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孩子發脾氣沒問題!認爲它是問題的父母纔有問題

孩子發脾氣沒問題!認爲它是問題的父母纔有問題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5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這個問題很有代表性。
很多父母將孩子鬧情緒視爲“洪水猛獸”。而且,他們會有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一定會有一招制勝的必殺技。上面案例中的媽媽就如此。這種高期待隨之換來的就是高度失望:那個育兒方法好像不行呀,我的孩子就是脾氣壞、不好管啊!
正是出於這種誤解,在這位媽媽道完歉後,就期待着能夠“見效”。孩子並未接受媽媽的道歉後,媽媽心想:我都道過謙了,你怎麼還亂髮脾氣呢?於是更加生氣。這樣一來,不道歉還好,道了歉,媽媽的怒火反倒“升級”了。
現在,我們作爲一個旁觀者,看到整個過程的邏輯就是:我們讓步(不得已忍讓),彷彿就是爲下一次的爆發做準備。這就進入了一個怪圈。根本原因在於,父母有些“物化”孩子了。我們以爲,孩子就是一道方程式,只要掌握瞭解題方法就可以得到想要的答案了。
當然不是。孩子是情感動物。每一個他們都不同。並且,孩子們還在成長中,他們沒有那麼大的本事:一個事情我們說一遍,他們就能記得那麼清楚;或者我們一說,他們就能立即理解並接受。所以,很多話,需要我們再三地通過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場合下去跟孩子說。

如果說,面對孩子的壞脾氣,真有一招制勝的方法,那就是耐心,耐心,再耐心。具體的育兒技巧都在其次。你甚至可以一種方法都不懂。你還會說,孩子一發脾氣我就沒辦法了,簡直手足無措。——有心理學家說過,“手足無措”其實也是一種很好的應對棘手問題的辦法。是生物進化選擇的結果。很多事,不做干預,反倒比錯誤干預效果更好。

孩子發脾氣沒問題!認爲它是問題的父母纔有問題

現在,我們再從常理的角度,去理解一個普通人、一個成年人,發脾氣的過程都是怎樣的:
❶ 我發火了,因爲你根本沒明白我想要表達的是什麼,你甚至根本就沒在聽。
——孩子也是的。父母沒有看到、聽到孩子的需要,高質量陪伴過少,孩子會更容易發脾氣。
❷ 我覺得自己的要求是合理的啊,你爲什麼不能滿足我一下?非要等到我發脾氣了你才肯讓步?
——孩子的很多需求是可以滿足的。不滿足能不發脾氣嗎?
❸ 別跟我講道理。千萬別。我發脾氣的時候其實是我很脆弱的時候。我需要的是,你站在我這邊,理解我的情緒。那些大道理,稍後我自己就能梳理清楚。
——真遇上原則性問題,也不要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予以指責。他們還是孩子,需要一個過程去適應成人的那些規矩。所以,父母最好的做法,就是共情孩子。
❹ 別那麼急着把我哄好。別說“不哭了”。那類似於廢話,只會讓我更想哭。須知,發脾氣是我的需要。而且,有時候,我發了脾氣不那麼容易收的住。我需要給自己多一點時間釋放,我還需要給自己找一個臺階,慢慢地從壞脾氣的高臺上走下來。如果你一鬨我,我立刻就好了,是不是也顯得太沒有面子了?
——父母需要學着接納孩子的壞脾氣,允許孩子鬧騰一會兒。
❺ 我脾氣發完了,其實也就好多了。我希望你們不要再來評價我,或者暗示我脾氣壞。哪個人沒點脾氣呢?可是別給我貼上“愛發脾氣”的標籤好不好?
——發脾氣不是個問題,不過是在傷心的時候,誰都會做的事而已。而非要認定“發脾氣”是個問題的父母,纔可能真的有問題。
總之,孩子發脾氣,絕不是一個真正的問題。爲孩子發脾氣的事太過糾結,反倒會給孩子過多暗示,讓親子交流充斥焦慮,最終給孩子的成長造成問題。
比如那些害怕孩子發脾氣、着急哄好孩子的父母,他們的孩子很快就能學會用脾氣控制大人,一得不到滿足,就會鬧脾氣。
而那些通過不耐煩、打壓的方式“鎮壓”孩子脾氣的父母,往往會養出一個爆脾氣的、自控力低的孩子,或者一個非常膽小的、連自己的正當權益都不敢爭取的孩子。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