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教育]中國的課堂最缺的是什麼?最該“教”什麼?

[教育]中國的課堂最缺的是什麼?最該“教”什麼?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5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無論是幼兒園的孩子,還是上小學的孩子,都不能不去上課外班,藝術類、外語類、數學類、語文類等等,形形色色的班到處都是。

[教育]中國的課堂最缺的是什麼?最該“教”什麼?

與幼兒園或學校授課稍有差異,課外班的老師會更活潑,與孩子的互動會更多,但這並未改變這類課程的本質。

即以教學爲目的,卻非以教育爲目的;但教學形式的變化,並不會帶來教育本質上的改變。

2005年,錢老感慨說:“這麼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夠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錢老又發問:“爲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

“錢學森之問”既是疑惑,更是對當今中國教育現狀的描述。

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社會教育,無論是傳統教育模式,還是新的教育模式,目的都有一個,即提高以考試成績爲目的的教學,而非教育。

[教育]中國的課堂最缺的是什麼?最該“教”什麼? 第2張

哈佛幸福課導師TAL在其授課中提到,西方的認知心理學們逐漸發現,柏拉圖時期開始的將精神和肉體分離開的“二元論”無法使人變得更加積極和快樂。

比如,西方醫療的發達卻無法治癒許多精神上的疾病,相反,通過身體鍛鍊卻可以達到這樣的目的。

西方的思維模式雖然促進了西方科技的發展,卻並不最終解決教育乃至人類問題的良藥。

因爲西方思維模式更多地是解決人與自然或人與物的關係;而東方思維模式則是指向人與人的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處於次要位置,由於“人定勝天”。

[教育]中國的課堂最缺的是什麼?最該“教”什麼? 第3張

大家所熟知的《論語》中,“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等等,都是在講人與人的關係。

延伸到教育,正如“錢學森之問”那樣,民國時期國不富民不強,卻產生了很多大師;而今天國富民強,卻不再有大師,根本在於教育捨棄了它的本質。

那就是不再關心人與人的關係,而只關心人與物的關係。

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形式不同,但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以孩子是否掌握實體的或抽象的物,比如單詞、概念、解題方法等,爲根本目的。

[教育]中國的課堂最缺的是什麼?最該“教”什麼? 第4張

而不再關心孩子是否學習瞭如何處理與親人、與老師、與夥伴的關係,父母聊到孩子時會以成績高爲榮,而不是以受人歡迎爲傲。

雖然學習成績能夠成爲孩子走向新的社會階層的敲門磚,卻不是孩子走向社會、適應社會的決定性因素。

這或許也是爲什麼僅僅成績好的孩子,無法幹出更具開創性事業的原因吧!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