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面對孩子的要求,不如先說“好啊!”

面對孩子的要求,不如先說“好啊!”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3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

面對孩子的要求,不如先說“好啊!”

“開門”是兩歲半的妹妹最近學到的新技能。

只要門鈴響,她都會跑到門口並且說:“我要開門,我要開門。”當門打開後,進來的人都會跟她說謝謝,這時候她的快樂達到了最高點。

昨天我陪哥哥出去打彈弓,回來時他先上樓,按了門鈴,妹妹歡樂的跑來開門。我走的慢,等我上樓時,門已經關上了,我用自己帶的鑰匙開的門。

門一打開,原本以爲妹妹會喜笑顏開的歡迎我,沒想到她卻哇哇大哭,邊哭邊說:“我要給你開門!你爲什麼不讓我給你開門?!嗚嗚嗚……”

我馬上反應過來,這小姑娘學到的新技能無處施展,很是沮喪啊。

於是我說:“媽媽也想讓你開門,我以爲你看電視呢。現在媽媽需要看看門外的垃圾是不是收好了,你一定記得幫我開門哦。”

說完我立即把剛要脫掉的鞋穿好,退到門外,關門,再按門鈴。

門被迅速地打開,妹妹眼睛裏的淚花還沒來得及擦掉,燦爛的笑容已經掛了一臉。我抱起她一邊親一邊說:“真是太謝謝悅悅了,這麼快就幫媽媽打開門了,媽媽好開心啊!”

妹妹一邊笑一邊得意地對家裏其他人說:“是我幫媽媽開的門!”然後,我又跟她玩了一遍開門的遊戲。

和一些家長分享這個故事的時候,有人問:你的意思不就是要順着孩子嗎?

用滿足孩子需求的方式來讓孩子停止哭鬧,這不就是縱容嗎?

這會不會導致以後孩子一不順心就哭鬧,以此來“要挾”大人?說的再嚴重一點,這是不是在溺愛孩子?

讓我先把故事講完——

其實妹妹今天的情緒反應這麼大,我還是挺意外的。通常情況下,她都會很溫和地表達自己的要求和想法。

於是,在開門遊戲結束之後,我讓她坐在我的腿上,問她:“你今晚是不是有些不開心呀?”妹妹說:“因爲媽媽陪哥哥出去玩兒了,我就傷心了。”

有時候,當孩子因爲一件小事發脾氣,背後往往有更復雜的原因。通常是之前遭遇的各種小挫敗,或者不愉快,讓孩子積累了一些負情緒,藉由眼前的“不如意”爆發出來。

如果我不先跟隨她,通過遊戲讓孩子的情緒有所緩解,那麼真正的原因也許我永遠無法瞭解,而僅僅是把問題歸結爲孩子的逆反和任性。

這事如果放在幾年前,我不會這麼處理。

2

兒子三歲多的時候,經常會因爲一件小事就哭起來沒完沒了,比如從一個地方離開,車已經開到了半路,發現自己畫畫的那張紙沒有帶在身上,他就會要求我們必須開車回去取,如果不同意,就會一直哭、一直鬧,直到精疲力竭,特別令我頭疼。

我的糾結也在於到底是不是要滿足孩子的具體要求。

滿足吧,一方面有時候情況的確不允許,另一方面也擔心縱容了孩子,讓他變成一個任性的,不能體諒別人難處的人。

不滿足吧,他的情緒爆發又很讓我難受。在那段時間裏,帶孩子去什麼地方玩,我都特別謹慎,生怕忘帶什麼東西,而導致孩子“火山爆發”。這種小心翼翼的狀態,經常會讓我感到身心俱疲。

有一次大家聚餐。車停得離餐廳很遠,大家都坐下來之後,兒子哼哼唧唧的說:“我的小汽車落在車裏了。”我第一反應是勸說:“車又不會丟,一會吃完飯回到車裏,你不就能拿到了嘛。”

話音剛落,旁邊的同事說:“也沒多遠,你帶孩子去拿唄。”我愣了一下,老公就立即帶着孩子去取了。看着兒子美滋滋地又蹦又跳走出大門的背影,我心裏的感受很複雜。

同事說:“孩子大部分要求其實很合理,只是我們在較勁。”

現實情況也是這樣:兒子拿回了汽車,興高采烈的回到餐廳,什麼也沒耽誤,所有人開心的吃完了這頓飯。

很簡單就能辦到的事,爲什麼不乾脆地滿足孩子?

這是我經過“小汽車事件“之後最深的感觸。我開始嘗試調整自己,能滿足孩子的事情儘量的及時答應。

我慢慢發現,現實生活中真沒有那麼多原則性的“不可以”,而當兒子的各種小需求能得到痛快的滿足之後,再遭遇挫折和不滿意時,情緒爆發的情況的確減少了許多。

但是,跟隨和滿足需求會不會變成縱容溺愛?這個疑問還是時不時會跳出來,讓我很糾結。

有沒有一個標準來衡量“跟隨”和“滿足”的度呢?

3

有一次,全家人週末去看望姥爺。兒子帶了一個自己特別喜歡的小汽車去玩,但回來的時候忘記帶了。

當時車已經開出五六公里了,兒子問我:“媽媽,我的小汽車帶了嗎?”我趕緊翻書包,發現沒有。那一瞬間,我的心一緊,心想:“壞了!”一時也想不出什麼安慰孩子,只能無語地看着他。

沒想到兒子說了一句:“媽媽,你給姥爺打個電話,讓他幫我收好,別給別人玩兒就行了。”

我們總是害怕多滿足孩子,會讓他變得得寸進尺,事實卻是:當我們能滿足的時候及時滿足,孩子的安全感會因此得到滿足,他會變得善解人意。

孩子既有真正的需求,又有不現實的奢求,兩者截然不同。

給飢餓的嬰兒餵奶並不會寵壞他,給孩子關注、愛和安慰也不會寵壞他。

但這不等於要從頭到腳地服侍他們,如果我們基於對孩子選擇的尊重,提供他們需要的東西,那麼就不是在放任孩子。

畢竟,是我們在控制家庭中的所有資源,他們想要什麼,就得來求我們,而我們則不需要去求任何人。

另一方面,如果我們給孩子東西,只是出於害怕他們的情緒反應,或者因爲自己的內疚,那麼我們就滑向了放任的極端。

寵壞孩子的真正原因,是我們違背了自己的良好判斷。我們不相信孩子能承受沮喪、生氣和挫折,或者我們只是不想面對他們的哭鬧。我們不是在滿足需求,而是在逃避需求。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