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成績不好僅僅是因爲粗心嗎?別讓

成績不好僅僅是因爲粗心嗎?別讓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4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成績不好僅僅是因爲粗心嗎?別讓"粗心"掩蓋了真正的問題

不少家長在看到孩子成績不理想的考卷之後,看看那些令人哭笑不得的錯誤,都會得出一個結論:粗心。家長矇蔽自己,孩子也矇蔽家長,問到爲什麼錯了,簡單的"粗心"二字就搪塞過去了。

但是,成績好的孩子怎麼就不粗心呢?此次考滿分的孩子怎麼就沒這麼粗心呢?追根究底,粗心不是孩子"犯了無心的錯誤",而是孩子"犯了沒意識到的錯誤"。

粗心絕不是孩子簡單的"會做而沒做對",粗心背後,其實反映了孩子在學習上的很多問題,家長要是不幫助孩子找出"粗心"背後真正的問題,孩子就無法真正學會解決問題,從而有效提高學習成績。

成績不好僅僅是因爲粗心嗎?別讓

筆者自己曾經也站過幾年講臺,在帶學生的過程中,無數次經歷以下的三個場景:

場景一:

李老師,我們家小鬼,明明好多題都會,有幾道題平常都給他練過類型題,但是考試的時候就粗心做錯了,下了考場他又知道自己錯在哪裏了,考試又都是填空題和選擇題,沒有過程分,結果錯題一分都沒有,真是傷腦筋!

場景二:

李老師,小鬼答案都算對了,抄答案都能抄錯,我是對他無語了,哪能這麼粗心的呀!

成績不好僅僅是因爲粗心嗎?別讓 第2張

場景三:

李老師,小鬼預估的分數怎麼跟實際的分數相差這麼多,是不是卷子判錯了,能不能幫忙查卷?

三種場景我估計很多家長多多少少都遇到過,這只是孩子學習路上的最大天敵"粗心"的一個簡單縮影,但是,這三種問題背後,又豈止是"粗心"這麼簡單,下面我來一一分析一下這三種情況反映的問題:

場景一

不排除是真"粗心",但是如果一定要讓老師給分析一下做個結論判斷,我更傾向於屬於"不會"或者"不熟練,沒有融會貫通",有的學生你就是拿原題給換一下說法,或者換一下數字,都很有可能再次被考倒,尤其是計算題、幾何問題以及應用題(最常見的是行程問題)。我舉個栗子,行程問題中2次相遇有個經典的題目是這麼說的,甲乙兩人同時從A、B兩地相向而行,第一次在距離A地100米處相遇,之後保持各自速度往前走,各自分別達到對方目的地後立即返回,在距離B地80米再次相遇,問A、B兩地相距多少?答案是:3*100-80=220(怎麼做不細說,不懂可以問老師)

這種題目我相信在課堂上不知道做過多少次,老師也講過很多次,你問學生會了嗎?學生都說會了,考場上遇到類似問題很多學生手到擒來,兩人合走三個全程,所以甲應該走3個100,相對於AB兩地甲多了80,減掉80就是一個AB全程,但是考試的時候題目可能發生變化了,第二次相遇在距離A地(而非B地了)140米,這下很多同學要麼不會了,要麼就做錯了,究其原因就是沒有真正領會多次相遇其中的奧祕,保持了原有的"慣性",然而我們的家長和學生都會把這種問題歸結於"粗心",家長和孩子落個心安理得,這是非常可怕的,因爲你沒有真正地意識到,孩子是真的沒徹底搞懂這個類型!

課堂上講的題目他聽懂了,但他只是機械地記住了這個題要怎麼做,但並不懂這樣做的方法和背後的思考過程是如何的,而且對於同類型題也沒有一個整體的理解,正因爲這樣的問題,之後只要遇到換了數字或者換了地名的題目,他依然沒有辦法把上一次的題目的思路很好的運用到考試題目中。

這樣的情況對於孩子是非常可怕的。我們常說,孩子學習是學方法,尤其是數學;我們也知道,考試有可能碰到同類型題,但碰到原題的概率幾乎爲零。如果孩子沒有辦法掌握一類型題的思考思路和分析方法,孩子就永遠沒有辦法在成績上有所突破。

成績不好僅僅是因爲粗心嗎?別讓 第3張

場景二

答案做對了,抄答案抄錯了,這種事兒發生的概率和頻次還真是不少見,仔細回憶一下,你是否也向老師抱怨過,有沒有仔細分析下這當中幾個值得你注意的細節,比如檢查下孩子是什麼樣的情況下抄答案的,是最後要交卷了急急忙忙抄的答案,還是做完了立刻抄上去的?另外從考場帶下來的草稿紙上面是不是髒、亂、差?這些都是有可能導致"粗心"發生的根源。

這個根源其實是孩子習慣的問題,怎麼產生的呢?其實就是對生活中的細節不注意,於是經常忽略一些東西,漫不經心,對一些小事抱着無所謂的態度,比如回到家東西亂放也不加以整理,做事情三心二意沒有規劃,先做什麼後做什麼等等。

場景三

這個場景是最無奈的場景,也是最不甘心的情況,因爲絕大部分考試都不可能讓你查卷這麼一說,有的家長提倡讓孩子考完試把答案抄下來回家對對答案,但是你有沒有考慮過,你們家那個馬大哈,甚至都有可能抄答案都抄錯呢?還有的是回家憑回憶對答案,更是有可能離真正自己做的偏差的離譜。

我能夠理解這類家長是希望通過對答案,知道自己孩子錯在哪裏了,以後好改正,但是實際情況是很多家長真的這麼做了嗎?絕大部分家長還是過過對答案的癮,然後急於知道別人做對了沒,大概考多少分,自己孩子排名情況怎麼樣,獲獎的可能性有多大……

還有甚者,越對答案越來氣,上去劈頭蓋臉就是理論教育一番孩子,"這個題目不是做過嗎?怎麼做錯了呢""怎麼考的這麼差,平常上課都幹嘛去了?",後續說好的對錯題進行仔細研究,練習呢?了無蹤影,也有家長對這種情況很不贊成,覺得考完了就結束了,不給孩子壓力,孩子學習已經很大壓力了,考個試不用搞得那麼緊張,又不是中考、高考,這種事情本身就無關乎對與錯,大家也不用去評判,因爲每個孩子內心的承受壓力都是不一樣的。

成績不好僅僅是因爲粗心嗎?別讓 第4張

這三種情況我也簡單分享了,在對待三種不同的粗心現象上家長所採取的不同態度,也會導致孩子對"粗心"的態度不同,甚至還有家長把孩子的"粗心"當做對孩子教育的慣用口頭語,從而也讓孩子放送了對"粗心"的警惕,忽略了對"粗心"的分析,削弱了對"粗心"的危害認識。

金無赤足,人無完人,誰都有壞毛病,但是我們應該儘可能的避免事情的持續發生,至少家長不"作惡",盧梭有句話很受用:"人之所以會犯錯誤,不是因爲他不懂,而是他們自以爲什麼都懂",仔細品味這句話相當精闢。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