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父母教育孩子需要換位思考,這樣做對孩子纔是最好的

父母教育孩子需要換位思考,這樣做對孩子纔是最好的

來源:寶貝周    閱讀: 6.5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父母教育孩子要懂得換位思考,很多父母缺乏換位思考跟孩子溝通不容易呀,不以父母之心,度孩子之腹。父母凡事都要懂得換位思考,這樣纔是對孩子最好的。

莉莉從幼兒園回家後,打開電視看精彩的動畫片。

媽媽在廚房忙乎一家人的午飯,做好飯菜後,叫道:

莉莉,吃飯啦。

莉莉不理睬,像沒聽見似的,專注地看着動畫片。

爸爸盛好飯菜,擺上筷子,又叫道:

莉莉,吃飯啦。

莉莉“嗯”了一聲,連身體都沒轉一下,依然目不轉睛快樂的沉浸在動畫片故事裏。

媽媽又叫道:

莉莉,快來呀,飯菜要涼了哦,你最愛吃的烤雞翅,你不來就被我們全吃光了啊。

莉莉頭也不回地說:

我不要吃飯,我要看動畫片。

又過了五分鐘,莉莉絲毫沒有去吃飯的意願。

媽媽忍不住生氣了,對一旁的爸爸使了個眼色,爸爸趁莉莉不注意,啪的一聲,把電視關掉了。

父母教育孩子需要換位思考,這樣做對孩子纔是最好的

莉莉立刻大哭大叫起來,不管媽媽怎麼說,莉莉都聽不進去。

最後爸爸狠狠打了莉莉屁股兩下,才把她押到餐桌旁。但莉莉是含着眼淚吃飯的,一家人也都吃得不是滋味……

父母不愛看動畫片,孩子愛看;父母按時吃飯,但孩子卻不在乎。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喜好,讓她我行我素,繼續看電視呢?還是採取強硬態度制止孩子的電視癮呢?

很多家庭都遇到過類似的問題,有的父母爲了避免哭鬧,安撫孩子,乾脆把飯菜端到茶几前,讓孩子邊看邊吃。這種做法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非常不利。

這個問題,還有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法呢?

我們可以讓孩子做出選擇:要麼再看兩分鐘動畫片,就過來吃飯。

要麼,把動畫片暫停,馬上來吃飯,吃完飯,還能接着把剩下的動畫片看完。

父母站在孩子角度思考,讓孩子自己做出選擇和決定,這樣,孩子更容易接受父母的建議,溝通更容易。相比兩敗俱傷,選擇皆大歡喜,不更好嗎?

週末,送女兒去學鋼琴。

早到了五分鐘,上一個小班的電子琴課還沒有結束,他們有父母陪練,我們只好站在教室門口等候。

怎麼這麼簡單的樂譜,你就不會彈呢?

老師剛講了F大調,你怎麼就不知道在哪兒呢,黑白鍵都按錯了,在這兒,這兒,你眼睛看不見嗎?

真是笨死了,在家練了多少遍了,這一段還沒彈熟呢!

扎心刺耳的聲音傳來。原來,是一位陪練媽媽,正劈頭蓋臉的批評自己的兒子,小男孩四五歲的模樣。

看她那氣急敗壞的樣子,暗箱涌動出一股“恨鐵不成鋼”!

小男孩開始不耐煩,小聲慫了媽媽幾句。後來,在媽媽脣槍舌戰,連環轟炸下,一直耷拉着腦袋,不再還嘴,不再吭聲了,只是小聲抽噎着。

後來,聽別的家長說,她兒子其實不喜歡彈琴,很喜歡下棋。

可這位媽媽喜歡彈琴,認爲只要兒子好好彈,好好練,早晚也會喜歡的。她認爲學琴比學下棋重要,每週都逼着兒子來學琴。

這位媽媽,沒有站在孩子的立場,無法理解孩子的感受和需要。與孩子發生不同意見時,只許自己發佈命令,不許孩子表達意見。

時間久了,孩子幼小的心靈,被媽媽以愛的名義褻瀆。可想而知,長大後的孩子,怎麼會跟媽媽有更好的溝通呢?

人們常不自覺地把自己的心理特徵歸屬到別人身上,以爲別人也具有相同特徵,心理學家把這種現象叫做“投射效應”。

投射效應提醒我們,父母和孩子對很多事情的看法和感受可能截然不同。

父母不應該主觀地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在非原則性的問題上,父母不必強求孩子,而應該儘量尊重孩子自己的意願。

父母教育孩子需要換位思考,這樣做對孩子纔是最好的 第2張

《自由論》中提到:

只知己而不知彼者,對己亦知甚少。

在學琴之前,如果先徵求孩子的意見,表明自己的想法,然後與孩子商討合理的解決辦法,同時根據孩子的特點、條件、予以恰當的指導,孩子也不會學的這麼吃力,更不會像她說的這麼“笨”。

在商場,兒童娛樂休閒區一角。

佳佳看見好多小朋友在畫畫,也擠了進去……

一會兒,只見另一個孩子捂着鼻子哭着跑過來,指着佳佳說:

他打我,我的鼻子給他打疼了!

佳佳的爸爸跑去,把他一把拉出來,質問道:

你幹嘛打人家?

佳佳辯解說:

那他幹嘛不讓我看?

“不讓你看就可以打人啦?”

爸爸氣惱地在佳佳屁股上打了一下,佳佳大哭起來。

這時,媽媽來了,把佳佳拉到一旁,抱在懷裏:

好了,先冷靜一下。我知道你現在很生氣,那你把事情經過告訴媽媽,讓我知道你爲什麼生氣好嗎?

佳佳漸漸冷靜下來,告訴了媽媽原委。

原來佳佳在看別人畫畫時,高聲指手畫腳,另一個孩子想把佳佳趕走,於是用力推搡另一個小男孩。小男孩伸手去擋,不巧撞在了那孩子鼻子上。

於是媽媽對佳佳說:

我知道你生氣的原因了,別人不讓你看畫畫是讓你很生氣,但是你大聲說話也會打攪別人。

我覺得如果你看人畫畫的時候比較安靜,應該會受歡迎的,你說呢?

小男孩點了點頭。

媽媽又說:

如果你想繼續去看畫畫,那麼應該向被你撞疼鼻子的人道歉,也許別人會歡迎你的。

佳佳說:

好吧,我試試。

佳佳媽媽的行爲,就比爸爸更善於理解別人的感受。最後,與孩子溝通有效,兒子心滿意足的接受了媽媽的建議。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忽略換位思考,總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不一樣的生活環境,不一樣的性格造就了不一樣的思考角度。

不以父母之心,度孩子之腹。

如果你把孩子看成是令自己心煩的人,那麼你就會感到心煩。

如果你把孩子看成是可愛的天使,那麼你就會變成快樂的天使。

《藝術與生活》中講到:

如果我們瞭解別人也像自己一樣,那麼對最可譴責的行爲,我們也會感到應該寬容。

人和人各不相同,如果以己度人,經常容易發生判斷錯誤。作爲父母,要設身處地理解孩子的感受,同時教孩子學會設身處地理解別人。

我的女兒,今年上初中。

有一天,我發現她書房裏的一個抽屜,加上了一把嶄新的鎖。

當時,我想起了自己十一二歲時的心理特點,處於青春期的孩子,肯定有自己的小祕密啦。

我參照孩子這個年齡階段的心理特點,理解了女兒鎖抽屜的想法,從而沒有大驚小怪。

後來,女兒見我對她鎖抽屜一事,不聞不問。有一天,乾脆當着我的面,打開抽屜讓我看,原來裏面就是幾張漂亮的小卡片而已。

換個角度看問題,換個位置來思考。

所以說,作父母的,要學會換位思考,把自己放到孩子的位置上去考慮問題。“換位思考”在生活中隨處可見,伴隨在我們的左右。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

兒童的內心生活時刻給我們帶來滿意和不滿意、高興和苦惱、憂愁和歡樂、疑惑和詫異、寬慰和憤怒。

在兒童世界給我們帶來的極廣闊的情感領域內,有愉快的和不愉快的、高興的和傷心的曲調。

善於認識這種和諧的樂聲,是教育工作者精神飽滿、心情愉快和取得成功的最重要條件。

換位思考,是一種人世間最好的思維方式。父母懂得換位思考,纔是孩子最大的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