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不貼標籤纔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不貼標籤纔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3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育兒過程中能給孩子“貼標籤”嗎?不貼標籤對孩子纔是最好的教育,所以作爲父母不要草率的給孩子貼上某個標籤。

昨天帶着去樓下玩,遇到幾個相熟的媽媽,大家就一起聊了起來。

這時,有位年輕媽媽帶着一個小男孩走過來,看到我們,就對小男孩說:“兒子,叫阿姨好!”

孩子有點害羞,躲在媽媽身後不願出聲。

這時,媽媽又催了一次:“叫人啊,怎麼這麼不懂事!”

在媽媽的不斷催促下,孩子低低地問了聲好。

媽媽感到很沒面子,對我們說:“我家孩子就這樣,太膽小了,無論怎麼說,就是不願意跟別人打招呼,我都不知道怎麼教他了。”

然後轉過頭就開始數落孩子:“你怎麼這麼沒禮貌,媽媽平時是怎麼教你的,見人要問好你不知道嗎,這麼怕人,真不知道怎麼生出你這麼個膽小的孩子……”說着帶着孩子走了。

我們幾個媽媽面面相覷,不知道說什麼好。

可能這位小男孩是有點害羞,有點膽小,但媽媽這麼草率的在大庭廣衆下給孩子貼上“不禮貌”、“害羞”、“膽小”的標籤真的好嗎?

不貼標籤纔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要知道,你隨口一說的話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產生的影響卻是很大的,容易造成孩子長處越來越長,短處越來越短。

給孩子貼標籤,在我們的家庭教育乃至學校教育中都太普遍了。

我們小時候就被父母老師貼標籤,等我們成爲父母,很不幸,我們完整的繼承了上輩的做法,繼續給孩子貼標籤,並且都是負面標籤,諸如:

“你怎麼這麼笨”

“就是懶”

“什麼事都做不好”

“你有什麼用”

……

在管理學中有一個貼標籤效應。當某一個人被貼上詞語的標籤以後,他就會做自我印象管理,做出向着該標籤限定的方向發展,使自己儘可能的符合標籤的要求,這種行爲是因爲被貼上標籤而引起的,故稱爲標籤效應。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往往離不開後天環境的影響。而在種種影響因素中,社會評價和心理暗示的作用非常的大。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以積極的態度對待孩子、暗示孩子,孩子就可能朝着積極的方向前進。

有個名叫“翁格瑪麗”的女孩,本來長得不是很美。

但是,她的家人和朋友,都給她信心,從旁鼓勵,每個人都對她說:“你真美。”

由此,女孩有了信心,每天照鏡子的時候,都覺得自己很漂亮,也在心裏對自己說:“其實,你很漂亮。”

漸漸地,女孩真的越來越漂亮。

由此,“翁格瑪麗效應”成了教育心理學上一個重要的名詞,說的是鼓勵給人的心理暗示作用。

相反,如果對孩子存在偏見,或者總是說些負面的話,孩子就很可能會朝着相反的方向發展。

不貼標籤纔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第2張

在心理學上也有個很著名的案例:

一位母親帶着9歲的男孩來看心理醫生。這位母親告訴醫生:“我生這孩子時,不太順利,孩子出生之後需要吸氧,醫生還跟我說孩子將來的智力可能會出現問題。這不,孩子都9歲了,因爲先天不足,腦子慢,學習成績一直倒數。”這位母親越說越激動,“可是我帶他去過好幾家醫院檢查,沒查出什麼毛病。但他的腦子肯定有問題,當初生他可是落下了病根的!”
當醫生問孩子本人時,孩子不假思索地說:“我腦子有問題,所以學習不好。”孩子的母親又插嘴說道:“每次看醫生,我都會將他的先天缺陷告訴大夫。”

聽完之後,心理醫生對孩子的“病情”已大致有數。在給孩子做完智力檢測後,結果顯示正常,根本不存在智力低下的問題。孩子之所以學習不好,完全是因爲母親給予了不良的心理暗示的結果。

《遇見未知的自己》書中說:標籤化能讓社會與他人更快的認識自己,是爲了快速尋找到認同感與存在感。然而有時候,過分着迷於自己的標籤,會逐漸迷失真實的自我。

“媽媽說我太膽小,我就是膽小啊,我沒有媽媽不行。”

“老師說我太調皮,說我總欺負別人,反正我就是那麼壞。”

美國著名兒童學家阿黛爾·法伯說:“永遠都不要低估了你的話對一個孩子一生的影響力。”

孩子的大腦還沒有建立成熟的認知模式,處在學習、模仿的階段,他們就像一面鏡子一樣,你對着他笑,他就對着你笑;你告訴他“你不是好孩子”,他漸漸就會根深蒂固地認爲自己真的不是“好孩子”,甚至自暴自棄。

孩子的承受能力和判斷能力,絕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善起來的,容易被別人的評價影響。如果父母常給孩子貼負面標籤,就會固化孩子對自己的認知,形成對孩子的負面暗示。

所以,幫助孩子建立積極的自我概念特別重要,你認爲孩子是好人,孩子才能成爲好人,你認爲孩子是個聰明的人,孩子才能成爲一個聰明的人。

在育兒過程中,父母應該相信孩子,多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賞識孩子,多給孩子一些積極暗示,這樣,孩子就能一直向着你所希望的好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