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你不分享就不是好孩子”,家長可不要這麼幹!

“你不分享就不是好孩子”,家長可不要這麼幹!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8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孩子不願意分享該怎麼辦?很多孩子一老鬧情緒,“我不,我就不,嗚嗚……”“你不分享就不是好孩子!”家長該拿孩子怎麼辦?

可孩子兩歲之後,其表現卻總是不能如我們所願,他總是會特別維護那些被他標記爲“我的”的東西,對於這些東西他無時無刻不想霸佔。

我的一位外教帶着太太和兩個女兒來中國工作。有一天我應邀去這對夫婦家吃飯,剛好見到了一幕姐妹紛爭。

這對夫婦的一些中國朋友給兩個女孩兒一人送了一個穿唐裝的娃娃。兩個娃娃長相差不多,但是服裝有些不一樣。

不知道爲什麼,妹妹不喜歡自己那個娃娃,就喜歡姐姐的。可姐姐就不肯給她玩。無論妹妹說什麼,姐姐只說“No!”

過了一會兒,妹妹跑去找媽媽,“狀告”姐姐不把玩具給自己玩。

我聽見她媽媽說:“寶貝,如果姐姐不願意,我也沒辦法。那是她的東西,你自己去想想有什麼辦法讓她給你玩一下?”

妹妹一臉失望,說:“那我去找爸爸。”

她媽媽說:“可是爸爸又能幫你做什麼呢?”

小女孩想了想說:“幫我找她要。”

媽媽說:“爸爸不希望看到你難過,可能會幫你找姐姐要玩具。姐姐如果給了,姐姐又會很難過,爸爸也不希望看到姐姐難過。不管有沒有幫你要到玩具,爸爸都會很難過。你希望爸爸難過嗎?”

妹妹說:“不希望。”

她媽媽又說:“所以你自己去找姐姐要最好,對嗎?”

小女孩點點頭,又補充道:“可是她不給我玩。”

她媽媽說:“你能想到一點什麼辦法和她商量,讓她給你玩一下嗎?或者你有什麼東西她喜歡玩,你們可以交換。”

在媽媽勸說下,妹妹又回到了房間,和姐姐“談判”去了。

沒多久,就聽見兩個孩子的笑聲。

我當時被這個媽媽的方法折服了,她基本沒參與到兩個孩子的紛爭中,而是鼓勵他們自己去解決。

我和她聊起這件事,問她爲什麼只是鼓勵小女兒去和大女兒商量,而不是讓大女兒把自己玩具和妹妹一起“分享”。

她說的話我一直記憶猶新。

分享應該是一件快樂的事情,被強迫的事情都不會讓人感到快樂。我們平時也會鼓勵孩子分享自己的東西,但是不會強迫他們“分享”。她們自己決定要不要和對方分享自己的東西。

“你不分享就不是好孩子”,家長可不要這麼幹!

一定要“分享”纔是好孩子嗎?

我們每個人都會有自己喜歡的東西,可這些東西,我們未必想和別人分享,也不一定要去分享。

成年人如此,孩子也是如此。

分享本來是一種美德,但是所有的美德都應該有一個前提,就是自願。

如果忽略了這個前提,就會變成利用“美德”的名義,侵害別人的利益。

父母如果沒有注意到這個前提,很容易誤會自己孩子不好,不友善。

其實不是,他們只是比成人更能直接表達自己感受而已。

如果孩子自願分享,在分享的過程中他感到快樂,分享的後果是他滿意的,他自然而然就會形成“分享”的美德。

但如果他每一次“分享”都是被迫,甚至被人用“不分享就不是好孩子”之類的言語勒索、綁架,他不僅體會不到分享的樂趣和好處,還只能忍受別人一次次的道德綁架,漸漸不敢爲自己的“權利”出聲。

當父母想要教給孩子“分享”這種行爲時,要用引導的方式,而不是強迫。

有一個媽媽的方法可以借鑑。

她的小孩有很多書,還有一些是國外帶回來的原版書,比較珍貴,孩子自己平時看都很小心。

家裏來了親戚朋友的孩子,都會對她小孩的書感興趣,想要拿來看,甚至想要借。

她讓孩子把書分了類,有一類是最喜歡的,一定不會借給別人的書;有一類是隻能在家裏看的書,當然還有可以借給好朋友的書,可以送人的書……

這些書怎麼分類,都是孩子自己決定的。

有人想借或者想看,要看屬於哪一類書。

她和丈夫常給孩子買書,也有人送書,所以一段時間後小孩就會將書重新分類。

那些曾經“最喜歡”的書可能會變成“可以送人”的書,然後他就會想起曾經誰很想看這套書,有機會的時候就告訴這個人,把書送給他,或者借給他……

她的小孩一點也不自私,反而是一個很受歡迎的孩子。

她也一點不擔心自己小孩在外會被別人無謂佔便宜,因爲她小孩從小就知道怎麼對待那些屬於自己的東西。

如果想讓孩子學會分享,也可以在他們被別人拒絕的時候啓發他們思考。

當他們想玩別人玩具被拒絕時,可以提出,將自己的玩具“分享”給別人,再問別人借自己想要的東西。

孩子可以說:我把我的這個玩具給你玩,你能不能也把你的玩具給我玩?

這種方法其實是一種商業上被推崇的談判技巧——我先給你一個屬於我的東西,再問你要我想要的東西。

父母不要認爲孩子不願“分享”,就是沒有教好孩子,其實“強迫分享”纔是非常惡劣的教養之一。

屬於孩子的東西,分享不分享,決定權在孩子手上。

如果孩子不願分享,根本不用批評他,甚至可以告訴他:你可以不用分享。

這時候的孩子的“哲學”就是“我的我的,什麼都是我的”,這其實代表他進入了物權意識敏感期,他在進行物權歸屬的練習,通過對某些事物歸屬權的確認,來更好地判斷和認知他與周圍事物的關係。

雖然這個時期不會持續太長,但卻很關鍵,孩子只有先體驗過擁有,先確定了物權意識,知道哪些東西是屬於自己的,是別人拿不走的,再接下來纔可能將屬於他的東西與別人分享。否則,在孩子還沒有建立這個意識的時候,我們只是因爲他沒有與人分享,就直接指責他是自私的,強調他是小氣的,這樣會導致他產生混亂感,他也就不能確定標記“我的”這個行爲是不是可行,他也就無法準確判斷哪些東西是可以屬於他的了。

而如果孩子沒有了物權歸屬的意識,這對於他的未來生活將是一個隱患。比如,他可能將屬於他自己的重要的東西輕易送人,也可能會將他人重要的東西隨便就歸爲己有,前一種表現可能會讓他自己陷入危險之中,而後一種表現明顯就已經是犯罪行爲了。

對於孩子所說的任何一句“這是我的”的話,都要認真對待,這時別太較真,尤其是他很明顯地維護那些本來就屬於他的東西的時候,順着他的意思就好,向他明確那的確是他的東西,給他吃一顆定心丸,這也會更有助於讓他安心。

“你不分享就不是好孩子”,家長可不要這麼幹! 第2張

送給媽媽的話

正確看待寶寶的小氣行爲

寶寶進入兩歲之後,隨着自我意識的逐步加強,開始愛說“不!”開始在乎“自己的”東西。這是寶寶成長的必經階段,父母要正確看待這一行爲,要站在寶寶的立場體會寶寶的感受,放棄不必要的焦慮。

尊重寶寶的物權觀,不強迫寶寶分享

雖然寶寶學會分享,但這並不是容易理解並能迅速接受的觀念。媽媽要尊重寶寶的意見,不要強迫寶寶分享,因爲這不僅會讓寶寶對小朋友心生敵意,也會讓寶寶懷疑媽媽的愛,認爲媽媽愛別人勝於愛自己。強迫寶寶分享,對寶寶是一種傷害。

幼兒健康
幼兒營養
幼兒教育
幼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