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該不該讓孩子上早教班?最好的早教到底是什麼?

該不該讓孩子上早教班?最好的早教到底是什麼?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4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早教班到底該不該上?”幾乎每位媽媽在孩子一歲以後都會問這個問題。我也爲此迷惘過,帶樂樂上了兩年早教,應該說“早教是必須的,但早教班並不等於早教。”早教的本質是一種教育理念,而不是讓孩子在早教班學到什麼具體技能和知識。

“早教班到底該不該上?”幾乎每位媽媽在孩子一歲以後都會問這個問題。

我也爲此迷惘過,帶樂樂上了兩年早教,應該說“早教是必須的,但早教班並不等於早教。”

早教的本質是一種教育理念,而不是讓孩子在早教班學到什麼具體技能和知識。

換句話說,如果家長有正確的早教理念,自己就是孩子最好的早教老師。想讓一兩歲的孩子通過早教班學到知識和技能,或者想通過早教班讓孩子學會分享和自律,是不符合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的。

該不該讓孩子上早教班?最好的早教到底是什麼?

1、這個世界不只有眼前的苟且,還有詩與遠方。

高曉鬆的這句名言也適合3歲以下的孩子,他們理應自由的玩一些“無用”的東西,而不是充滿目的性“開發智力”。因爲孩子和成年人的視角不同,寶寶常常被父母認爲毫無意義的事物吸引。

最好的早教啓蒙是自由玩耍,但大多數早教班的授課模式給孩子約束太多。早教班基本都是在一個密閉的教室裏,幾個家長帶着孩子圍坐在地板上,跟着老師做同樣的動作,或者觸摸老師指定的教具。

我帶樂樂上早教課時,最大的感觸是孩子們對課堂設計並不感興趣,反而被教室裏一些細微不起眼的東西所吸引。比如遊戲墊之間的孔,他們可能不被打擾的摳上二十分鐘, 還可能反覆試圖將教室地面上的小紙片撿起。

當我們把一個正在摳洞洞的寶寶強行抱過來模仿老師的動作時,就粗暴的破壞了他的專注力和探索力,限制了他的自由。

蒙臺梭利在她的《蒙臺梭利早期教育全書》中曾經舉過一個例子。一位母親拿了一堆明信片給孩子看,並耐心的講解每張卡片上的圖案,可是孩子並不感興趣,只是一直喊着“叭—叭—”。母親就認爲孩子一定想看汽車的照片。

可是找了半天都沒有找到汽車的照片,突然孩子緊緊捏一張明信片,指着圖片上一個小黑點說“叭—叭—”。母親才恍然大悟,這個小黑點就是一輛很隱蔽的黑色汽車的遠景。

原來兒童與成人擁有截然不同的視角,如果成人強迫孩子按照自己的視角去認識世界,強迫孩子參加一些自以爲非常有意義的活動,就是扼殺孩子的天性。

2、最好的早教教室是大自然和充滿愛的家。

最好的早教不在教室裏,而在大自然中。大自然蘊含的信息遠比人類創造的信息豐富、複雜。大自然不僅給予孩子智慧,還賦予孩子創造性的靈氣。讓孩子在藍天白雲、花鳥魚蟲間去感受和體會真實的世界,遠比把孩子關到一間教室裏模仿小貓小狗叫好得多。

日本作家黑柳徹子在《窗邊的小豆豆》中寫到小林宗作老師讓孩子們穿最差的衣服來學校,原因是最差的衣服不用擔心被弄髒或者刮破,這樣孩子們才能在大自然的懷抱裏撒野瘋玩。

人是大自然的精靈,靈動之處在於對生命的感知和融合。大自然中的孩子內心是自由而有序的,情緒是快樂而平和的。

帶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從美麗的星空到廣袤的大地,幫助孩子拓展視角,更深入地去探索所處的世界。如星星眨眼、花開花落、螞蟻搬家、老鼠打洞等發生在地上的神奇事情,提升孩子的觀察力和好奇心。

3、最好的早教老師其實是家長自己。

早教要尊從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應該尊重其不同的個性。孩子的發育情況和個性只有家長最清楚,早教機構一般是根據同年齡段的孩子理論上的發展規律來教的。

以敏感期理論爲例,很多早教機構和家長都誤認爲敏感期是每個孩子在固定的年齡必經的,一旦錯過就追悔莫急。甚至有的早教機構把敏感期作爲吸引家長的噱頭,過度神話早教班的重要性,其實這只是一種商業手段。

那麼蒙臺梭利本人和孫瑞雪老師對敏感期理論闡述的核心是什麼呢?

精神胚胎、愛和自由的教育環境。

精神胚胎伴隨着嬰兒的出生來到世上,其中藏有心靈成長的密碼。並且,只有孩子自己通過自己的行動、感受和思考才能解開這個密碼。

實際上敏感期只有一個大概的規律,我們無法找到一個精確的時間表,不同敏感期出現的時間也因人而異,也就無法主動地操控,只能通過孩子的自發行爲去發現,孩子目前正處於什麼敏感期。

大多數早教機構只是參考兒童的一般規律來啓蒙教育的,並無針對性,老師也未必受過正統的早教培訓。所以如果您是一位尊重孩子個性發展的家長,就不要對早教班的啓蒙教育報太大的希望,否則可能會失望。

4、最好的啓蒙教育方法是給予孩子充分的自由。

早教機構主要是通過教孩子做規定動作、操作老師規定的教具器材、按照老師設計的遊戲程序來引導孩子。其實這對於0-3歲的孩子來說要求有點高了。

我們來看看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最喜歡做什麼?

吃手、咬東西、拍打物品、漫無目的的爬來爬去,或者走來走去、摳樹洞、撿樹葉、走樓梯、上下坡、甚至執着的還原物品的擺放順序、躲貓貓,樂此不疲的重複這些成人看來無趣而沒用的活動。

毫不虧張的說,對於1歲以下的孩子,最好的早教方法就是讓他盡情的吃手。他正在經歷人生中的第一個敏感期—手口敏感期。這是本能,無需教導只求不阻止。

對於0.5-1歲的孩子,最好的早教方法就是讓他自由自在的爬來爬去。孩子會翻身後,會不由自主的想通過爬行離開原來的位置,他在試着通過運用腳來接觸更爲廣闊得未知世界,這種探索也是本能,無需教導只求不阻止。

對於兩歲左右的孩子,最好的早教方法就是讓他不知疲倦的上下樓梯,爬坡上坎,哪兒不平就往哪兒走。他經歷着空間敏感期,感受着重複帶來的快樂。

對於三歲左右的孩子,最好的早教方法就是幫助他維持事物應有的擺放順序,幫助他還原事物原有的完美狀態。他的執拗讓我們頭疼,是因爲他正經歷着秩序和追求完美的敏感期。完美的追求是人類最原始的本能,無需培養只求不破壞。

兒童有自我發展和自我教育的能力,這一點毋庸置疑。傳統觀念中的教與灌輸,可以教給孩子概念性的東西,但這些知識稍縱即逝,不會內化爲孩子的一部分。只有孩子自發捕捉到的事物才能給孩子帶來最深刻的感受,從而內化爲意識中的一部分,達到真正的啓蒙教育。

真正的蒙氏早教認爲“強烈、外在的刺激會引起兒童的注意,但這其實僅僅是一種無關緊要的現象,它與兒童內心的發展並沒有必然的聯繫。而兒童的內心纔是決定其發展的真正動力。孩子的自我發展只有靠自由的環境。 ”——《蒙臺梭利早期教育全書》

所以,家長們,如果你們在考察早教機構的時候,發現這個早教機構的老師總是強迫孩子配合她的課堂活動,甚至告訴你敏感期一旦錯失就不可重來,那你一定遇到了一個假早教。

5、最好的情感啓蒙是有效的親子陪伴和父母相愛的家庭環境

我們都能發現一個情況,孩子晚上跟誰睡,就跟誰更親一些。爲什麼?陪伴和照料能讓孩子產生依賴感和安全感。

0-6歲,情感發展的核心就是安全感的建立。過去有一種觀點是孩子哭了,你不要抱,越抱越哭。你不抱他,也許經歷了幾次,眼下他不會再哭了,但你可知當一個內心情感發育不成熟的孩子把眼淚硬生生的憋回去的時候,是受了多大的內傷嗎?日積月累是要人命的。所以情感的接納纔是情商教育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父母的愛和陪伴是孩子安全感的來源。

有的家長工作繁忙,收入也很高,就是平時很少陪寶寶。爲了彌補,就給孩子報早教班,因爲聽早教班老師說,早教課可以促進親子互動。但是如果我們平時都很少陪孩子,又怎能把希望寄託在早教課短短的四十分鐘裏。

早教對孩子的早期啓蒙非常重要,但早教最重要的是一種理念和意識,離不開家長的自我教育。

早教是必須的,早教班卻因人而異。好的早教班錦上添花,差的早教班足以毀了孩子的好奇心、壓抑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

孫瑞雪老師說“兒童的智慧是天然的,只要讓孩子不受打擾的成長,給他愛和自由的環境,孩子的敏感期就能得以保護,成長爲一個完整的人。”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