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營養食譜 > 四季養生 > 預防寶寶秋季腹瀉的三大措施

預防寶寶秋季腹瀉的三大措施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7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立秋過後,天氣變得更涼爽了。秋季小兒腹瀉的患病者會增多,而且具有季節性的特徵。因此,父母要注意做好小兒患秋季腹瀉的措施喔。

預防寶寶秋季腹瀉的三大措施

  夏秋交替氣候變 9,10月爲小兒秋瀉高峯期

秋季腹瀉入秋就有發生,病例的高峯一般在每年夏秋交接的9、10月,氣候轉涼,節令的變化使人的抵抗力相對下降。而之前引發夏季腹瀉的病原往往以細菌爲主,滋生秋季腹瀉的病原則是病毒,最常見的是輪狀病毒。

小兒秋季腹瀉的症狀,相比夏季腹瀉,大便的次數更多,也更稀一些,一般色淡而且沒有特別大的腥臭味。需要注意的是,秋瀉會使失水特別嚴重,所以注意補充水分,防止脫水。是否脫水可以通過觀察患兒眼眶下陷程度,指腹皺紋情況,以及精神、食慾等來綜合判斷。秋季腹的治療也不像夏季腹瀉,秋季腹瀉一般是自限性疾病,沒有特別有效的藥物,所以吊瓶和抗生素也不會有太大的效果。

 預防小兒秋季腹瀉 三大方面不得有誤

陳祖輝博士介紹,對於小兒秋季腹瀉的預防,需要從傳染疾病中的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羣保護三個方面一一應對。

傳染源:管好幼兒的食物,防止幼兒的奶源變質,一次沒喝完的奶水也不要再放到冰箱留用下次喝。對於添加的輔食要注意衛生,保持新鮮即時食用,水果也最好吃些新鮮的水果,長時間放置的水果最好少吃。

幼兒使用的器具要注意消毒。不過對於奶瓶的清洗問題,很多家長喜歡用熱水煮很長時間,陳博士表示沒有必要。奶瓶多爲塑料製品,長時間用熱水煮,很可能會產生不良物質,反倒對幼兒健康帶來危害。所以一般情況下,在服用後直接用燒開的熱水燙2-3分鐘就可以了。

傳播途徑:幼兒腹瀉基本上都是糞口途徑傳播,這就需要搞好幼兒的個人衛生,糾正幼兒吃手的習慣,同時要勤洗手,大便後要用溫水清洗“屁屁”。成人母乳時也要做好個人衛生。

對於很多家長在幼兒未長牙時自己咀嚼食物喂小孩,陳博士表示這是十分錯誤的方法,很可能因此將成人攜帶的病菌傳播給幼兒,特別是有些病菌成人體質可以承受,對於發育不完整的幼兒就會引起疾病。對於家長用嘴試溫度的方式,也同樣要避免,正確的方法是,家長將需要試溫的食物點出少量放至手腕內側來感覺溫度。

易感人羣:根據幼兒的成長情況,做到少量多食。添加輔食的時候,根據幼兒的生理構造情況,同樣也是要少量多食。同時,需要給幼兒多喝些水來補充水分。

  幼兒秋季腹瀉時如何護理

在幼兒已經發生秋季腹瀉,家長又該如何應?

陳祖輝博士介紹,首先要減少幼兒的輔食,遵守少量多次飲食原則,之前如果是固體飲食可以調整至半流體,如果是半流體飲食可以調整到全液體。如果家中有平衡鹽,可以給幼兒補一些平衡鹽,並且要多喝水,補充水分。

餵食小兒奶粉時,需要保持連續兩天用開水衝奶粉,以保障小兒腸胃的安全過度。兩天後再依照常態的用常溫水沖服奶粉即可。

小兒秋季腹瀉 不建議家長自主需求藥物幫助

對於小兒秋季腹瀉,在發燒不嚴重,或者說體溫低於38.5°的情況下,家長是可以自己在家進行護理的。如果嚴重的話,建議第一時間去醫院診療。

對於腹瀉應該如何選擇藥物,陳博士對常見的三種不同類藥品作出的點評。

丁桂兒臍貼屬於中醫方面的外用治療,通過對經絡按摩和保暖的作用,對小兒腹瀉產生效果。思密達主要是收斂胃腸粘膜,吸附胃腸上的毒素,可以有效止痛。媽咪愛的作用是對胃腸菌羣的糾正。三種藥都有自己特點,丁桂兒臍貼作爲外用中成藥物是可以配合其他藥品使用的。

陳博士同時指出,不管小兒腹瀉是否需要進醫院治療,家長都不要輕易地自主去藥店給幼兒使用止瀉藥。秋季腹瀉更多還是非藥物治療,飲食的均衡調整以及糾正水電解質紊亂纔是最有效的方式。

最後,陳博士向我們分享了自己收集的兩個治療幼兒秋瀉效果非常好的小偏方,以供大家參考。

1、中藥材雞內金,用文火焙乾。然後磨成細粉,加一點點的溫水給幼兒順服。此方對於各種腹瀉效果都相當好,對於成人腹瀉也很有效。

*雞內金,也就是雞的砂囊內壁,是傳統的中藥材之一,可以去藥店購買,也可以在自家殺雞後,從雞肫(雞的胃)中取下內壁,洗淨後自然曬乾。

2.、老茶葉,就是茶葉店的那種最便宜的陳茶,稍微加些鹽沏茶,每次2~3匙,對腹瀉也是有很好的效果。

  溫馨提示:小兒腹瀉要停止接種計劃疫苗

對於很多家長諮詢的小兒腹瀉還能不能接種臨近日期的計劃疫苗。陳博士建議最好先停止,延後接種。疫苗的接種勢必會在體內產生反應,而幼兒腹瀉時體質是比較差的,繼續接種很可能會影響到健康和疫苗的效果。而且一般情況下,計劃疫苗的接種適當延後對幼兒的發育和增強免疫也不會有影響的。所以,在計劃疫苗方面,最好是在幼兒腹瀉治癒的前提下接種。

孕前飲食禁忌
飲食常識
美食文化
飲食調理
中醫養生
美食資訊
奶粉知識
四季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