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幼兒園教育 > 孩子們的差距從幼兒園開始已經明顯拉開了,最重要的一點是這個!

孩子們的差距從幼兒園開始已經明顯拉開了,最重要的一點是這個!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4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OK今年9月就要正式進入幼兒園小班了,前陣子託班畢業,我專門找老師瞭解了OK在託班的情況,也和她瞭解了哪些是OK的優勢,哪些是弱勢。我爸是中學老師,他最時常跟我說的就是,“當老師的看過那麼多學生,優秀和弱一些的孩子真的感受太明顯了,其實不用說初高中,現在的孩子在幼兒園差距就該蠻大了,老師跟你反饋問題,你一定要積極接受,那會受益匪淺的”。

和老師一深聊,果然是,“坦白講,現在的孩子在幼兒園就能感覺到明顯的差距了。”老師說,“我們這一代的爸媽都很棒,一直很注重早期的教育。但其實到後來真正優秀的孩子他們智商不錯,但絕不是最高的;他們很善於溝通、情商普遍比較高;他們的父母可能沒有教孩子太多,但是他們卻非常注重對孩子習慣的培養!習慣,OK媽,知道你做公號,一定要告訴爸媽們,這也是爲什麼我在平時幼兒園教學的引導中特別強調這一點的原因!”

是的,我突然想到了曾經在在知乎上看到過的一篇爆文,決定孩子未來學習拔尖的是什麼,未來能保有專注力的是什麼,就是孩子們在幼兒期需要養成的習慣,對我們來說,越早知道這點越好。

我們都太高估智商了

排名在前1%的學生,既不靠天賦,也不全靠努力。真正決定性的因素是習慣。

很多人對學習的理解是這樣的:

孩子們的差距從幼兒園開始已經明顯拉開了,最重要的一點是這個!

在他們看來,天天上課睡覺打遊戲然後考前翻翻書最後九十多就是天賦高,認真聽課挑燈夜戰結果最多六七十就是天賦低。

在他們看來,面對同樣的問題,一看秒懂就是天賦高,苦思冥想也一頭霧水就是天賦低。

在他們看來,天賦完全是基因決定,生而有之,不可逾越,永久保留的。天賦低的人再怎麼努力也無法彌補這種差距。天賦是勤奮的功率。

但,這是一種膚淺的學習觀。

天賦的差距是存在的,並且這種差距在學習中的作用也是存在的,我沒有完全否定天賦的重要性。但是,大多數人高估了這種純天賦的作用的重要性。

雖然很多人會舉出一堆自己身邊的聽說的天才例子來反駁,然後說“智商的差距是存在”的,但是請注意,並不是“差距不存在”,而是差距中智商的部分被高估了,而習慣的部分卻被隱藏了。

學習習慣與思維習慣纔是最重要的

其實在很多情況下,我們所謂的“天賦”,其實應該叫“僞天賦”纔對。

那些讓“學神”們用更少的付出得到更好的成績的因素,可以歸結爲兩類:學習習慣與思維習慣。這兩者的作用是如此廣泛,如此隱蔽,以至於滲透到了學習的每一個細節中,體現出來就是一種“天賦”的錯覺。

學習習慣有多重要?

一個學習習慣差的人可能在幼年缺乏管教,“放棄枯燥的事物而尋求娛樂”的經驗更多,於是神經突觸的建立讓他習慣於從中獲得快感,適應了高刺激的事物;

一個學習習慣好的人可能被教育得好一些,從小適應了枯燥的鋼琴舞蹈書法繪畫,於是追逐刺激的經驗更少,適應了低刺激的事物,更習慣於在枯燥中堅持下去。並且隨之而來的好成績正向激勵了這種親和枯燥的習慣。

——於是,

同樣是刷書遇到枯燥的章節,前者在低刺激的環境中更傾向於走神,花了兩小時在隨時襲來的走神中走走停停勉強推完了這個坎;而後者更傾向於專注下去,二十分鐘就能推完。

同樣是上課接受信息,刺激閾值更高的前者,在低刺激的信息流中更容易隨時「滑落」至其記憶中高刺激的事物,比如走神想到昨天的遊戲或和女神的約會;而閾值更低的後者,則更容易適應低刺激信息流,從而進入狀態。

事後,很多人就會覺得這是天賦,是智商。

一個學習習慣差的人可能在早期生活在一個節奏緩慢的教育環境中,更多地體會了拖延學習來開小差的快感,於是神經突觸的建立使其習慣於拖延;

而習慣好的人可能相反,在每一次立即行動後獲得了巨大的獎賞,於是這種正向刺激的積累使其養成了毫不拖延的習慣;

——於是,

同樣是上課講到稍微艱難的點,前者更傾向於打算拖到課後再消化,然後開起了小差,後者則更傾向於直接正面剛,當下解決問題。

結果前者不僅上課的時間完全浪費,課後還要以加倍的時間,以更低的效率消化,造成極其恐怖的時間虧損(其實這也是答主大學學習效率低的主因);而後者則能在一馬平川的課後時間自由地平推進度刷熟練,由此多出三四倍的有效學習時間。

事後,很多人就會覺得這是天賦,是智商。

一個學習習慣差的人可能會在早期缺乏挑戰困難的教育,於是更習慣於放棄;

而學習習慣好的人則在一件件堅持後完成的難題中得到成就感,從而更習慣於堅持。

——於是,

同樣是學習中遇到難題,前者可能畏難而放棄,認爲沒必要研究那麼難的問題;而後者則會仔細鑽研,然後幹掉大BOSS,暴漲一波經驗值,在滾雪球的挑戰與成就感中達到越來越高的等級。

事後,很多人就會覺得這是天賦,是智商。

越學習,就越適應學習,越在“放縱/學習”的艱難抉擇中選擇後者,你對後者的突觸建立就更強一分,下次選擇堅持學習也就不那麼痛苦一些。

所以,我一向認爲,那些說什麼“能夠努力也是一種天賦”的,不是思維過於簡單,就是在爲自己的懶惰找藉口。

學習效率高的人往往有愛閱讀的習慣

我知道很多人會舉XXX天天上課吊兒郎當回宿舍就打遊戲照樣年級前十……等等的例子。所以,接下來就要說到另一種因素——思維習慣。這種因素更重要,也同時更隱蔽。

思維習慣有多重要?

我們在接受一個新的經驗或新的理論時,對其的認知往往是依靠其與已知的經驗或理論進行的比較與聯繫。

例如,我們見到一個由幾根木棍支撐的木板,會馬上判定這是一張“桌子”,因爲我們在後天見到所有具有類似特徵的東西,都被我們分類爲“桌子”了,於是這一類物品就和“桌子”這個詞語聯繫在一起。即便我們沒見過面前這種桌子,但憑藉其與這一類事物極其相似的特徵,我們可以輕鬆地對其進行模式識別,認爲其也將和這個類別下所有的事物一樣,被公認爲具備“桌子”的分類。

而對於這種思維習慣的獲取,後天教育中一個作用相當大的途徑就是閱讀習慣的養成。

書籍的作用有兩種,一是提供經驗、二是教授理論。

一個熱愛閱讀小說新聞的孩子,在早期可能就通過閱讀這種可以最快提升自己經驗豐富度的途徑,擁有了遠超其他同齡人的早期經驗積累,而人總有從已有經驗歸納理論的傾向。這個過程好比核裂變裏中子的釋放一樣——物質體積越大,發生中子撞擊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人的經驗越豐富,平時突發靈感從經驗歸納出理論/聯繫的可能性也就越大。面對新知識時也就更容易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一個熱愛閱讀科普雜誌或者淺顯理論的孩子,則更容易養成鍛煉出自己接受外來理論與整理既有經驗的習慣。同時一個個由以往經驗整理出理論的成功案例很可能會在價值觀上激勵他們思考,並養成強烈的思考傾向。

你仔細觀察那些學習效率高的人,很可能也會發現其小時候或多或少都有愛閱讀的習慣。無論是何種閱讀,都有產生精神愉悅的可能。而這種愉悅將成爲寶貴的早期正向激勵,使其愛上吸收外界經驗/接受外界理論,或者開始看到一道難題就忍不住思考,忍不住推敲。他們可能也因此愛上數學/物理/天文/歷史等等具體的領域。所謂興趣,很大程度上也是後天的。而興趣對一個人學習的作用,不言而喻。

是不斷積累的習慣築起了差異的高牆

以上所列出的每一個具體習慣,都只是習慣、天賦、努力、環境、經歷、方法等諸多因素的因素集合之一,一個人可能只需要十中得五,就已經很了不起了,十中得七八的“天才”,也會有二三短板。但總的來說,最根本性地決定學習效率的,仍是後天習慣。

無數的學生依據其從小到大的一個個習慣,積累下的一點點經驗,紛繁複雜的成長環境,人盡不同的個人經歷,高低不平的天賦和主觀能動性,上上下下地分佈在這個國家的每一個學生身上。

孩子們的差距從幼兒園開始已經明顯拉開了,最重要的一點是這個! 第2張

而那些排在前1%的學生,或是在天賦上突出,或是在習慣上突出,或是方法努力等突出,又或者平均而都不錯。而在這個分佈中最右端的那些人,往往在所有變量上都至少做到了“優秀”這個層次。

曾經認識一個高考省狀元,她身上就集成了頂尖的天賦,強大的規劃能力,最優秀的教育資源,從小刻苦的才藝訓練,對特定學科的熱愛,每天精確6小時整睡眠的作息等優秀的因素,纔有了最頂尖的成績。

我從來都不否定天賦的重要性,智商帶來的能力差距確實是存在的。

但你的歸納能力再高,也抵不上愛閱讀的孩子積累下可觀的經驗與理論存量;你的反應速度再快,也抵不上意志強的孩子聽課從不走神的耐力;你的工作記憶再強,也抵不上家教好的孩子輕易專注兩個小時的好習慣。

無數的習慣,就像一道道堅固的高牆,在從小的鋼琴繪畫與電子遊戲之間;在一本本數理啓蒙文學名著與網絡爽文無腦漫畫之間;在巧妙的引導鼓勵與粗暴的填鴨灌輸之間;在科學的言傳身教與無度的溺愛之間;在周遊世界博覽羣書和無所事事遊手好閒之間,在從小熱愛推理癡迷編程與熱愛遊戲癡迷逛街之間;在一貫的三好學生與起起落落的吊兒郎當之間,在競賽班的燈火通明與普通班的嘻哈玩樂之間……悄然建立。

等你發覺這一切之時,高聳在普通人和學霸學神之間的,已是一道道無形而萬難貫穿的壁壘,殘酷地分隔出強弱有序,不可僭越。

今天有個媽媽來和我說最近纔看了《摔跤吧,爸爸》,但是依舊很想和我聊聊,對於孩子的早年教育,可能真的就是應該嚴苛一點,孩子終將爲能夠主宰自己的人生而幸福。是否要那麼嚴苛,我下次拿自己的成長經歷和大家說說(自己挖的坑,下回一定會補上),但有一點我特別想說,早點教給孩子堅毅、專注,這樣的孩子未來一定不會差。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