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致媽媽們:別讓過度內疚傷了自己和孩子

致媽媽們:別讓過度內疚傷了自己和孩子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8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有朋友和我說:“我發現自己在育兒方面真是犯了很多錯誤,比如經常在孩子玩耍的時候給他餵食喂水,破壞了他的專注力;在他哭鬧時不夠堅定,經常妥協,而他變本加厲哭鬧時,我又忍不住對他大聲吼叫,甚至打過他。我感覺好內疚,跟你相比,我這個媽真是做得太差勁了。”

我對她說說:“我很理解你的心情,哪個當媽的會不犯錯呢?”

家寶魯尼出生之後,不知道怎麼回事,一直過敏,從溼疹、支氣管炎、小兒哮喘到過敏性鼻炎,反覆發作,從來沒有睡過一個整覺。我一邊心疼着他,一邊感到無比內疚,經常自責沒有把他帶好。

出生後6個月,是魯尼溼疹最嚴重的時候,那時他全身都長滿了溼疹,沒有一塊好皮膚,滿臉出水潰爛,慘不忍睹。那也是我整個人生中最灰暗的日子。
帶着他跑過很多醫院都說不能根治之後,我徹底絕望了。我連續一個月的夜裏都沒法睡覺,一邊給他抓癢一邊痛哭流淚,心想,我怎麼這麼沒用,連個孩子都照顧不好。
我內疚、自責,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全盤否定自己,那時的自我評價跌倒了歷史最低點,我整天抑鬱地想帶着孩子自殺。老公只好把他帶回老家,讓爺爺奶奶帶了幾個月。

一歲以後,魯尼的溼疹慢慢好轉,我也從抑鬱中走了出來。但是想到魯尼曾吃過的苦,想到自己曾經在腦海裏迸發的無數次自殺的念頭,想到拋棄魯尼的那些日子,我又陷入了對他的愧疚之中。

爲了彌補之前犯的錯誤,在魯尼三歲之前,我下班一回到家,都會全心全意地陪伴着他,從來沒有幫我媽做過家務或做自己的事情。

可是,我對他的過度關注卻導致他越來越黏我,只要我在家,他就要拉着我玩,我慢慢感覺吃不消了。

有一次,他在我洗澡的時候,不停地在門口敲打哭鬧,要我快點洗完陪他玩。恰巧那天我心情不好,在他不斷的敲門聲和哭鬧聲的刺激之下,我終於情緒失控,啪啪地打了他屁股幾下。

事後,我又開始懊惱、內疚,抱着他不斷地道歉。

可以說,養育孩子的這幾年,我就是在這種內疚的情緒中度過的。

心理學上說,健康的內疚感是心靈的“報警器”,是人類良心的情緒“內核”,它提醒我們要照顧他人的利益和感受,調整人際關係,這有利於個體適應社會生活。而過少或過多的內疚感卻是不健康的。

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大多數媽媽容易產生過度的內疚感。
孩子生病了,是我沒照顧好,內疚;孩子跌倒了,是我沒看護好,內疚;對孩子發火了,是我情緒控制不好,內疚;……

究其原因,從內來看,是媽媽們對自身要求完美造成的。我們都希望自己能做一個好媽媽,爲孩子遮風擋雨,給孩子最好的一切。但是,我們能不犯錯嗎?顯然不可能,我們做不到盡善盡美,當然也做不到完全不內疚。

從外來看,現在社會對媽媽的高要求是導致媽媽們更容易產生內疚感的最重要原因。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們養育孩子不再滿足於解決其溫飽,而更注重孩子精神和人格的培養。這也給媽媽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上得廚房,出得廳堂,也要情緒穩定,左右逢源。

打開網絡,像“母親的情緒,是給孩子最大的禮物”、“一個女人,決定一個家庭三代人的快樂”之類的文章比比皆是。
作爲媽媽,每次看完這些內容,我都心情沉重,想到自己帶孩子時也經常情緒失控,我就內疚不已,生怕孩子的一生和整個家庭都被我毀了。

這種內疚的感覺在職場媽媽中更爲普遍。家庭經濟的原因或者是自身對事業的追求,讓這部分女性選擇了工作,而把孩子交給老人或保姆,有的甚至將孩子放在老家,長期與孩子分離。
家庭和事業永遠難以同時兼顧,選擇了工作,就意味着失去了一部分陪伴孩子的時間和精力,特別是在孩子成長最關鍵的前三年,如果媽媽長期缺席,的確會給孩子帶來難以修補的影響,於是媽媽們身在職場,心繫家庭,內心時常被焦慮和內疚充斥。

致媽媽們:別讓過度內疚傷了自己和孩子

對孩子過度的內疚感會帶來什麼呢?

向內攻擊的話,可能會對自身產生不合理的評價,嚴重的話就會造成長期的抑鬱。就像我當初產後不久,將魯尼生病都歸結爲是自己沒有照顧好,慢慢地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全盤否定自己,最後陷入抑鬱中無法自拔。

向外發展的話,就是對孩子產生過度的補償心理。陪伴孩子時間太少了,那我就拼命地給孩子買各種新鮮的玩具和零食;一時情緒失控對孩子發了火,那我就給孩子道歉吧,他要什麼我就給什麼,甚至讓他打回我都可以……

過度的補償導致界限的動搖。原來不可以做的事情可以做了,原來不可以吃的零食可以吃了,結果,孩子的根本問題沒有解決,反而變本加厲,於是,我們又忍不住對孩子發火。然後,便在發火、內疚、補償、再發火的過程中形成惡性循環。

同時,孩子對情緒是極爲敏感的。如果媽媽總是處於內疚當中,肯定不會開心。敏感的孩子就會將媽媽的不開心、不高興歸咎於自己不夠乖、不夠好、不值得愛。時間稍長,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我價值感的建立就有可能受到影響。

作爲媽媽,我們做不到完全不內疚,既然如此,我們何不試着接受這種情緒,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呢?

儘管我常常強調,作爲媽媽要努力學習,永遠不能停止“生長”,但是我們也要在努力“長大”的過程中,學會謙卑地面對自己的有限和缺點。

與其陷入發火-內疚-補償-再發火的惡性循壞裏,不如大膽地向孩子承認自己的不完美,承認自己的侷限性。
畢竟,對孩子來說,最寶貴的,不是你的完美,而是你的真實。

《孩子,挑戰》一書的作者魯道夫·德雷克斯說:

我們是人,是不完美的人。即使我們這些研究教育的專家學者,很多時候言行舉止也和普通人一樣。當自己犯錯時,最好的方式就是一笑了之,然後繼續向前,繼續更好地充實自己,有接收自己不完美的勇氣而不必事後內疚不已,那是一個難以負擔的“奢侈品”。

承認自己的不完美,下次再發火,再犯錯的時候,我們的內疚感就不會那麼強烈,也就更容易面對孩子的問題,堅守自己的底線。

要堅信,在那當下,我們已經盡我們所能做到了最好,我們已經是最好的媽媽。

隨着孩子的成長,我們也一直在努力嘗試做得更好。不能解決的問題,或許就是孩子的人生功課。

正如心理諮詢師林紫老師說,生命是一場修行,每個人都通過自己的經歷和體驗來積累能量和智慧,而最大的積累往往藏在挫折和打擊裏。
疼痛、摔打、分離焦慮……所有這些,都是孩子修習的重要課題,每個孩子的生命必須由他們自己來擔當,媽媽們能做的,是相信他們的生命力、陪伴他們、而不是代替。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