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中國的教育缺乏非常重要的兩個因素,你知道是什麼嗎?

中國的教育缺乏非常重要的兩個因素,你知道是什麼嗎?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7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2010年,耶魯大學校長理查德·萊文(Richard Levin)在“中外大學校長論壇”上一針見血地指出:“目前中國大學的本科教育缺乏兩個非常重要的因素,第一個是缺乏跨學科的廣度,第二個是缺少對於批判性思維的培養。絕大多數亞洲國家的學校,本科教育是一個專識教育,一般來說,學生在18歲時就選擇了自己終身的職業方向,之後就不再學別的東西了。學生是被動的傾聽者、接受者,他們一般不會挑戰教授和彼此的觀點,把注意力放在對於知識要點的掌握上,而不是去開發獨立和批判性思維的能力。”

當然,各國教育都有各自不同的問題,但這個針對性的批評還是很中肯的,就發生在每個人身邊。

批判性思維當然不是批判那麼簡單

一位很喜歡我組織的藝術活動的媽媽,在聽到“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這個詞的時候有點糾結,殊不知,這個critical thinking的確被“批判”一詞的部分中文含義給歪曲了。批判性思維的意思其實並不是“批判”,而是指一種客觀評估與思考,前提當然是個人獨立的判斷。用不同角度客觀辯證地去看待同一事物,並且提出質疑和獨立的觀點,同時找出足夠的證據作爲支撐。類似於“獨立尋找真理的過程”,重要的不是“找到”真理,而在於尋找的過程和態度。

而我們的教育和不小心當了幫兇的家長,有時受限於當下的處境和揹負的慣性,難免在日積月累的標準答案的教育中,導致批判性思維這個能力的缺失。

批判性思維缺失的另一個後果,就是打開手機看到的鋪天蓋地的網絡謠言和樂於傳播各種聳人聽聞的標題黨文章。

舉一個例子,關於食品污染的狀況我們都非常擔憂,於是今天一篇這不能吃,明天一篇那不能吃的文章在朋友圈每每以十萬多的轉發量瘋轉。

我有一個研究營養的博士朋友,她說,她特別不明白,如果我們每天根據這些恐嚇信息來決定飲食的話,早就什麼都不能吃了。她不懂爲什麼一邊不敢給孩子吃“被農藥污染”的蔬菜,另一邊卻給孩子不限量地買很多糖果。根據專業媽媽的建議,多樣化攝取是當下唯一最保險的做法,因爲每種毒素的量都不足以帶來傷害。

當然這也是一道批判性思維的習題,我們可以有自己的論據(argument)。我們學到的argument一直是有更多爭執的意思,其實不是爭執,是根據自己獨立的思辨獨立得出觀點的能力,孩子做多了卷子,需要我們幫他補一補。

被削掉的批判性思維不會因爲申請到了美國名校就天然地長回來。

每年有二十七萬赴美留學的學生,2015年5月在全球最大的年度教育盛會NAFSA大會上,美國厚仁教育發佈了一份《2015版留美中國學生現狀白皮書》,白皮書稱,約八千名本科學生或碩士學生被開除,而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學術表現差。

學術表現差表現在哪裏呢?基本表現就是沒有自己的想法,不會寫論文,“不當使用素材”,要麼寫的沒觀點,沒有多角度、有邏輯的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要麼就是用錯了,被認爲是抄襲。從作文書中學會的形式上“總—分—總”在這裏不好用了。對於越來越多的目標直指國外名校的同學來說,批判性思維能力是不容小覷的能力!

如果不去國外上學,有沒有批判性思維都沒問題?當然不是!從社會、行業、生活的方方面面,批判性思維缺失的問題都已經出現,只是大家還渾然不知而已。看一篇文章、一幅畫、一個作品、一個事件,紛紛擾擾的真實世界不會提供唯一線索,不斷理性客觀地質疑、思考,多角度挖掘答案,這個過程不斷演進,纔可能成爲獨立的人,一個社會纔可能有創造力、真正進步。

關於批判性思維,最重要的是作爲個體的人,你的思辨在哪裏?如何突破“教育”爲我們設定的既有程序、模式,甚至標準答案?不要謾罵網絡暴力,不要隨聲附和十萬多的標題,用批判性思維保持客觀和開放,而不是一點就着、一言不合就翻船的鹹魚。

中國的教育缺乏非常重要的兩個因素,你知道是什麼嗎?

不要讓原創小孩變盜版

如何訓練批判性思維?不讓原創小孩成爲 “盜版一代”?在現有的教育體制下可能訓練“批判性思維”嗎?這些問題對家長、老師雖然都是個挑戰,但我認爲還是可能的。而且在現有的教育體制之下,老師也需要父母們的支持。

之前和一個做出版的媽媽聊天,她介紹自己借職業的方便給老師提供了非常多的繪本等出版物,幫孩子的班級建立了一個小有規模的閱讀區,而且還介紹給老師一些國外的兒童文學課的欣賞和分析方法,自己更是親自出馬,每個月給孩子們講故事。長期接觸之下,老師也總結出了一套把繪本融入語文教學的方法,並因此得到學校的鼓?勵。

更重要的是,這一做法,帶動了老師把批判性思維的方法用在使用現有語文教材的課堂上。這個朋友給我舉了一個例子,老師如何用一篇小學中年級課本中明顯缺乏科學依據的課文,上好一堂語文課。《自然之道》這篇課文說的是一羣和生物學家在海邊探險的人,如何把小海龜“偵察兵”解救了而導致更多海龜被天敵吃掉的故事,並由此引發出人類要遵循自然之道的嘆息。

事實已經證明,文章的寫作沒有科學的研究和依據。老師首先給孩子們看了一小段關於相關內容的紀錄片片段,然後再學課文,之後組織孩子們討論:這篇文章描述的情況是真實的嗎?討論結果是大部分孩子覺得真實性比較可疑,畢竟紀錄片的內容有圖有真相,並且出自科學方面非常嚴謹的機構。我想象着孩子們課堂上熱熱鬧鬧地討論,這不就是初步的批判性思維的啓蒙嗎?“我認爲……因爲……”大膽地亮出論據纔是漂亮的argument啊!

我真的很敬佩這位媽媽和她孩子的老師,既然手頭必須用的資料有點可疑,卻又不得不用,那不如就把它作爲素材之一,而非必須背誦、默寫的真理。只要用心,那麼多開放的素材可以使用,同一個主題,孩子們能夠從不同角度獲取信息,同時也保持對話題的興趣,真的瞭解自然之道比默背“唯一答案”的課文有意義得?多。

美國曆史上最年輕的“國家年度教師”肖恩·麥庫姆就特別主動培養孩子的批判性思維,他經常組織學生就某一話題開展小組討論,並常常變成辯論。對於課本,他說:“教師要有自己的獨立判斷和思考,不應只是關注課本上說了什麼,更要關注這些說法背後的原因。”事實證明,在中國,這當然也是可行的。

退一萬步說,如果老師基於壓力或者慣性的原因,沒辦法接受這“額外”的工作,父母們也是可以做點什麼的。一位從外企轉行立志做教育的父親,對於作文課只限於華麗辭藻的堆砌非常不滿,在一次聊天當中,他分享了自己的一些實踐和做法,讓我的中文系同事大呼過癮。他的方法其實從低齡的孩子就可以開?始。

一個故事說的是國王給了全國的孩子每人一顆種子,看誰能種出最美的花,誰就可以接替他當國王。幾個月過去了,孩子們都精心地澆水和照顧這種子,時間到了,孩子們都捧着漂亮的花去見國王,但有一個孩子卻只捧着光禿禿的花盆。國王看到那麼多漂亮的花並沒有停留,他走向那個沒有花的孩子,說他就是國王了。其他瞠目結舌的孩子不明白,國王解釋道,因爲種子都是已經煮過的,所以不可能開花,只有這個孩子是最誠實的。

故事到這裏似乎很順利,要誠實才有好結果。但是外企爸爸話鋒一轉,給出另外的結局:當然,可能不止一個誠實的孩子,所以拿到種子之後的幾個月,有好幾個孩子帶着光禿禿的花盆來了,這個時候,國王又該如何選擇繼承人呢?據說,在這樣更多可能性的情境設計上,總是有非常腦洞大開的討論,孩子們帶來的啓發要遠遠超出原本的設計。

中國的教育缺乏非常重要的兩個因素,你知道是什麼嗎? 第2張

湯姆·安德森(Tom Anderson)在《爲生活而藝術》這本書裏談道,把美學的批判性研究運用到藝術教學當中,而這種訓練可能達到最爲重要的教育目標——即“使學生能夠成爲決定在哪裏以及怎樣發揮作用的‘行爲發起者’,而不是由他人推動的走卒”。

擁有了批判性思維能力,就是擁有了可以獨立思考和平等對話的靈魂。藝術對批判性思維的提升是無與倫比的。通過藝術批評這個沒有唯一答案的“學科”,通過學習藝術批評而提高青少年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是完全現實和可行的。運用藝術批評的邏輯和方法對藝術作品做出有思考、有依據、有基礎、多角度的獨立判斷,這個過程就是對批判性思維最好的鍛鍊。

是時候放空所謂概念和方法,迴歸初心想一想——爲什麼要做教育?教育的意義和目的到底是什麼?在我們當下的藝術教育中,過多地強調了“創作”的部分,殊不知青少年學習藝術批評,應該是藝術教育中重要的部分。而這也將奠定一個獨立的人未來思想、審美的基礎。前提當然是藝術老師和父母允許獨立思考和表達,允許每個人有所不同。

在育兒的過程中,也可以有意識地培養父母自身的批判性思維。我發現很多父母會下意識地問:“這個課程是哪裏來的?”我看到一些教育項目的介紹資料,上來就是哈佛大學、斯坦福如何如何,但看裏面的項目內容,跟這大帽子本質上沒什麼關係。

一個教育領域的投資人媽媽就很坦白地提道,一個項目之前只是普通的兒童英語培訓,用不高的代價使用了一套美國的某某教材之後,業務就突飛猛進許多。得意的“換湯不換藥,家長錢真好騙”的表情很難讓人接受!在以製造焦慮和壓力的教育市場上,父母們的批判思維、獨立思考尤其重要!

不是每個父母都要成爲教育的專家,我們能夠做到的,就是不用自己既有的經驗來束縛孩子的發展,儘可能遠地去看這個世界的未來,不對抗,亦不隨波逐流,和孩子一起創造、嘗試,這可能就是我們能做到的關於教育最有意義的事情。

幼兒健康
幼兒營養
幼兒教育
幼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