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寶寶呵護 > 夏季怎樣預防寶寶腹瀉?寶寶腹瀉的正確防治措施

夏季怎樣預防寶寶腹瀉?寶寶腹瀉的正確防治措施

來源:寶貝周    閱讀: 3.0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夏天,腹瀉的寶寶多起來,面對寶寶的腹瀉有的媽媽過份緊張,有的亂用藥亂餵食導致寶寶腹瀉更嚴重。所以今天,帶給媽媽的是認識寶寶的腹瀉。什麼情況下判斷寶寶是腹瀉了?腹瀉又分什麼類型?腹瀉了就不能吃奶粉了嗎?怎麼做好家庭護理?

夏天,腹瀉的寶寶多起來,面對寶寶的腹瀉有的媽媽過份緊張,有的亂用藥亂餵食導致寶寶腹瀉更嚴重。所以今天,帶給媽媽的是認識寶寶的腹瀉。什麼情況下判斷寶寶是腹瀉了?腹瀉又分什麼類型?腹瀉了就不能吃奶粉了嗎?怎麼做好家庭護理?

一、正確判斷寶寶腹瀉

寶寶偶爾出現大便稀軟,便便或是增加了一到兩次這並不能斷定寶寶就是腹瀉了。如果大便次數明顯增多,便便稀,糊狀或者水樣狀又或者蛋花狀,顏色、氣味都改變那麼判斷寶寶是腹瀉了。

二、寶寶腹瀉類型與特徵與應對建議

常見的腹瀉一般分爲兩類。一類是感染性腹瀉,另一類爲非感染性腹瀉。

感染性腹瀉通常是由細菌和病毒引起的。比如通過呼吸道傳染的輪狀病毒,奶瓶、餐具等消毒不到位,又或者夏季天氣炎熱而潮溼食物容易變質,滋生大量細菌,這都是引起腹瀉的原因之一。

感染性腹瀉的特徵是:便便次數多,少則1天4-6次,多則10次以上,便便多是水樣,蛋花樣,精神差,愛哭鬧,還可能會有嘔吐、腹痛、發熱、食慾減退等症狀。如果大便裏帶有黏液和血,很可能是細菌感染引起;大便呈水一樣的稀糊狀,沒有黏液,則可能是由病毒引起的。

——提醒各位媽媽,感染性腹瀉總是來勢兇猛此類情況建議及時就醫。

非感染性腹瀉通常是餵養或是護理不當引起的,如轉奶沒轉好、食物不耐受、食物過冷、食物種類太多,或者餵食量太大、着涼等。

非感染性腹瀉,一般腹瀉次數2到3次,個別次數也會10次以上一般是發生在寶寶對某類營養素,如乳糖不耐受,蛋白質過敏等,如果寶寶拉的大便很臭,而且夾有未消化的食物殘渣,多半屬於消化不良引起的腹瀉。如果是綠便,糊狀,可能是肚子着涼或是添加新食物未適應引起的。

——對非感染性腹瀉來說調整食物結構、做好護理是關鍵,精神好沒有其他不適不必急於去醫院,如果腹瀉次數多懷疑是乳糖不耐受試試無乳糖奶粉,如果腹瀉的同時有皮膚紅點懷疑是蛋白過敏最好到醫院做過敏測試再確實是否選擇過敏類奶粉。

夏季怎樣預防寶寶腹瀉?寶寶腹瀉的正確防治措施

三、寶寶腹瀉的家庭護理

1、及時補充水份防脫水

寶寶腹瀉補水是關鍵,建議最好是用醫院買的“口服補液鹽”補充。(輕微腹瀉的多喂些平時的飲用水一般身體不受影響)

目前臨牀上推薦使用的口服補液鹽也叫0RS液,是世界衛生組織(WHO)推薦的配方,其成分爲:氯化鈉3.5克、氯化鉀1.5克、碳酸氫鈉2.5克、元水葡萄糖20克,用飲用水稀釋至1升供口服。尚未發生脫水時,應在每次排大量稀水便後,給小兒喂服,小於兩歲的寶寶每次給50~100毫升(每日量約500毫升),大於兩歲者每次給100~200毫升(每日量約1000毫升)。若已發生脫水,開始4小時的ORS液用量應爲:輕度脫水者,50~60毫升/千克體重,中度脫水者70~100毫於/千克體重。若患兒脫水已經糾正但還有輕度的腹瀉,那麼上述0RS液配方應配成1.5升的液體口服。當患兒脫水症狀已經得到糾正且腹瀉停止後,應立即停服,否則會發生高鈉血癥。建議腹瀉嚴重的補液的同時儘快上醫院聽從醫護人員的建議補液。

2、腹瀉的用藥

寶寶用藥和打點滴都要慎重。

止瀉藥只用於腹瀉劇烈和長期慢性腹瀉的情況,消炎藥多含抗生素 如 頭孢,阿莫西林。

經常使用抗生素,有害細菌是被殺死了,可對寶寶腸道有益的菌羣也被殺死了。

而益生菌對腹瀉期間的寶寶腸道尤其重要,益生菌能提高寶寶免疫力、改善腸道消化吸收情況。另外腹瀉的寶寶一天丟失的鋅大約爲6mg,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向全球推薦5歲以下急性或慢性腹瀉患兒每天口服10~20毫克鋅,持續10~14天。

3、腹瀉寶寶的飲食

餵養方面建議食物清淡營養易消化,不喂寒涼食物禁止吃甜食,腹瀉期間和恢復期內都不要添加新食物。

腹瀉期間停用奶粉合適嗎?建議如下:輕微腹瀉時奶粉衝稀些,少量多餐就行,嚴重腹瀉時,建議暫時用無乳糖的腹瀉奶粉代替,如果寶寶在腹瀉期間出現精神差,嘔吐等症狀應及時就醫。

4、腹瀉寶寶的衣着與衛生方面

腹瀉的寶寶需要注意腹部保暖,注意衣物與大人分開清洗,還有每次腹瀉後寶寶的小屁屁了要用溫水清洗乾淨。

最後提醒媽媽們預防寶寶腹瀉同樣重要,俗話說病從口入媽媽要給寶寶提供新鮮乾淨的食物,衝好的奶粉儘量一次喝完,不喂完還是建議不要了,認真做好餐具,玩具的衛生和消毒、環境也注意衛生及舒適,如開空調要經常開窗通風換氣,溫度推薦26度,風扇不對着寶寶吹以免寶寶着涼。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