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你童年受的傷,別再留給孩子了

你童年受的傷,別再留給孩子了

來源:寶貝周    閱讀: 9.6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說我該怎麼辦呀?”朋友深夜給我打來電話。“這個月我已經被學校叫去三回了。本來以爲果果只是玩鞋帶,沒想到老師今天說,她現在已經發展成吃鞋帶了。屢教不改,氣死我了,回家沒忍住,把她打了一頓。”

吃鞋帶?這聽起來有點誇張啊,什麼情況

朋友的女兒果果,是個剛上一年級的小豆包。在入學前的一個暑假,爸爸媽媽就幫她報了各科補習班,因爲擔心她上學後跟不上老師的進度,聽人說“小學老師一般看大部分孩子都會,就直接跳過不教了”。

作爲父母,與其相信那些誇大其辭的傳言,無謂地擔憂焦慮,不如回到養育一個孩子的根本:關注孩子的需求和感受。

就拿朋友家的果果來說——

● 因爲上小學,全家搬到了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以前熟悉的小夥伴、叔叔阿姨都不見了。

●● 媽媽着急找補習班,進一步加重了孩子的不安全感:“爲什麼大家都這麼緊張?上學是不是特別可怕的事?”

●●● 進入小學課堂後,果果發現,小學和幼兒園真的不一樣。上小學了,需要端端正正坐在課桌前堅持45分鐘,認真聽老師講課,還得守規矩。

就這樣,在各種無形、有形的壓力之下,果果心裏有說不出來的緊張。

你童年受的傷,別再留給孩子了

好了!終於可以揭曉答案了:

控制不住地玩鞋帶、吃鞋帶,都是典型的焦慮表現。

這和成人焦慮時,咬指甲、咬衣服、揪頭髮、撓頭皮、轉筆之類一樣,是在通過下意識的小動作緩解焦慮。

所以,果果根本不是“屢教不改”的壞孩子,吃鞋帶也不是成人眼裏的 “有毛病”。只是,媽媽“忘了要搭一座橋,到對方的心底瞧一瞧”。

果果媽不愛孩子嗎?

她費盡周折給女兒選最好的學校、買學區房,一到週末就絞盡腦汁安排好玩的地方,每天把漂亮的女兒打扮得像公主一樣……

我們和孩子發生衝突,無意中傷害孩子,不是因爲不愛他,而是因爲不懂孩子、不懂養育。

每個人工作之前,都要歷經十餘年的學習,學會工作所需要的各種知識技能。

學習一門語言,要經過N多年、N多次不斷進階的學習,才能嫺熟運用。

哪怕學個炒菜,我們都不會憑空想象,而是左手舉着菜譜,右手跟着來鹽少許、醬油1勺、調到中火……

難道養孩子的重要性,亞於上面任何一件事情嗎?

有沒有想過,這是一件非常詭異的事情——

大部分父母,都是在對孩子、對養育一無所知的情況下,就上崗了。

也許你會說,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嗎?從小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之下,看也看會了怎麼做父母呀。

可是,問問你自己,心裏爲什麼有那麼多無法排解的情緒:害怕、疑惑、擔憂、急躁、悲傷,甚至抑鬱……

我們這一代,有幾個沒有受過童年創傷?

你願意用同樣的養育方式,讓你的孩子重複你的童年創傷嗎?

學習做好父母,不再延續父輩錯誤的養育方式,不再傷害孩子。

果果媽說“忍不住打了孩子”時,我問她:“你小時候是不是沒有捱過打?你是不是忘記了捱打時的感受?”

她說:“我捱過呀,可是當時我真的太生氣了……”

哦,忘了多年前看過的一個數據:小時候捱過打的孩子,長大當父母后,打自己孩子的概率是80%。

就像一個非常討厭爸爸酗酒(甚至伴隨家暴)的女孩,長大後找一個和爸爸一樣愛酗酒、愛打老婆的男人的可能性極大一樣。

這不是我們簡單地咬咬牙、跺跺腳,決定從此溫柔對待孩子,然後就不再衝動了。

這至少需要我們刻意學習兩件事情:

破譯孩子的行爲:它不是“壞行爲”,而是孩子發出的求助信號。

抱抱那個曾經捱打受傷的自己,和過去的傷害和解、告別。

學習做好父母,也是重新養育我們自己的好機會。

一位朋友曾經對我說,女兒給她最好的禮物,是讓她重新學會愛自己。

我對自己要求非常高,凡事做不到最好就會自責。把自己累得夠嗆,但就是沒辦法放鬆緊繃的神經。

有一次,我在幼兒園看女兒舞蹈。老實說,她跳得並不好,但我看她那個笨拙的小樣兒,怎麼看怎麼可愛。

那一瞬間,我突然納起悶來:爲什麼女兒怎麼都行?

我不在乎她犯錯,不要求她表現得聰明出色。她怎麼都行,不管她表現出來是哪個樣子,我都愛她。

原來我是有能力無條件愛一個人的,但爲什麼對自己就是不行呢?

想到這裏,我已經淚流滿面。

我的內在父母(也就是延續小時候父母對待我的模式),對自己太苛刻了。

現在父母對我的批評教育,早已不能像小時候那樣影響我、傷害我,但我已經太習慣繼續戴着從前的鐐銬。

我已成年,鐐銬上的鎖早已打開,只要我願意,隨時都可以扔掉它們,但我卻一直沒有意識到,還戴着它們沉重地前行。

雖然我現在還不敢說,能夠完全地接納自己、愛自己,但每當我又苛責自己時,我就想,如果眼前的對象是女兒,我會怎麼做?

我一定會對她說,你盡力就好了,不管你做到哪裏,媽媽都一樣那麼愛你。

原來,在養育女兒,全身心地愛她的時候,我也在重新養育自己心裏住着的那個小孩。

媽媽在養育孩子過程中自我成長,這不僅是孩子送媽媽的一份禮物,更是媽媽養好孩子的必經之路——

做真實的自己,學會表達真實的感受和需求,才能給孩子好的榜樣

敏銳察覺自己的情緒並懂得怎樣處理,才能更好捕捉和化解孩子的情緒

學會不傷害感情地“吵架”(比如和老公),才能給孩子示範如何處理人際衝突

……

任何不以“重新認識自己、自我成長”爲前提的養育,都是耍流氓!

學習養孩子這件事,絕不僅僅是關注孩子本身。

遇到養育問題,學幾個小妙招、小技巧,也許能把眼前煩心的問題暫時壓下去。但如果你追求的是長久的輕鬆愉悅,是孩子穩穩的幸福、快樂和成就,那需要學習的就不是簡單的“術”,而是養育之“道”了。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