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健康 > 孩子老纏着媽媽怎麼辦

孩子老纏着媽媽怎麼辦

來源:寶貝周    閱讀: 4.6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有的孩子在一段時期會特別愛黏媽媽,整天纏着媽媽不撒手,在媽媽有事要離開時哭天喊地,非常傷心。孩子老師纏着媽媽正常嗎?家長該如何緩解這種情況

孩子老纏着媽媽怎麼辦

Purene一位活潑可愛的小男孩,剛剛滿1歲半,最近,Purene開始特別黏媽媽,下班回家就找媽媽,看不見媽媽就哭,怎麼哄也不行。前段時間放國慶長假,媽媽在家休假,Purene更是一刻也不能離開媽媽,都不讓其他人帶。有時候半夜突然驚醒,也會閉着眼睛,哭喊媽媽。長假後第一天媽媽上班,Purene哭得非常傷心,抱着媽媽不讓走。媽媽有點擔心Purene的狀態,他以前都不會這樣黏人的,Purene這樣老是纏着媽媽該怎麼辦呢?

孩子黏媽媽是正常現象

很多孩子都會在一個時期特別黏媽媽,有的媽媽會擔心這樣是不是有什麼問題,會不會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小兒內科主任醫師王玉瑋教授在其博客中講到,一歲多的孩子特別愛黏着媽媽是正常的現象,這是一種依戀的表現,也是這個階段的孩子必然的心理現象。

王教授解釋說,人是一種社會化的動物,出生後由於養育者對他的精心照顧以及與他感情上的交流,使得嬰兒和養育者之間產生了感情的聯結,形成了依戀關係,而母嬰之間的感情聯繫具有先天基礎。一般孩子在6個月至2歲之間對養育者產生明顯的依戀行爲,這個階段如果孩子離開了依戀對象就會產生心理焦慮和反抗。依戀情感對孩子心理的發展是很重要的,對於孩子將來的社會適應性、交往技能有着重要的影響。建立牢固的、積極的親子依戀關係,是培養孩子許多現代素質的基礎。

寶寶早期與自己親人分離時的啼哭也是正常的,這在寶寶心理學上稱爲“分離性焦慮”。在寶寶早期生活中,他在與母親接觸中獲得安全感,如果與母親分離他就會感到孤單,甚至產生恐懼,這是他對安全的渴望和愛的呼喚,是寶寶心理健康的另一種表現。

如何緩解寶寶分離焦慮

王教授說,寶寶的這種焦慮不能長期持續下去,既不能超過一定的強度,又不能持續時間過長,一旦寶寶由輕度焦慮轉向高度焦慮,由短期焦慮轉向持續的長期焦慮,就可能危及到嬰幼兒的心理健康。那麼,我們該如何緩解孩子的分離焦慮?

1.引進“其他人”

按照心理學家的移情理論的分析:“孩子一旦失去所愛的對象,便利用其他外在對象或情境作爲“代替”。這裏所講的“其他人”是指寶寶的爸爸、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以及阿姨或保姆等。這樣做,客觀上就可以分散對母親過於依戀而帶來的負荷,與此同時,這種分享性依戀也可以增強嬰兒依戀的廣度和豐富度,爲他的社會性情感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基礎。有研究證明:核心家庭中成長的寶寶和三代同堂、四代同堂成長的寶寶對母親的依戀的靈活性有明顯的不同,前者單一,後者豐富和靈活,其交往的適應能力也更強些。

2.拓展孩子的生活空間

要儘量拓寬寶寶的接觸面,讓他在陌生環境中經受“鍛鍊”和“考驗”。要讓孩子及早步入“同齡小社會”,鼓勵他與年齡相仿或稍大的孩子接觸、玩耍,特別是一歲半以後,要有意識地讓孩子進入一個從家裏走向外界的過渡時期。

3.經常帶孩子外出,感受大自然

孩子對周圍環境的一切都感興趣,因此,父母要帶他到他所喜歡的地方去走走、看看、玩玩,儘可能讓孩子走出家庭小天地,到大自然、大社會中去感受自然、感受社會。經常到外面活動的寶寶不太認生,通常情緒愉悅,依戀情緒也比較容易轉移。

4.提供豐富的環境和獨立的空間

父母也要注意家庭環境的佈置和各種玩具的提供,家長應該儘量爲孩子提供一些玩具、圖書或畫筆,並提供機會,有意識地讓孩子自己一個人玩。當孩子獨自遊戲時,父母可逐步地拉大與孩子之間的空間距離和時間間隔,使孩子逐步適應與父母的短暫分離。如果平時父母對孩子過度關心,不提供讓孩子獨立活動的空間和時間,不相信孩子的能力,其結果必然會形成孩子的“依戀過度”。

5.別讓孩子形成痛苦的分離經驗

因爲孩子一旦經歷過痛苦的分離,便會增強分離時的焦慮。有的家長對孩子的態度反覆無常,突然“不告而別”或欺騙孩子,不履行諾言,或離開孩子時間過長,造成孩子的恐懼,不安全感;有的家長過分地呵護孩子,不敢放手,使得孩子膽小,不敢離開母親,安全依戀就無法建立,孩子就特別地黏人,這樣對於孩子來說,就失去了在一定程度上與人交往和認識事物的學習機會。

王教授最後特別提醒家長,在緩解嬰幼兒分離焦慮的過程中,千萬不要有急躁情緒和採取生硬的辦法,一定要耐心地給寶寶提供一個自然合適、自然拓展的過程,要提供逐步鍛鍊的機會,不要強行甩開或採取恐嚇的態度對待年幼的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