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你是世界上最優秀的孩子”這句話可能是種傷害,你還在給孩子貼標籤嗎?

“你是世界上最優秀的孩子”這句話可能是種傷害,你還在給孩子貼標籤嗎?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8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媽媽從房裏走出來的時候,看見四歲的大寶披着一個黑色的斗篷,朝客廳里正專心看書的,三歲的二寶,躡手躡腳地挪過去。他臉上憋着笑,努力不發出一丁點聲音,眼睛眯成一條縫,把斗篷朝二寶背後猛的一罩,大吼一聲“啊”!二寶被嚇得大哭起來,而大寶則在一旁大笑不已。

二寶哭着跑到媽媽身邊,指着哥哥說:“媽媽,哥哥嚇我!”

媽媽板起臉孔,嚴肅地跟二寶說:“你怎麼會這麼調皮啊,嚇妹妹一點都不好玩。不可以再這麼頑皮,也不可以欺負妹妹,知道嗎?”

說完,媽媽又安慰二寶:“乖,不哭了,男生就是這麼調皮又愛鬧人,不要理他喔。”

這樣的生活場景是不是很普遍?

“調皮”“頑皮”“愛鬧人”“欺負妹妹”……

試想看看,我們每天將多少“極度主觀”的想法投射在自己的孩子跟他人身上,把這些僅僅只是“基於主觀揣測但自我早已認定”的事情,包裝成“關心及建議”,硬給每一個人貼上標籤,甚至自己都沒有意識到。

負面標籤是我們所熟悉的。

我們大人常常犯的一個毛病,就是會針對孩子的所作行爲而加以“批評”,並且認爲這是對他好的“建議”。

例如:“你怎麼會這麼調皮啊?”“你怎麼都不聽媽媽的話?”“你這個孩子寫功課就是不專心!”……

其實本意都是希望孩子可以乖、可以聽話、可以專心寫功課,但卻用罵孩子的方式去表達。

但在這裏,萌芽想討論的不僅僅是負面的標籤,甚至還包括正面的標籤。

正面標籤的詞彙,比如:“真是一個好聰明的孩子啊”“你是世界上最優秀的孩子”“你做的比任何一個孩子都要好”……

這些詞彙的過度使用,甚至超越了孩子本身的能力匹配範圍,就如同不停地暗示給孩子聽:

你是完美的,你不會做錯任何事情。

“你是世界上最優秀的孩子”這句話可能是種傷害,你還在給孩子貼標籤嗎?

1、貼標籤背後的原因

1. “基本歸因錯誤”的思考陷阱會讓我們過多地關注於人物在事件中的影響,而忽略了其他環境事實。

2. 潛意識裏,我們對孩子的標籤行爲反映了我們對某些特定的教育問題的躲避和忽視,並通過貼標籤的過程來達到自我滿足。

我們爲什麼總不自覺給別人下這個那個的標籤呢?

邏輯學裏有一個定義叫“基本歸因錯誤”。即是說,當我們在解釋一些事情的時候,往往傾向於自動高估人物對於事情造成的影響,而與此相反,卻會低估屬於外在情景方面的各種事實,對於事情造成的影響。

另外一個原因是潛意識裏,通過標籤別人可以讓自己感覺更加優越。

標籤對於父母的自我價值感有極大的潛在影響。某種程度上,我們會把孩子當成是“小時候的我們”。我們通過給孩子貼怎樣的標籤,影射了我們怎樣的教育行爲。

比如當我們用負面標籤的時候,我們往往躲避了自己在教育上的缺陷。我們斥責孩子性格上的各種缺點,而卻不願意去深入思考是不是自己的教育過程本身有偏差。我們往往對這種斥責事後後悔,甚至不願承認曾經說過那些傷人的話。

但當我們使用正面標籤的時候,仍需反思,那些過高的讚譽是不是對孩子的一種溺愛?一個被寵溺包圍長大的父母,更容易對孩子做出過高的讚譽,繼續溺愛自己的孩子。

“你是世界上最優秀的孩子”這句話可能是種傷害,你還在給孩子貼標籤嗎? 第2張

2、正負面標籤同樣危險

負面標籤讓孩子產生羞愧感,摧毀了孩子的自我價值,而正面標籤讓孩子過度膨脹,同樣摧毀了孩子的自我價值。

標籤理論指出,每個人多多少少會做出與他人不同的行爲,若大衆把做出這個行爲的人貼上某一個“標籤”,這個標籤所形成的社會及心理壓力,最後會反過頭來影響這個人的自我認同,趨策這個人做出符合標籤的行爲,而使這樣的行爲愈演愈烈。

對於負面標籤而言,就如同本文開頭的場景,原本只是一時好玩的大寶被媽媽貼上了“調皮”、“欺負妹妹”的負面標籤。發生很多次後,被媽媽貼上的標籤,逐漸地影響了大寶,讓大寶從“我好像有點調皮”、“我似乎很愛欺負妹妹的”,再轉成自我的認同“我就是調皮”、“我就是愛欺負妹妹”,結果真的變成了這樣。

而對於正面標籤來說,一味地讚美孩子聰明、優越、不會犯錯和優秀只能讓孩子滿足於讚美,以爲自己是高高在上的明星,萬衆矚目,不會有一點瑕疵。

3破解貼標籤行爲

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我們的敵人,其實是自己。

對於孩子來說,不管是嬰幼兒還是少年兒童,我們都需要花一整個童年時期來塑造孩子堅韌、健康的自我價值。

所以我們打孩子一出生就應該牢記這些標籤所帶來的隱患,並作好準備,時刻反省自己的行爲。

反思童年,以及影響過你的標籤

* 你的父母,親戚,或者身邊的成年人給你貼過標籤嗎?

* 他們是怎麼稱呼你?想想有哪些正面和負面的標籤。

* 你是如何看待那些標籤?

* 標籤是如何影響你對那些給你貼標籤的人的看法?

* 標籤是如何影響你的童年的關係?

* 它們是如何影響你今天的人際關係?

增加標籤對自己成長環境的影響意識可以幫助你分析自己的教養模式的優缺點,並在一定程度上給予你一定的動力去避免重蹈覆轍。

多問孩子爲什麼,瞭解行爲背後的原因

這個技巧對於已經有能力描述自己行爲的孩子(三歲或以上)來說效果會更加顯著。

(對於三歲以下的嬰幼兒來說,接納情緒是首要的一步,點擊查看實用指南:破解寶寶“壞脾氣”之謎(內含實用指南,父母不可不備)| 聚焦)

任何孩子都期望自己能被接納和理解。用溫柔的語氣,嘗試去問問孩子爲什麼,這樣才能打開心靈的大門,開展親子之間建設性的對話。

你可能會發現孩子的行爲起因是父母本身——這些往往都是你忽略的。當孩子分享他或她行爲的原因的時候,那便是一種指導,爲家庭教育“如何避免消極行爲”和“如何重複積極行爲”提供了機會。

專注於事件、行動本身,避免定義性格

當你的孩子做一些積極的或消極的事情,注重事件本身,而不要對孩子的個性、性格下定義。

告訴孩子,把玩具隨手一丟是“不負責任的”,而不是告訴你的孩子,他或她就是“懶”。

如果孩子在考試中獲得優秀,恭喜他或她的成績,如“我爲你驕傲,你在學習上付出了努力,花了時間去專研”,而不是用空洞的鼓勵,如“我知道你肯定會得高分,因爲你是我見過最聰明的孩子”。

對你的評論作出解釋

孩子需要被傾聽,同時,孩子也需要父母對其意見作出合理的解釋。當孩子的行爲產生負面的效果,父母更需要客觀、中立、實事求是地告訴孩子“爲什麼我作出如此的評論”。

比如當孩子把玩具隨手一丟不收拾,父母除了告訴孩子這是不負責任外,還要告訴他爲什麼這個行爲是不負責任的,如“亂丟玩具對家庭的整潔具有負面影響等”。

“你是世界上最優秀的孩子”這句話可能是種傷害,你還在給孩子貼標籤嗎? 第3張

有時候,即使我們運用了以上這些技巧,我們仍時不時跌跌撞撞,不自覺就標籤了孩子。以下兩個提示可以作爲“監控”,幫助你自我反省:

把標籤記錄下來可以通過日記、電話、博客,和朋友、父母、配偶交流等方式,將自己的錯誤標籤記錄下來。這是非常有效的技巧,同時也是非常困難的。因爲我們需要暴露對自己的批評。

和有經驗的媽媽或家庭交流,也是一種自我反省的有效方式。

承認自己的錯誤,向孩子道歉當你對孩子貼上了標籤,你需要對孩子作出道歉。承認自己的錯誤,只有面對了才能進一步作出改變。

萌芽需要提醒的是:道歉是一個很慎重的行爲,如果被濫用或無誠意地使用,那麼最後孩子們就再也不信了。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