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別讓你的偏見,傷了那個內向的孩子

別讓你的偏見,傷了那個內向的孩子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當家長髮現自己的孩子不喜歡出去玩,常常在家待着做自己的事情,或是與人見面時沉默不語,在與小夥伴交往時也不怎麼主動,就會開始擔心。

“我感覺我們家孩子太內向了,很擔心他以後難以適應社會”

“真羨慕那些活潑開朗孩子的家長,孩子到哪都招人喜歡”

“每次帶着孩子見到熟人他不打招呼,我都覺得特別難堪,很生氣”

似乎每一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外向活潑,對內向性格的孩子印象很不好。

內向性格的孩子以後很難適應社會?父母要趁早改變孩子的內向性格?

長久以來,我們對“內向性格”的誤解太深了。

別讓你的偏見,傷了那個內向的孩子

內向的孩子,也有他獨特的優勢

一個非常有名的TED演講《內向性格的力量》改變了很多人對內向者的印象。

受整個社會導向的影響,人們總是輕易斷定:那些善於溝通、喜歡錶達、朋友衆多的外向型人更招人喜愛、更容易成功;而內向的人則常常和怪異、孤僻、難相處畫等號。

事實上,這是一種根深蒂固的偏見。

內向的人,通常沉靜、穩重,更喜歡思考,辯證思維、領導能力更強,他們也給這個世界帶來了驚人的創造和改變。

歷史上許多名人,如美國前總統亞伯拉罕·林肯、印度“聖雄”甘地和南非黑人領袖曼德拉的性格都是不同尋常的內斂,卻憑藉自己的才能和人格魅力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內向的孩子,往往擁有細膩而豐富的內心世界,更具想象力和創造力,對父母十分依戀,對朋友也更加真誠。

性格內向,從來不應該是一個貶義詞,它只是一種性格特點。

如果你有一個性格內向的孩子,作爲父母,應該拋去那些偏見,看到他們身上閃光的特質,不應該用“內向”這個標籤固化了對他們整個人的認識。

內向的孩子,渴望父母的接納

生活中這樣的場景經常可以看到:

媽媽帶着孩子出去,見到了朋友,孩子只是沉默站在一旁,媽媽尷尬地笑笑,向朋友道歉:“不好意思,這孩子不懂事,不愛打招呼。”過後甚至會指責孩子:“這麼大人了,真不懂禮貌。”

很多家長總是會爲自己孩子不主動打招呼的行爲感到不自在。

可是有的孩子就是能夠自來熟,有的孩子就是慢熱,需要一段時間才能自然地和某個人相處。

很多時候,都只是性格上的區別,無關乎懂不懂事、禮不禮貌的問題。

家長不應該爲孩子的內向性格道歉,他只是在做他自己,這沒什麼好羞愧的。

你可以告訴孩子,見到長輩主動問好是一種很禮貌的行爲,但不應該隨意給孩子貼上“沒禮貌”、“真沒用”、“太膽小”的標籤,或是指責他。

還有很多父母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一廂情願地改造孩子:強迫孩子與別人交流,互動;因內向的特點批評孩子;強迫孩子在衆人面前表演······

到頭來會發現,孩子反而更反感父母希望他做的那個行爲,孩子變得越來越恐懼,甚至更排斥和人交流了。

內向的孩子,有時候就是更喜歡獨處,安靜的氛圍,過多的交際只會損耗他的精力,得到適得其反的效果。

每個孩子都希望父母以自己爲驕傲,如果你有一個性格內向的孩子,作爲父母,首先應該接納他的性格,看到真實的他,不要總是以自己的價值觀,否定他的性格,或是強硬改變他。

內向的孩子,最需要父母的支持

蘇珊·凱恩在《內向性格的競爭力》一書中寫道:

“如果一個內向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因爲自己的性格問題,使父母經常向別人表達歉意,或被父母有意或無意地糾正,那麼他就會對自己的性格自卑。

不僅不會去尋找自己這種性格的優勢,反而還會因爲讓父母失望,於是痛恨自己爲何是這樣的人。

這種自卑會給他內心造成很多衝突,這些衝突會引發心理障礙,比如會引起社交恐懼症、焦慮症等。”

內向不是一種性格缺陷,讓孩子能更真實地做自己,活得更像自己,纔是教育的成功。

一個性格內向的朋友曾跟我說:“感覺出去跟一羣人聚會、羣體相處的時間,反而是最消耗自己精力的,只有回到家,自己獨處的那一刻,纔會感覺到自己的存在,感覺像是長久離岸的魚終於能回到水中。”

愛因斯坦曾說,“寧靜生活的單調與孤寂能啓發創意的思維”,他也一生都在踐行着這句話。

如果別人對孩子的性格做出不好的評價,請相信孩子自身的潛能,爲他說句話;

如果孩子不喜歡打招呼,那就耐心引導,不要總是否定他指責他;

如果孩子喜歡獨處,那就允許他獨處,不要強迫他社交;

作爲父母,應該去正確認識孩子的內向性格,根據他的特質,幫助孩子找到更適合孩子的興趣愛好。

孩子喜歡做的事情,比如安靜地閱讀、繪畫,那就支持他,幫助他充分發揮自己性格的優勢,成爲更好的自己。

你的支持,纔是對那個內向的小孩成長最大的助益。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