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寶寶呵護 > 童年就該讓孩子大膽玩

童年就該讓孩子大膽玩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9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童年就該讓孩子大膽玩

編者的話:父母越來越忙,陪孩子玩的時間越來越少;內心望子成龍,給孩子施加了巨大的壓力。在“六一兒童節”,家長們更應該知道,要想做一個合格的、會陪伴的父母,應該在平時就把玩的權利還給孩子。本期,我們邀請正念育兒專家、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促進中心簽約心理諮詢師鄭莉和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肖震宇博士一起幫家長們重新發現玩的價值。

“爸爸,你什麼時候陪我玩?”“乖,爸爸要忙完工作才能陪你。”“爸爸,你能掙多少錢?”“爲什麼問這個?”“我想借夠爸爸掙的錢,好讓你不工作,陪我玩”……類似的對話讓人心酸,卻並不少見。玩耍是孩子的天性,但如今的孩子不僅沒時間玩,更缺乏父母的陪伴。

一份在中、美、英等25個國家進行的《玩耍報告》,對8000名家長與3000名7~12歲兒童進行了調查,他們被問及關於玩耍和居家生活的50個問題,結果顯示,73%的兒童更喜歡和父母一起玩耍,而不是看電視;但93%的中國家長喜歡和孩子呆在一起,而不是陪他們玩。此外,62%的父母感到壓力太大,沒時間陪孩子玩耍。報告還指出,近半數父母認爲玩耍應該有教育意義,在中國、俄羅斯等國家,有2/3的父母持有這種觀點;17%的父母希望孩子在玩中學到東西,而不是單純地玩耍。然而,51%的孩子更喜歡玩耍而不考慮學習。

不難看出,孩子願意做的事情是和家長玩耍,而很多家長沒有精力和時間滿足他們的願望。親子之間在認識上的偏差,使得父母的陪玩過程不夠順暢。有些家長認爲孩子小,不懂事,自己陪不陪孩子玩不重要。然而,早期教育是潛意識教育,父母的陪伴會在人生髮展中慢慢呈現出遠期效應。

研究表明,年齡越小,孩子對父母給予自己關愛的感受越明顯。經常與父母互動的孩子更聰慧,性格更好,與同齡人的交往更順暢。當我們以遊戲的方式與孩子互動時,他更容易接受,並能更多地體會到其中的樂趣。尤其當我們需要去解決某些親子衝突時,遊戲是避免對抗的最佳方式。而不少“問題孩子”都出自缺少父母關愛的家庭。他們小時候調皮搗蛋,希望藉此引起父母注意;長大後與父母逐漸疏遠,感情“鴻溝”可能一輩子都彌補不了。所以,父母儘量在孩子小的時候多陪他們,因爲成長只有一次。

正如《玩耍報告》中所說,大多數中國父母認爲,單純的玩耍是浪費時間,玩的時候還要學點東西,比如做手工勞動、閱讀等。可孩子們並不認同這點。事實上,陪孩子玩要講方法。

1.他的節日他做主。兒童節的初衷就是讓孩子放鬆身心,釋放童真。父母要傾聽孩子的心聲,讓他們選擇想做的事。尤其是平時愛替孩子做主的家長,更要藉機改掉包辦的習慣。家長可以給一些選擇,比如去遊樂場、邀請小夥伴來家聚會、購買新玩具等。如果要求超出承受能力,比如家裏容不下太多孩子、要的玩具太貴,家長可以跟孩子溝通,不能粗暴拒絕。

2.全家一起過。兒童節是全家人增進感情的好機會,一定要一起過。如果有一方不在,孩子心中難免失落,很難說過了一個完整的兒童節。建議父母帶孩子一同去遊樂園玩一天,或與孩子一起準備聚會,讓他的朋友們參與進來,孩子會感覺很有“面子”。如果父母要上班,也應在晚上補個完整的兒童節。

3.嘗試點新鮮的。比如,去郊外木屋住一晚,全家人一起仰望夜空,聊聊心事;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去臨近城市玩玩;一起參加夏令營或水果採摘,全家都參與進來。

4.做些有紀念意義的事。要想讓每年的兒童節都不一樣,家長還可以帶孩子做些有紀念意義的事情。比如,去舊書店中淘一套連環畫;做一個詳盡的寶寶讀書繪本作爲禮物,將孩子平時看的書的名稱、作者、內容簡介都寫下來;定製一張石版畫,把自己和孩子平時的生活場景畫下來。

家長們希望孩子的兒童節過得有意義,這無可厚非,而且玩得開心跟過得有意義並不衝突。下面就推薦一些適合兒童節的親子活動,給孩子們留下更深的記憶。

1.去鄉下過節。現在很多孩子膽小、自理能力差。有條件的父母不妨帶孩子去農村老家過節,讓他們看看同齡的農村孩子是多麼樸實、能幹、自立,還能學會分享。爸媽還可以與孩子一起挖野菜,觀察各種小動物、昆蟲和植物,聆聽大自然的聲音……

2.小鬼當家。對於稍大的孩子,父母可以與他們角色互換,讓孩子當一天的家,在父母的陪伴下完成買菜、做飯、收拾衛生等家務事,在勞動中體會父母平時操持家務的辛苦與不易。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活動全部安排成勞動,可以穿插一些愉快的事情。比如建議孩子請同學來家裏做客,讓他去張羅,做一次小主人。此外,父母要避免過於殷勤或過於被動,既不要在一旁死盯着,忍不住插手,也不要趁機忙工作、玩電腦,完全“放羊”。

3.一起做愛心義賣或捐贈。讓孩子將閒置的玩具、文具、圖書等整理出來,貼上價格標籤,到小區擺攤義賣,收入以孩子的名義捐出去。也可以與他人進行互換,換回自己心儀的東西。

4.去做孩子一直想去,但父母沒時間陪着去做的事。有的父母一年前就答應孩子去海洋館、去繪畫班等,卻一直沒時間踐行。藉着兒童節的機會,趕緊兌現自己的諾言。但需要提醒家長,這僅僅是“還債”而已,以後不要隨便應付孩子,答應的事情必須及時兌現。

陪孩子不能等到節日,而應該在平時做功課。

首先,父母要改變觀念,不要覺得玩是浪費時間。有研究發現,玩商高的孩子成績更好,身體更健康,更快樂。玩商是孩子玩耍能力的反映,可以直接提升自控力,拓展個人價值,發現生活的樂趣和奧妙。所以,父母無論多忙,每天都要騰出至少半小時來,關掉手機、電腦、電視,全身心陪伴孩子。但不要刻意“寓教於樂”,而應擺正心態,孩子能學到東西固然好,單純“傻樂”也未嘗不可。

其次,由陪孩子玩轉變爲和孩子一起玩。被動的“陪玩”難免滋生不良情緒,孩子玩不好,家長還一肚子委屈。父母要轉變看法,家裏的各個區域都可以變成“遊樂場”,比如收集廢舊包裝盒,做一些創意嘗試等。大人們也能迴歸童年時光,借這個機會給自己減壓。

再次,瑞士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研究發現,陪玩也要根據孩子的年齡進階。根據皮亞傑的理論,2歲內的孩子以練習性遊戲爲主,會樂此不疲地做一件事,比如拉着小車來回走、拿着拖布滿地溜達等。家長要有耐心,設置一些各種動作重複出現的遊戲,比如堆好積木後,拍照記錄下來,然後推倒重來。3~6歲的孩子適合模仿性遊戲。他們喜歡模仿大人的言行舉止,父母可以陪着玩過家家或扮演醫生看病、購物等角色扮演類遊戲,幫孩子發展認知能力、想象力和語言能力等。7歲以上可以玩規則性遊戲。此時是規則意識萌芽期,下棋、跳房子、丟手絹等,能幫助孩子強化規則意識。比如捉迷藏就能幫孩子從他人的視角去思考和看待事物,並學會遵守規則,像不能偷看、要等數到10才能開始找。▲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