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孩子說話有點口吃該怎麼辦?家長該怎麼糾正?

孩子說話有點口吃該怎麼辦?家長該怎麼糾正?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9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孩子說話變“結巴”是怎麼回事?面對孩子說話變“結巴”,家長要不要管呢?孩子結巴我們應該怎麼辦?如何看待這件事,又如何對症下藥地幫助孩子?以及當身邊的環境給予孩子一些負面的壓力時,我們可以做點什麼?

◆ ◆ ◆

區分孩子是口吃表現,還是真的口吃

其實我們每個人多多少少都出現過口吃的行爲,比如演講前比較緊張的時候。

前段時間我家弟弟 Eric 參加英語朗誦活動,在臺上自我介紹時,他也是“My,My,My name,name,name……”了好一陣子才接着說下去,不僅結巴了很久,說出來的聲音也近乎蚊響,越來越低……

口吃,俗稱結巴,是一種不由自主地重複或延長話語中某一個音節、單字或者片語的現象,通常會在孩子兩歲到五歲的這段時間體現出來。

兩歲多的孩子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口吃的表現,這是因爲他正處在一個語言技巧和口腔肌肉活動,同時快速發展的階段。

孩子在這個時期,不僅需要練習如何長時間地運作發聲肌肉的能力,快速積累複雜詞彙,還需要學習如何將單字拼湊成句子,這對每個孩子來說都是一個蠻大的挑戰,所以幾乎每個孩子都有過或長或短的口吃經歷。

孩子說話有點口吃該怎麼辦?家長該怎麼糾正?

這時候,我們一定要區分的一點,上面的情況不是真正的口吃。所有年幼孩子(甚至包括成年人)都會有不斷重複單字和短語的情況,而且會因爲焦慮或者壓力而增強,但這並不是真正的口吃,真正的口吃是沒有辦法單單依靠家庭調整來解決,必須要尋找專業的語言治療師的幫助。

所以在我知道閨蜜孩子的口吃情況後,第一件事情就是讓她對照口吃評估表,瞭解孩子的情況屬於哪種,如果孩子的情況滿足以下的幾個指標,那就需要帶孩子去醫院做個診斷,最好配合語言治療師的指導來幫忙,會更事半功倍。當時做的評估是這樣子的:

1.家庭是否有家族性口吃的傾向?

2.孩子在許多字句開始或中間的部分會不斷地重複或延長?

3.當孩子重複同一個語音時,通常都在3次以上?

4.孩子會把某一個字音延長至少兩秒鐘?

5.每當孩子重複或者延長字音時,他的面部表情或者肢體動作都顯得誇張或激動?

6.旁人可以聽得到孩子在重複字音時,喉嚨中發出的緊張尖銳的聲音?

7.當試着與人交談溝通的時候,孩子會顯得非常窘迫?

真正的口吃是滿足上面所有的7項指標,並且能明顯地被觀察到。

當時閨蜜家的孩子並非滿足全部情況,比如沒有口吃家族史等,而且她孩子出現口吃的狀況,大部分是在壓力比較大的時候,所以評估更傾向於,由於環境的“過度關注”所導致的口吃表現。

◆ ◆ ◆

打破過度關注

排除了病理原因,對大多數孩子來說,導致口吃的三大環境因素是:“打斷、插嘴和修正”。

我當時和閨蜜說完,閨蜜就直呼,“對!”她反思起來,孩子他爸是一個性格特別急的人,所以看到孩子牙牙學語,支吾說不清楚的時候,往往下一秒就立刻幫忙了,“你要的是花瓶?我給你。”這種風風火火的性格,讓孩子很多本來可以說的話,都沒機會說出口了。

不僅如此,孩子他爸還特別喜歡糾錯,比如發現孩子說不清楚話,就反覆地提醒孩子,“這個怎麼說?來,你跟着我來念……” 但是往往越糾正,情況就越惡化。

閨蜜形容的這些情況,其實是教養中容易出現的“過度關注”。

當我們潛意識地認爲孩子是一個“連話都說不清楚”的人的時候,我們的行爲、言行和舉止都會下意識地去強化這個信息。

不管是糾正錯誤,還是打斷插嘴,都源於我們內心太迫切想要解決問題,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反而向孩子傳遞了一個信息:你就是一個連話都說不清楚的人。

這便是心理學上的畢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你相信什麼,你就會用自己的行爲來驗證什麼,最後的結果,都會傾向於驗證你先前的設想。

孩子說話有點口吃該怎麼辦?家長該怎麼糾正? 第2張

所以面對因爲環境過度關注所導致的口吃表現,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打破畢馬龍效應的怪圈。

1.不要打斷孩子的說話

當你發現孩子正在嘗試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身邊的人分享自己的想法時,即便孩子支吾半天說不出來,也請不要打斷他們。

孩子的每一次進步都需要我們付出等量的耐心。我知道在這過程中,我們的內心真的很焦灼,但恰恰是這些排除萬難的耐心和等待,才能給孩子一個真正“傾聽”的態度和環境,孩子纔會感受到,“不管我說的好不好,我的爸爸媽媽,都會願意等待我”。

2. 不要插嘴孩子的談話

我家弟弟 Eric 也有一段口吃期,原因是哥哥 Joshua 總是興沖沖地插嘴,我能理解孩子們的行爲並非惡意,就好像我閨蜜分享的那個跑上臺去搶自己孩子話的小孩。

在大人看來這種行爲是一種“無理”的表現,但是孩子們卻只是單純地認爲,我知道對方想說什麼,所以我要幫他把這件事情做完。顯然這種愛幫忙的插嘴行爲,對本身就有口吃表現的孩子來說,會產生更大的壓力。

所以當我們發現家裏的其他寶寶,或者幼兒園的小朋友有這種插嘴行爲的時候,我們可以引導孩子學習何爲“等待”。

告訴孩子人與人之間的對話需要學習“輪流地說”,只有等另外一個夥伴說完了,自己才能接着說。

我當時就跟Joshua提醒,“我知道你覺得自己猜中了弟弟想說什麼,但是在弟弟沒有說出來之前,你是沒有辦法知道他的真實想法的,所以你不妨等等弟弟,讓弟弟說完後,你再告訴我,你猜對了沒有。”

如果我們想要爲孩子合力凝聚一個包容的環境,我們就需要用一些溝通技巧,讓年幼的孩子也明白自己的角色和作用,這是讓他們也能夠與我們形成合力的關鍵。

3. 不要急迫修正孩子的口吃表現

這裏我想和大家強調的,不是不能修正,而是不能急迫修正。孩子口吃表現大多是因爲壓力和窘迫而起,所以如果修正的方式太過急迫和刻意,無形中就加重了孩子的壓力,得不償失。

好的方式是,在發現孩子口吃的當下,先保持傾聽,不做任何修正和干擾,要假裝口吃這件事情不存在。

在平時和孩子玩耍的時候,多去捕捉孩子不口吃的情況,並且積極地告訴孩子,“寶寶,你這句話說得很流暢呢,我感受到了你的開心。”

如果孩子的口吃頻率比較多,那麼你要嘗試把和孩子的溝通,轉爲比較簡短的句子,比如和孩子的對話不是“你要不要吃一個梨子?”,而是換成“吃梨嗎?”,這些都能讓孩子更容易克服心理壓力,自己嘗試短一些短的描述方式。

如果平時做到了上面兩步,對孩子進行積極的鼓勵,並且使用簡短描述的方法,那接下來可以使用“直接反饋法”(Direct Feedback)的方式引導孩子修正口吃的表現,使用的前提是,爸爸媽媽的表達方式不會增加孩子的壓力,如果孩子還是感到窘迫,那就代表時機還不夠成熟。

比如當孩子結巴着說,”我……我……”的時候,我們要做的是先聽孩子說完;等到孩子說完“我……我……是小冰”後,要給孩子直接的反饋,“好,我是小冰,你再試試看”。如果孩子和你進行復述的時候還是結巴,那麼你可以提醒孩子,“沒事,慢慢來,你再試試。”

這些對話我們可以記錄在語言日記裏,如果發現孩子接下來在某一個場合能不結巴說出“我是小冰”了,那麼可以迅速地運用積極鼓勵的方式,告訴孩子,“你好流暢地說了你的名字,太棒了”。

4. 要告訴孩子,口吃並不是病

孩子2~5歲這個階段,除了受家庭溝通環境影響,也會有自己的社交和同齡圈,正如我閨蜜的孩子,好不容易沒那麼口吃了,但是幼兒園的各種活動又增加了壓力,加重了狀況。

如果你的孩子也正處在這樣的困擾裏,更需要我們堅定起來,重視孩子的內心感受,告訴孩子,“一下子說不完整沒關係的,你也有很多做得好的地方,我們可以一起做到更好。”

口吃的孩子最不希望的就是被別人幫忙和代勞,所以我們告訴孩子,“如果不願意別人幫忙和代勞的時候,你可以明確地告訴對方,我不喜歡你這樣做。”

我們可以幫助孩子明確自己的內心感受,讓他們明白不用假裝不在意,然後把壓力留給自己。同時,讓他們相信自己可以通過努力做得更好,這份內心的力量,可以讓孩子勇敢一些,當自己不舒適的時候,跟對方說一聲,不。

我常常覺得,一個有口吃表現的孩子,其實是在換一種方式教會我們何爲“傾聽”。

傾聽,不是用耳朵聽見了對方說的完整的話,而是我們願意去等待,去理解,去走近孩子那份努力想要發聲的心。

當孩子在經歷他成長中要面對的坎坷和挑戰的時候,我們可以告訴他,你是有力量的人,我們可以一起勇敢地去面對,面對讓自己不舒適的事情,也可以去說聲不。

而這份力量,也會反過來滋養孩子,幫助他們緩解內心的壓力、恐懼和窘迫,重新獲得自我成長的動力。

只有我們正確地,不那麼焦急地瞭解了孩子的口吃表現,才能換一個角度,宏觀地看待孩子成長階段中出現的狀況,這也是我們養育孩子時需要具備的發展觀。

要做到這份接納真的不容易,但只有做到了,我們才能真正地幫助孩子,有底氣地說出心裏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