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飲食 > 生長髮育 > 新生兒生長髮育是什麼樣的

新生兒生長髮育是什麼樣的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3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新生兒生長髮育是什麼樣的?新生兒護理有講究,在新生兒期嬰兒的生長髮育具有一定的特點,那麼新生兒期的生長髮育特點是什麼呢,新手爸媽們很有必要學習下,這樣才能在今後生活中避免很多尷尬與困難,接下來,趕快來普及下知識。

新生兒生理特徵頭、 面部

頭顱:正常足月出生的新生兒頭顱呈橢圓形,相對較大,頭長大約佔身長的1/4;顱縫尚未閉合,如果分娩時受過產道擠壓會發生邊緣重疊,這時用眼看或者用手摸時有條線狀突起的骨邊緣,若重疊程度不嚴重,則隨着新生兒頭部的生長均能重新長平。儘管出生時頭顱骨已較硬,但如果護理不當或睡眠姿勢不恰當仍會造成偏頭、扁頭等頭顱畸形。

頭髮和頭皮:新生兒的頭髮稀鬆細軟、條紋清晰。有的新生兒頭皮會出現較軟的包塊,多數是受產道擠壓導致皮下組織水腫而形成的“產瘤”,少數也可能是血腫,父母不易區別而應由醫生來診斷;產瘤一般能夠自行消退而不必作特殊的處理,血腫一般也能全消但其中少部分可能不會完全消退而出現局部突起的硬塊。

顏面:新生兒出生時還會有顏面浮腫的現象,特別以眼瞼浮腫者爲多,新生兒顏面浮腫的現象一般在一週內即可消失。

眼睛:新生兒的眼瞼處可見到微小的出血點,此時新生兒的眼發育尚不成熟,有一個生理性遠視過程。有一些細心的媽媽還會發現自己的寶寶有眼眵,父母不用擔心。大部分新生兒眼運動不協調,常有生理性斜視,一般在2~4周時消失。

鼻:新生兒鼻軟骨已經具有正常的硬度,鼻孔常被黏液堵塞而影響呼吸、吃奶,媽媽必須及時清理。由於分娩時受到產道的擠壓,新生兒看上去像是塌鼻樑,父母不用過於擔心,因爲隨着年齡增長,寶寶的鼻樑自然會長高。

新生兒生長髮育是什麼樣的

嘴:新生兒口腔內牙齦和硬齶上有小白點,俗稱“馬牙”,屬於正常現象,一般生後2~3周逐漸消失。

耳:新生兒耳軟骨發育良好,已形成耳廓。出生2~7天后開始有聽覺,2~4周時能較專注地聽外界的聲音。

早產兒頭部:早產兒頭長大約佔身長的1/3,頭髮呈短絨樣,囟門大,顱縫可分離,耳廓軟,額部有皺紋。早產兒生活能力比足月兒差,需要特殊護理。不管足月兒還是早產兒,由於新生兒頭部都相對較大,但頭部和脊柱肌肉力量還不足,因此,剛出生的新生兒都不能擡頭。

皮膚黏膜

新生兒出生後,皮膚覆蓋着一層灰白色胎脂,有保護皮膚和防止散熱的作用。皮膚皺褶處的胎脂可於產後6小時用消毒植物油或溫開水輕輕擦去。新生兒皮膚薄嫩,易受損而發生感染。洗澡宜用無刺激性肥皂,浴後用軟毛巾吸乾體表,皺褶處可抹少許滑石粉。

軀幹四肢

新生兒的軀幹相對比較長,手臂和腿相對比較短,脊柱是直的,四肢肌肉的緊張度較高,呈外展和屈曲姿勢;胸廓大多呈橢圓形,少數也有略呈桶狀,胸圍比頭圍稍小;乳房可以摸到乳腺小結節,乳頭突出,乳頭周圍的顏色略深;腹部凸凸鼓鼓但柔軟;腳底皮紋佈滿整個腳底,手指甲和腳趾甲超過手指和腳趾末端。

與正常足月兒相比,早產兒肢體更顯細小,脊柱也是直的;摸不到乳腺結節;腳底皮紋很少而且只分布在腳底前部,多數爲1~2條,腳後跟光滑;手指甲和腳趾甲軟且短,一般沒有超過手指和腳趾末端。

生殖器

足月新生兒的生殖器官看起來有些腫脹且顏色發黑,屬於正常現象。這是因爲胎內受到母體激素的刺激和分娩時過多體液的匯聚所致。女嬰的陰部腫脹大約在一週內會慢慢消失;男嬰陰囊中的過多液體可能要存在幾周或幾個月。男嬰的陰莖大小可不一樣,龜頭和包皮可有較鬆弛的粘連;陰囊皺襞較多,睾丸多已降入陰囊。部分男嬰因局部發育不完善可有輕度睾丸鞘膜積液而導致陰囊兩側大小稍有不等,大多數能在一年內自行消失,若長期不消或陰囊兩側大小明顯不等則應該到醫院檢查。女嬰的大陰脣已發育,大陰脣能蓋住小陰脣及陰蒂。

早產男嬰的陰囊皺襞少,睾丸往往還未降入陰囊;早產女嬰的大陰脣不能蓋住小陰脣。

體溫

新生兒的體溫調節中樞發育不完善,皮下脂肪薄,保溫能力差,散熱快,易受外界溫度的影響,所以體溫不穩定,應注意保暖。特別是在出生時,隨着環境溫度的降低,1小時內體溫可以下降2℃,以後逐漸回升,12~24小時內應穩定在36℃~37℃之間。

大、小便

大便:新生兒大多在生後12小時內開始排泄墨綠色的黏稠大便,稱爲胎便。如果超過24小時仍無胎便排出,應到醫院檢查是否有先天性肛門閉鎖症或先天性巨結腸症。開始餵奶後,一般2~4天就可以排淨胎便。由於餵奶,大便會逐漸轉爲黃色糊狀,一般每天3~5次。母乳餵養的新生兒通常大便次數較多,有的幾乎每次餵奶後均有大便排出,而且很軟,有時會出現黏液或者排出綠色大便。喂配方奶的新生兒則大便次數較少,有的甚至2~3天才排便1次,大便較幹,顏色淡黃,只要新生兒吃奶好,體溫不超過37.5℃,都屬於正常。

小便:新生兒出生時腎單位數量已和成人相同,但發育不成熟,濾過能力不足。腎臟濃縮能力差,故尿色清亮,淡黃,每天排尿10餘次。新生兒出生後12小時應排第一次小便,如果吃奶少或者體內水分丟失多,或者進入體內的水分不足,可出現少尿或者無尿。這時應該讓新生兒多吸吮母乳,或多喂些水,尿量會多起來。

呼吸系統

新生兒鼻腔短,無鼻毛,後鼻道狹窄,血管豐富,容易感染,發炎時鼻腔易堵塞,出現呼吸與吮吸困難。新生兒的呼吸肌發育差,呼吸時胸廓活動範圍小,膈肌上下移動明顯,呈腹式呼吸,呼吸時嘴合攏,肋間或肋骨下面的尖突處是平的。新生兒呼吸既快又淺,每分鐘約40次,有時還伴有咳嗽、打噴嚏。肺不能充分擴張、通氣、換氣,易因缺氧及二氧化碳瀦留而出現青紫。年齡越小,呼吸頻率越快,又由於呼吸中樞尚未完全發育成熟,還會出現呼吸節律不齊,早產兒更爲明顯。

血液循環

新生兒出生後隨着胎盤循環的停止,改變了胎兒右心壓力高於左心的特點和血液流向。卵圓孔和動脈導管從功能上的關閉逐漸發展到解剖學上的完全閉合,需要2~3個月的時間。新生兒出生後的最初幾天,偶爾可以聽到心臟雜音。新生兒心率較快,每分鐘可達120~140次,且易受攝食、啼哭等因素的影響。新生兒的血流分佈多集中於軀幹和內臟,故肝、脾常可觸及,四肢容易發冷和出現青紫。

消化系統

足月新生兒出生時已有舌乳頭,脣肌、咀嚼肌、兩頰的脂肪墊發育良好,故出生後即具備較好的吸吮能力和吞嚥功能;早產兒則較差。新生兒出生時唾液腺發育還不完善,唾液及唾液中澱粉酶分泌不足,導致口腔黏膜乾燥且容易受損。此外,新生兒可出現生理性流涎。

新生兒食管下端賁門括約肌發育不成熟,控制能力差,不能有效的抗反流,常發生食管返流,一般到9個月時消失。胃排空時間因食物種類不同而不同,一般水爲1.5~2小時,母乳爲2~3小時,配方奶爲3~4小時。早產兒胃排空慢,易發生胃瀦留。胃容量分別爲出生時30~60毫升,1~3個月90~150毫升,1歲時250~300毫升。

新生兒腸道較長,分泌面及吸收面較大,有利於消化吸收。但固定差,易發生腸套疊。早產兒腸乳糖酶活性低、腸壁屏障功能和腸蠕動協調能力差,因此易發生乳糖吸收不良、細菌經腸黏膜吸收引起全身性感染和糞便滯留或功能性腸梗阻。

出生時胰液分泌量少,3~4個月時增多。但胰澱粉酶活性較低,一歲後才接近成人,故不宜過早地(生後3個月以前)喂澱粉類食物。新生兒的胰脂肪酸和胰蛋白酶的活性都較低,故對脂肪和蛋白質的消化和吸收不夠完善。

神經系統

新生兒腦體積相對較大,其重量佔出生體重的10%~12%;但腦溝、腦回、神經鞘未完全形成,大腦皮質的發育尚未完全成熟,神經系統功能尚不完善,他們最初的行爲主要是通過皮層下中樞完成的無條件反射,來保證他的內部器官功能和對外界環境的最初適應。隨着日齡的增長,在外界環境的不斷刺激下,大腦皮質的結構和功能日趨完善,許多無條件反射逐漸消失,而條件反射逐步形成,這標誌着兒童心理的產生。

新生兒對各種刺激所作出的反應定位不準,有一點不舒服如尿溼、疼痛、過冷、過熱等,容易出現全身反應(如哭鬧、煩躁、手腳亂舞亂蹬等),對良性刺激如媽媽餵奶等出現高興反應時也表現出手舞足蹈。因小兒對刺激的反應往往手舞足蹈,因此,要特別注意不要讓寶寶的手腳碰到危險物品,以免發生意外。

感官發育

視覺:新生兒的雙眼運動不協調,有暫時性的斜視,見光亮會眨眼、閉眼、皺眉,只能看到距離15釐米以內的物體,所以要想讓寶寶看到你,就必須把臉湊近寶寶。

聽覺:新生兒剛出生時,由於耳朵裏的羊水還沒有清除乾淨,所以聽覺還不是很靈敏。隨着新生兒的聽覺慢慢改善,對強烈的聲音刺激會產生震顫及眨眼反應。如果用持續、溫和的聲音在離新生兒耳朵10~15釐米處進行刺激,新生兒會轉動眼球甚至轉過頭來。當然,新生兒最喜歡聽的還是媽媽的聲音,大概是因爲在子宮裏聽慣了媽媽的語調。

觸覺:新生兒的觸覺在剛出生時已經很靈敏了。他喜歡媽媽懷裏的那種溫暖的接觸,喜歡大人輕柔地撫摸他的身體,這種接觸讓他感到安全,彷彿回到了在媽媽子宮裏被羊水和軟組織包裹的那段溫暖的日子。嘴脣和手是新生兒觸覺最靈敏的部位,他會經常吸吮手指來獲得滿足。

知覺:知覺是人對事物整體的認識。研究表明,剛出生後兩天的新生兒就可以分辨人臉和其他形狀,他們看人臉的時間比看圓形或不規則形狀的時間長。對出生至6個月的寶寶的研究更進一步說明了這種視覺偏好,他們凝視人臉圖片的時間幾乎是任何其他圖片的兩倍,寶寶似乎天生對人感興趣。其實,寶寶並非對人臉感興趣,而是對人臉的輪廓和曲度感興趣。

味覺和嗅覺:新生兒出生即有味覺和嗅覺,能感受到甜、酸和鹹,對他不喜歡的味道會表現出不愉快的表情,多數新生兒喜歡甜的味道。新生兒還能區別不同的氣味,他喜歡媽媽身上的那種奶味,媽媽也能通過氣味確定自己的寶寶,嗅覺成了母子之間相互瞭解的一種方式。

嬰兒食譜
幼兒食譜
學前食譜
兒童食譜
母乳餵養
人工餵養
輔食添加
寶寶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