能允許孩子在這樣的“痛苦”裏多待一會,同時幫助孩子引入“理智”的那部分,幫助他們重建大腦的平衡。這也就是小D老師提供的方法:事實複述。

用講故事的方式,幫助孩子重新回憶當時發生了什麼,讓孩子再次去面對消化當時的痛苦難受,但更關鍵的是幫助孩子去理解,到底是怎麼了,爲什麼會發生這個。這個過程中,我們要注意解讀孩子的反饋,不要泛泛而談。比如小D當時反覆說的幾個關鍵詞是“玩具、我的、推倒”,所以我複述的內容都是圍繞這幾個關鍵詞進行。

同時,我們需要理解,在引入“理智”幫助孩子恢復大腦平衡的過程中,孩子一定會再次出現情緒波動。這就好比“排毒”一樣,每一次的情緒波動就是在自我消化這些情緒,直到最終可以真正接受,然後成爲他們的人生經驗之一。

這個過程需要時間,這個過程也是考驗我們家長的智慧。當我們可以陪着孩子一次又一次度過這些困難時光時,我們不僅僅讓孩子生存了,我們也教會了他們今後應對困難的人生武器。

和每個父母一樣,從小D誕生之後,我就一直在問自己一個問題:我希望她以後成爲什麼樣的人?這個答案隨着我當媽媽的工齡越來越長,也一直在變化,卻也越來越清晰。

我現在對小D的期望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希望她可以成爲一個心智平衡的人,一個理性而且溫暖的人。已經不記得是哪本書裏的一段話,當時看的時候還不是很懂,現在突然更加明白它的含義:

“所謂心理健康,就是有能力使自己保持在一條幸福之河的中央。 想象我們的人生就是一條河流,一邊的河岸代表混亂(也就是我們的感性情感),它會讓我們失控,陷入急流,被困惑和焦慮包圍。 另外一邊的河岸意味着刻板(也就是我們的理性邏輯),它會讓我們想強制控制每一個人和事,不願意改變、妥協。

我們都是划着獨木舟的人,我們需要做的努力,就是不管周圍的環境怎麼變化,我們可以一直保持在河道中間,避免撞上兩邊的河岸,在中心飄蕩才能享受人生。”

孩子的人生小船一開始需要我們導航,導航的第一步,就是讓他們在撞上岸的時候教會他們,如何再次找到回到河道中心的方法。

愛孩子,那就請讓他們在“痛苦”裏多待一會吧!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