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如果你是父母,你會選擇與孩子合作,還是讓孩子合作呢?

如果你是父母,你會選擇與孩子合作,還是讓孩子合作呢?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5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如果你是父母,你會選擇與孩子合作,還是讓孩子合作呢?“讓”孩子合作的爸媽什麼樣?“與”孩子合作的爸媽什麼樣?一字之差會有什麼不同?

最近發現,爸爸媽媽們微妙地分成兩個類型:

一種是“與孩子合作”的父母,他們大多覺得帶孩子挺輕鬆,偶爾遇到點小問題,稍微調試一下對待孩子的方式,很容易就解決了;

一種是“讓孩子合作”的父母,他們經常遇到問題,孩子可能任性、脾氣暴躁、不聽話、叛逆、不專注、不好好寫作業,大人越是想辦法,情況反倒越糟糕,帶個孩子,真是累死人了,分分鐘崩潰、爆炸!

到底還能不能愉快地做爸媽了?真心爸媽認爲,問題很可能就在“與孩子合作”與“讓孩子合作”的一字之差。

“讓”孩子合作的爸媽什麼樣?

有一次,真心爸接小兒放學,兩人一起在麪包房吃下午點心,遇到一位媽媽,帶孩子等着上英語課外班,正讓孩子朗讀英文課文。

孩子七八歲的樣子,很認真地讀,但是小心翼翼,全身緊繃。讀了一遍,媽媽不滿意,讓孩子再讀,孩子又讀一遍,媽媽還是不滿意,孩子就再讀。

這時,讓人目瞪口呆的一幕發生了——媽媽突然抓起自己的大衣、揹包,推開門衝出麪包坊,頭也不回地揚長而去。小女孩趕緊手忙腳亂地收拾起自己的外套、書包、課本,跑出去追已經不見蹤影的媽媽。

真心爸爸和小兒都驚呆了:孩子沒做什麼啊,不就是英文課文讀得不順溜嘛,媽媽怎麼就氣成這樣,還把孩子丟下不管了?

這位媽媽,就是典型的“讓”孩子合作的媽媽。

“讓”孩子合作的爸媽,是想“管教”孩子的爸媽,是想讓孩子“聽話”的爸媽,說起親子間的“合作”時,他們想象的是孩子不調皮不搗蛋不頂嘴不反抗地服從爸媽的要求,而且孩子的行動和產出,要達到大人期待的標準。

如果你是父母,你會選擇與孩子合作,還是讓孩子合作呢?

“與”孩子合作的爸媽什麼樣?

另一次,真心媽媽遇到了一位媽媽,她找我諮詢五歲的幼兒園孩子寫作業的事。

孩子五歲,上大班,老師開始佈置書寫類作業,但孩子不喜歡這種寫寫寫的作業,覺得不能聊天不能玩兒,很無聊,就磨磨蹭蹭邊玩邊寫,每次也都能完成,就是要花比較長時間,而且在媽媽看來,作業也不夠高。那位媽媽問我:“這種情況,您有什麼建議嗎?”

我跟跟她說,孩子幼兒園就留這麼多書寫作業,是不太合適,咱們不能改變幼兒園的安排,但可以調試對孩子寫作業的要求,比如給孩子充分的時間來適應書寫作業,不要求孩子很快完成,也不要求孩子馬上就達到理想質量,只要孩子能完成,爸媽就鼓勵他。

結果下個週末,這位媽媽來告訴我,她不再催促孩子快點開始寫,孩子充分地玩了大半天,之後很愉快地開始寫作業,寫得也不慢,給媽媽簽字時,媽媽也沒不批評寫得不夠好,孩子特別開心,特別輕鬆。——當然,媽媽也很開心,因爲不需要和孩子就寫作業展開拉鋸戰了。

這位媽媽,就是懂得“與”孩子合作的媽媽。

“與”孩子合作的爸媽,是不那麼在意自己的“權威”的爸媽,是不要求孩子絕對“聽話”的爸媽,是懂得對孩子做點小讓步的爸媽,說起親子“合作”時,他們想的是,自己怎麼成爲一個好的合作者,該怎麼對待孩子,才能引導孩子朝好的方向發展。

一字之差,爲什麼如此不同?

“與孩子合作”、“讓孩子合作”,只有一字之差,爲什麼一個讓大人孩子都如沐春風,輕鬆愉悅,另一個卻讓大人恨不得分分鐘氣爆炸,也讓孩子戰戰兢兢、緊張萬分?

1、平等帶來合作,碾壓帶來抗拒

“與孩子合作”是平等的,“讓孩子合作”是碾壓式的。

懂得“與孩子合作”的爸媽,明白在親子關係中,自己並不是絕對權威,不總是想着用成人的權力,大力給孩子施壓,更容易尊重孩子的意願。

“讓孩子合作”的爸媽,是把自己的地位擺在孩子之上的,認爲自己身爲父母的職責,就是居高臨下地“管教”孩子,孩子也必須服從大人的“管教”。

孩子在和父母相處的過程中,其實很容易感受到兩種態度的微妙差異。

與持平等、尊重態度的父母相處,孩子不用時刻擔心被批評、自尊受損、遭受“管教”,有按照自己興趣做事的自由,自然更容易採取用合作而不是抗拒的方式。

與碾壓式的父母相處,正好相反,孩子要擔心被批評、擔心自尊受損、擔心懲罰,於是,有的孩子做事越發不自信,成果也越發不能讓父母滿意,有的孩子則開始不同程度地反抗父母的施壓。結果就是,父母越是經常生氣、發火,孩子越是不能合作、表現不佳。

大部分爸爸媽媽,都是職場一員,我們想想自己如何與同事達成良好合作,其實就很容易明白這個道理:你盛氣凌人,別人不喜歡與你合作;別人盛氣凌人,你也不會喜歡與他合作。

2、不把自己當權威更容易寬容;自視權威更容易被觸怒

不把自己當權威時,父母對孩子的在各種事情上的正常反應,或者稍微激烈一點的反應,都會比較寬容,接受程度會比較高,;把自己當成權威的父母,遇到孩子一點點不符合自己期待的反應,就會當成“反抗”,也很容易被觸怒。

那位問幼兒園孩子寫作業事情的媽媽,給我講了一個小插曲。她和孩子討論作業問題,孩子說:“我們小朋友做事情本來就很慢的,我們寫字本來就是慢慢學的。”這位媽媽說:“孩子的話讓我反省,也許,真的是慢慢來,反而會比較快吧。”

這是很寬容的反應,媽媽尊重了孩子的表達,並且願意做出反思,這樣的反饋、溝通過程,自然大人孩子都比較愉悅。

換一位“讓孩子合作”的爸爸媽媽,聽到孩子這麼說,就可能馬上很生氣:“小小年紀,還學會跟大人講道理了!你做得慢就是不夠好,就得快起來!”

那些被孩子寫作業問題氣得得不得了的爸媽,稍微換個角度想一想,就能夠接受,一個十來歲的孩子,認爲玩比寫作業愉快,是再正常不過的事,父母實在不需要爲孩子如此正常的反應而暴怒,需要做的,只是是調試自己的方法,以引導孩子愉快地完成作業而已。

3、你控制不了別人,能改變的只有自己

真心爸媽遇到過寶爸寶媽們各種各樣的提問,用的句式大體是這樣的:“我孩子……怎麼辦?”

其實我們認爲更好的提問方式是:“我孩子……,我該怎麼辦?”

兩種提問方式,也是一字之差,但涵義完全不同:前者是希望找到一個方法,讓孩子做出改變,要求的是孩子;後者是希望找到一個方法,自己做出改變,要求的是自己。

很多爸媽之經常感到憤怒挫敗,正是因爲總是想改變孩子:孩子放學後想玩一會兒,你想讓他變得一放學就乖乖寫作業;孩子想玩玩遊戲,你想讓他對遊戲一點興趣都沒有,最好一見遊戲就煩;青春期的孩子想自己拿主意,你想讓他什麼事兒都聽爸媽的話,最好連日記也不要寫,以免有什麼爸媽不知道的“小祕密”。

甚至,一些父母的挫敗還來自不能控制孩子之外的其他人:老師總是留太多作業,還總是要求父母檢查簽字;學校總是考試,老師還會把成績發到家長羣;孩子上高中、上大學,還要經歷中考、高考,沒有考試,哪來這麼多煩惱?!

我們總是爲不能改變別人而憤怒、痛苦,卻不願意承認——其實,我們控制不了別人,能控制、能改變的只有自己。

就像很多夫妻都在做一件事:結婚後發現對方和自己原來認識的那個TA不同,於是逼着對方朝自己認爲“對”的方向改變。自然,這種努力,通常以失敗告終,夫妻間的很多爭吵,也以此爲導火索。

夫妻之間是這樣,親子之間也是這樣。孩子是個獨立的個體,你想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塑造出一個符合你的理想的孩子,也是不可能實現的目標,但我們可以要求自己,做更有方法的父母,幫助孩子朝對他更有益的方向成長。

比如,讓孩子不喜歡玩遊戲是根本不可能的,但父母引導孩子更理性、更有節制地玩遊戲,不爲玩遊戲耽誤學習。

讓青春期的孩子不想自主也是不可能的,但我們可以通過不那麼嚴格控制孩子,而減少青春期親子衝突,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青春期叛逆”的發生。

讓不想練鋼琴的孩子自動自發地開心練琴也是很困難的,但我們可以放下逼不想學琴的孩子練琴的“執念”,幫孩子發現他自己更感興趣的項目。

總之,懂得與“與孩子合作”的父母,要控制和改變的是自己,目標是自己找到更好的方法來教育孩子,所以很少挫敗,經常收穫成就感,而“讓孩子合作”的父母,要控制和改變的是孩子,所以經常憤怒、挫敗,並遭遇孩子的“叛逆”。

“與孩子合作”和“讓孩子合作”,一字之差,真的是決定了你和孩子相處的過程是讓彼此愉悅,還是讓彼此痛苦。要想愉快地做爸媽,大家一起來悄悄地控制和改變自己吧,你是個好的合作者,孩子才能成爲好的合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