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母嬰資訊 > 我們已經開始失去,請及時給孩子補上死亡教育這一課

我們已經開始失去,請及時給孩子補上死亡教育這一課

來源:寶貝周    閱讀: 5.0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真的好難過啊,這個秋天不知道怎麼了,我們喜歡的、熟悉的人一個一個離我們而去。從單田芳老師,到前幾天的李詠,到金庸。美國時間今早,我送完小D去幼兒園後看到了這個消息。

大J的話

真的好難過啊,這個秋天不知道怎麼了,我們喜歡的、熟悉的人一個一個離我們而去。從單田芳老師,到前幾天的李詠,到金庸。美國時間今早,我送完小D去幼兒園後看到了這個消息,非常難過,措手不及的難過,然後就在微博上發了這樣一句話。

留言裏好多朋友都在感嘆生命無常,有一位朋友說,“還沒學會如何告別就不得不面對”。生老病死,我們面對這些的時候真的特別無助和渺小。

我最近也是突然意識到,即將跨入中年的我們,最要做的事情就是身體健康,活得久一點,陪着父母變老,看着孩子長大。前幾天就在和老公討論立生前遺囑的事情,然後老公就會下意識地逃避這個話題。

是啊,死亡這個話題,我們大部分成人都還沒準備好如何面對。但是這真的是我們每個爲人父母不得不面對的,當我們已經開始失去了,我們更要提醒自己,及時給孩子補上死亡教育這一課。

今天原本想發的一篇稿子被我臨時替換了,想把這篇關於死亡教育的舊文再次分享。電影《尋夢環遊記》裏曾說過,“人生的終點不是死亡,而是被遺忘”。

願在這樣的一個多事之秋,讀完這篇文章,我們收穫的是愛和力量,“記住愛,記住所愛之人,只要對方還在我們心裏,那麼任何事情都不會讓彼此分離”。

我們已經開始失去,請及時給孩子補上死亡教育這一課

去年的秋天,我在紐約一家幼兒園的課外班做家長志願者助教,課外班的孩子都是3、4歲的年紀,班級裏養了兩條金魚。快到冬天時,金魚死了,班主任老師花了一下午的時間帶着孩子給兩條金魚辦了一場“葬禮”。在這之前,她還和孩子們進行關於“死亡”的討論,解答孩子的各種提問,分享自己的情緒感受,最後帶着孩子們把金魚放進一個紙盒,然後一起埋在了幼兒園外面的一顆樹下。

之後的兩週,他們還做了一本紀念金魚的畫冊,老師幫着把每個孩子要說的話寫在書裏,旁邊還貼了金魚的照片,還有很多孩子們喜歡的貼紙。這個畫面一直在我心裏留下深刻印象,特別是一羣孩子圍着一棵樹,認真地對着兩條金魚說再見,說謝謝陪伴我們的日子,我們會想念你們的。

我們已經開始失去,請及時給孩子補上死亡教育這一課 第2張

當時的這個場景觸動了我自己童年的回憶。我的第一個動物夥伴是蟈蟈,在我大概3歲的時候,陪伴了我一整個夏天,每天醒來第一件事就是去看它,餵它吃毛豆。

到了秋天,某一天早上,我起牀去看它,它不見了。我當時難過的大哭,媽媽告訴我,它死了,扔了。那是我第一次知道“死”,也是我第一次知道“死了”就要“被扔”的。之後很長一段時間,我就活在擔心裏,我擔心我會死,然後就被扔了。

第二次知道“死”,是我5歲的時候,一個遠房姨奶奶過世了,我再一次聽到大人嘴裏提到了“死”。我已經不記得當時我是否還擔心“死了被扔”,但我記得我問了媽媽,姨奶奶怎麼了?

估計媽媽當時怕我擔心,告訴我,姨奶奶睡着了。於是,我又開始擔心“自己睡着了”也會死去。我不僅擔心自己,我開始擔心媽媽也擔心外婆。我記得特別清楚,我當時對外婆說,外婆,你不要睡啊,你睡了就要死了。外婆伸手打了兩下我的嘴巴,她覺得這是“觸黴頭”的。

我們已經開始失去,請及時給孩子補上死亡教育這一課 第3張

這就是我人生最初關於“死亡”的記憶,那時的我是困惑和恐懼的。這也就是爲什麼那場金魚葬禮深深觸動了我。是的,“死亡”這個話題很多成人都想回避,但不談不代表不存在,我們的孩子更加需要父母的解惑和支持。

和性教育啓蒙一樣,如何談論死亡是需要根據孩子的認知發展水平來調整的。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如何和學齡前的孩子(也就是大概2~5歲)談論死亡。

我們已經開始失去,請及時給孩子補上死亡教育這一課 第4張

媽媽,什麼是死?

當我們對孩子描述“死亡”時,不要用那些隱晦的比喻,不要以爲這樣可以讓孩子像我們一樣感受好一點。就好比我小時候媽媽說的“睡着了”,這就直接讓我聯繫到了自己每天睡覺的行爲;還有的父母會說“離開了”,這就會讓孩子擔心父母外出購物離開一會是不是也就“死了”。

最好的解釋就是提供更加具象的身體到底發生了什麼,比如可以說,“XX死了,她不能再呼吸、吃飯、走路、說話了”,這個階段的孩子對基本生存需求非常明白,這樣的解釋更容易讓他們接受理解。

提供簡單卻清晰的回答,就能滿足他們的好奇心。之後,我們可以隨着孩子慢慢長大,根據她的新提問,慢慢幫助孩子擴充知識庫。

我們已經開始失去,請及時給孩子補上死亡教育這一課 第5張

媽媽,你什麼時候死?

當孩子第一次接觸“死”這個話題後,他們的小腦袋就會開始自我消化吸收。然後我們就會遇到孩子問的很多奇怪,甚至非常粗魯的問題,常常會讓我們很生氣,甚至覺得這是在““咒我們死”。

其實完全不是這樣的,學齡前孩子問這個問題時,他們對於“死亡”還是一知半解。他們認知裏的“死亡”是暫時的,也許就像奧特曼沒電了,充一下電就又復活了;或者像海綿寶寶那樣壓扁還能再站起來。這對他們來說,“死亡”是件很酷的事情。所以他們蠢蠢欲動想了解,什麼時候媽媽可以像“奧特曼”那樣,什麼時候自己可以像“奧特曼”那樣。

另一種可能性是,現實生活中發現的事讓他產生擔心了,也許是家裏親戚的離世,他看到了大家都很傷心難過,也許是同學之間在談論。他開始擔心自己。他真正想問的是,媽媽死了,誰來照顧自己。

當我們解讀了這個問題後,其實就不難發現,孩子不是“咒我們死”,而是真的有不理解。這時,如果我們簡單粗暴地迴應,不准問這樣的問題,誰教你的啊,就不利於孩子對於死亡的理解了。

不管是基於怎樣的原因,當孩子問了這個問題後,我們可以這麼回答,“媽媽還會活很久很久,媽媽會等到你長大了,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後纔會死”。如果你感覺到孩子是擔心無人照顧他,可以多加一句,“即使媽媽死了,你還有爸爸、XX、XX,他們都會照顧你的,大家都會很愛你的。但是媽媽一定還會活很久很久”。

我們已經開始失去,請及時給孩子補上死亡教育這一課 第6張

媽媽,生病了就會死嗎?

這也是很多孩子會有的困惑,因爲很經常的,我們會告訴孩子,“XXX生病了,所以他死了”。但孩子無法理解,原來生病也有輕重之分,於是當他們發燒感冒時,會出現特別大的反應了。有時,父母就會疑惑,孩子小時候並沒那麼嬌氣啊,爲什麼大了,一點點小毛病就各種虛弱鬧脾氣呢?

有一種可能性就是生病喚起了孩子之前還並不怎麼理解明白的“死亡”概念,之前我們的隨口的回答就像種子一樣埋在孩子的心裏,現在當他經歷“生病”,他突然就把這兩者聯繫了起來。

因此,當我們和孩子說“XX生病了,所以死了”的時候,請一定要多加一句,“只有生很重很重的病時,人才會死。大部分人都會活很久很久的”。

我們已經開始失去,請及時給孩子補上死亡教育這一課 第7張

抓住其他機會談論“死亡”

死亡教育遠遠不該當真的發生家庭變故時纔開始的,很多孩子從1歲半開始就接觸到“生命”:地上的落葉、死去的昆蟲、或者是自己的寵物離世了,這就該是我們第一次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的機會,就好比我文章開頭分享的那個幼兒園的故事。

很多時候我們對於小動物的死去,就像我媽媽當年做的,隨手扔了,抽水馬桶抽了。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也折射了我們成人內心深處對於這類話題的害怕、恐懼和不安,這就很難真正地去幫助孩子理解“死亡”。

死亡這個話題的討論,歸根到底是生命的教育,如果我們真的可以接納生命是有始有終的過程,也許我們就更能坦然面對孩子的這些問題。

推薦一本我最喜歡的《一片葉子落下來》。這本書不僅僅可以讀給孩子聽,也是給我們所有成年人,曾經缺失死亡教育的成年人。

我把這本書的中英版本的照片都放上了,書的封面可能會因爲版本不同而有所改變,大家關鍵看書名和作者名字。大家各大電商網站自己搜搜哈,我只能幫到這了:)

我們已經開始失去,請及時給孩子補上死亡教育這一課 第8張

摘錄一段書中的話送給大家:

“春天變成夏天你不害怕。夏天變成秋天,你也不害怕。

這是自然的變化。

那麼,你爲什麼要害怕這個死的季節呢?

有一樣東西比樹更強。這就是生命。

它將永存,我們大家全都是生命的一部分。

我們活過,是爲了享受太陽和月亮,是爲了過那麼長一段快樂時光,是爲了把影子投給老人和孩子,是爲了讓秋天變得五彩繽紛,爲了看到四季。

難道這還不夠嗎?”

“媽媽,你會死嗎?我會死嗎?”

“孩子,我們每個人都會死,但我們現在都會活很久很久。就像樹上的葉子,我們曾經絢爛過,最終落下。但到了來年的春天,新的樹葉又會長出來,就像寶寶出生一樣”。

“哦, 原來生命是有連接的”。。。。。。

大J叨叨叨

昨天臨推送前,家裏有點突發事件推送晚了1個多小時,推送剛發就收到了很多定時等着我的朋友們的問候,這樣被記掛着的感覺真好,也真的好暖。這也是我每次想偷懶時候的動力,哈哈~

我們已經開始失去,請及時給孩子補上死亡教育這一課 第9張
我們已經開始失去,請及時給孩子補上死亡教育這一課 第10張
我們已經開始失去,請及時給孩子補上死亡教育這一課 第11張
我們已經開始失去,請及時給孩子補上死亡教育這一課 第12張

最近很多朋友們會習慣性地看完我的文章,給我留言小結一下我的文章重點。昨天雖然是團文,也有朋友留言總結了。我每次開團都堅決不用品牌方的文案,堅持自己寫,就是希望大家即使不買,也能有所收穫的。

來源:大J小D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