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如果有選擇,你還會懲罰孩子嗎?

如果有選擇,你還會懲罰孩子嗎?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1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我們爲什麼要懲罰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對待孩子最常見的行爲,就是:當孩子極度不聽話的時候,就懲罰。但是,我們爲什麼要懲罰孩子呢?我想無外乎以下幾種:

第一種,我很生氣。

這個事我已經跟他說了一百遍了,但他還在反覆地犯錯。那麼這個懲罰的原由就是,你的情緒憤怒。

第二種,如果我不懲罰他,他怎麼知道自己錯了呢?

他如果不知道自己錯了,怎麼可能改變呢?怎麼可能成長呢?這樣他進入到社會,對他影響就很大。這個出發點,有一個高尚的外衣,就是爲了孩子好。

第三種,我也不想懲罰他,可是不懲罰不管用。

我要是不打他,他就永遠是這樣子。你看我一打不就好了嗎?打了他我也挺難受的。

除了懲罰,你認爲沒有任何一種教育方式,能夠讓孩子和你真正連接起來,唯有懲罰才能夠讓他收到你的信息。

這種父母其實是很可悲的,但我們很多人都身處這樣的狀態之中。

那懲罰能帶給我們什麼呢?

對一部分人來說起到過作用,能夠敦促他改正自己的問題,然後向前。但更多的是帶來某種敵意、仇恨,然後是自我價值的否認。

如果有選擇,你還會懲罰孩子嗎?

給孩子選擇,而不是懲罰他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幾個方法,去規避懲罰,讓孩子在面臨問題和失誤的時候,可以有選擇,並讓他的情緒狀態更快的地歸於平靜。

第一種:請孩子幫忙,讓孩子把能量和注意力從情緒崩塌的狀態中轉移出來。

比如:我們帶孩子去超市,去之前先寫一個購物清單。你可以採訪孩子,問他想買什麼東西。然後讓他從中選幾樣,不要都滿足他。

但很可能到了超市之後,這種約定就不太管用了。他看到琳琅滿目的食物擺在面前,就希望可以擁有更多。如果你沒有給他,他就會哭鬧。

這時候,你可以告訴他:你可以去幫媽媽拿幾個檸檬嗎?幫媽媽去拿幾個橘子嗎?這些都是你寫在購物清單上的內容哦。

他只要有事情可以做,注意力很快就可以轉移,他會覺得在這個家庭中可以承擔更多的責任,有更多的價值。

第二種:明確表達你不同意孩子的決定和當前狀態的立場,但不要攻擊孩子的人格。

比如:孩子本來答應你回家就立刻做功課,但是等你回到家時,他還在玩。

你問他是不是已經做完了,他說做完了,但你發現跟老師佈置的作業還差很多。

這時候,你可以表達你的不滿,告訴他:你說作業已經做完了,但我看到的情況卻是還沒有做完,我對這個情況非常生氣。

很多人後面可能還會接着說:你怎麼能騙人,你居然說謊話,你就是一個不誠實的孩子……這些就是對孩子人格的攻擊,它會讓你前面的話,完全失去力量。

你可以換個方式,告訴孩子:怎樣彌補自己的失誤,怎樣讓這件事情的結果或現狀得到改善,這有助於孩子重新找回自己的價值感。

第三種:在孩子激動和情緒失控的當下,給他一個選擇。

比如:我們常常會說“媽媽要走了,要不然你自己在這玩”。你認爲這是一個選擇嗎?

對於小朋友來說,他是不可能被媽媽一個人放在這個地方的。所以他只能被迫跟着你走,這個結果,他是不情願去接受的,所以一路上就會哭鬧。

那什麼是選擇呢?

比如:在遊樂園裏,時間已經到了,但孩子還很想玩,你就可以跟他說:

媽媽上樓要處理事情,要不然我們過半個小時再下樓玩;要不然我們就再只能多玩5分鐘。這纔是一個選擇。

所以當孩子情緒失控時,你要把選擇的權利交給他。這個選擇權利是真的讓他選,不是你用兩種方式說出了一個你決定的同一個結果,那不是選擇,是強制。

第四種:讓孩子體驗到錯誤行爲的自然後果。

我們不提倡懲罰孩子,但是不等於不讓孩子爲自己的行爲後果承擔責任。那自然後果和懲罰之間到底怎樣界定呢?

舉個例子: 孩子玩手機,你和他約定好一次只能玩20分鐘,但等你想起來時發現他已經玩了一個多小時。

這時候,你說要把手機沒收,因爲你說玩20分鐘就不玩了,但是你現在沒有做到這點。現在我要把你的手機沒收,一個星期不能給你。

媽媽們覺得這是懲罰還是自然結果呢?

在我看來,這是懲罰,絕不是一個自然後果,那自然後果應該是什麼樣呢?

比如:你和孩子約定一天可以玩1小時的遊戲,分三次,每次20分鐘.如果他一口氣玩了1個小時的話,他的自然後果是什麼呢?

就是他今天不能再碰手機了,因爲他今天所有的時間都已經用光,也就是說,他現在中午和晚上都不能再碰手機。

這樣,你就替他保管一下,明天恢復正常,就可以還給他手機。這是自然後果。

如果有選擇,你還會懲罰孩子嗎? 第2張

孩子不愛執行規則,怎麼破?
我們和孩子有約定,但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破壞約定,怎麼辦呢?下面這五個步驟,可以幫助你解決孩子不能妥善執行規則的問題。

第一步,討論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比如:孩子答應你回家就寫作業,但回家後沒有好好寫作業,不能管理好自己的時間。

現在你說的第一句話,可以是:我覺得讓你回家就寫作業對你來說還是蠻不容易的。你先把他的感受表述出來,這就是共情。

然後孩子纔會去跟你交談,他覺得此刻你在說他的內在感受,既然你在替他說話,他又爲何不願意跟你談一下呢?

第二步,說出你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在表達完孩子的感受和需求時,你就要說出你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你可以跟他說:如果你不能積極完成作業的話,媽媽就很擔心你明天可能會被老師批評。這樣,你就把自己的需求、感受、焦慮和盤托出,送到他當下能夠接納的空間中去。

第三步,一起討論並找出解決方法

在大多數家庭裏,學習計劃都是爸爸媽媽制定的,跟孩子的意願一點關係都沒有。現在,就一定要跟孩子達成一種共同解決問題的狀態,一起重新制定計劃,如果雙方都覺得能夠接受和認可,就可以一起落實。

在這一步中,你一定要找紙和筆,很正式地來做記錄,給孩子一種儀式感,以表達你對這件事的重視和尊重。

第四步,把所有討論的想法都寫下來。

這一步的核心要點是,我們不可以有任何評論。

比如:孩子說,我放學回家要先玩半個小時,當他說出這個想法的時候,你就先記下來,不要說不可以或者行不通。你也可以提要求:放學回家後,必須直接寫作業。你們雙方都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在這個過程當中提出來。

爲什麼不讓大家評論呢?

因爲在我們還沒有完成羅列想法之前,就開始討論方法的可行性,很快就會陷入一種封閉的思考模式當中,讓我們頭腦的創造性大大受制約,更優秀的方案的可能性就變得很少,甚至沒有。

第五步,進行挑選。

天馬行空的想法之後,就可以開始挑選:哪些建議是你們都接受的,哪些是完全不接受的,哪些是真正可以付諸到我們這個階段的行動的。

當你執行完這五個步驟之後,你會發現孩子對於制定出的計劃,有更大的接納性,並更願意去主動完成。但並不是說,只要你用這個方法,所有的問題百分之百都能解決。

但是,在這個討論當中,你們已經把各自真正的需求、真實的狀態呈現給了對方,讓對方更瞭解,這樣,就爲尋找這件事未來的解決方案奠定了基礎。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