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智力發展 > 國學文化手抄報圖片大全

國學文化手抄報圖片大全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8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手抄報一:國學屬性


國學、經學≠儒學

近年來,談國學的人漸多,似乎不談國學不能稱爲國人。可是,近些年談國學的人,一談國學就說儒家之學(簡稱儒學),以爲除了儒學,就沒有國學;或是認爲,只有儒學纔是真正的國學。

《說文解字》:“儒,柔也,術士之稱。從人,需聲。”徐灝注箋:“人之柔者曰儒,因以爲學人之稱。"儒"本是鄙稱,儒家這一稱號不是孔子自家封號,而應是墨家對孔子這一學派的稱呼。”因此古代通常以“儒”稱學者,如《字彙·人部》:“儒,學者之稱。”以“儒”稱謂儒家,只是古代的一種用法,如《漢書·藝文志》:“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遊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

也就是說,儒家學說是古代服務於帝王統治的教化學說,並不是站在老百姓的立場而爲老百姓服務的學說。因此,如果以儒家來代表中國傳統文化,實際上是將中國傳統文化完全看作古代專制主義或爲古代專制主義服務的思想的代名詞。當然,並非全盤否定儒家文化,而是說,如果將中國傳統文化全部或是主要看作是儒家文化,不僅全盤否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優良傳統,而且也將儒家文化中積極的因素給否定了。這顯然不符合中國傳統文化的本來面目,更不是當代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旨所在。

國學,顧名思義,就是國家之學,也是國人之學。古代中國的國家觀念是不斷變化的,但無論怎麼變化,都可以稱之爲中國或華夏。也就是說,國學應當是中國或華夏曆朝歷代學術文化之總稱。從歷史來說,國學不能侷限於儒家之學,先秦時期百家爭鳴,儒學只是與道、墨、法等諸家相併列之一家學說。

百家並存

在學理上,國學何謂卻是可以討論的。這無疑有助於我們在進行國學教育時增加幾分自覺性,使得我們對國學的理解更加深入,而不會天真的以爲穿着長袍馬褂逛街就是在講國學了。曹聚仁先生當年就指出,如果“根本上沒有明白國學是個什麼,也沒想到要去研究國學的原因,只不過因循的盲從,胡亂提倡些國學,做冒牌的聖人之徒”,那“是很危險的”。而前人比如被譽爲最後一位古文經學大師的章太炎對國學的看法無疑具有豐富的借鑑意義。

從章太炎本人思想發展的歷程來看,“國學”作爲內容當然是貫穿其一輩子的思想主題。從他入俞樾的詁經學社做學生起,直至臨終那一刻,他堅持的就是“飯可以不吃,學不可以不講”。不過,“國學”作爲一個概念卻不是從來就在他的話語體系中獲得合法性的。早先,作爲國粹派主將的章太炎是用“國粹”來指稱後來“國學”所代表的內容的。然而,不久他便將概念改換成了“國故”,並作有《國故論衡》。在第三個階段,纔有“國學”的概念的提出。晚年,章太炎還會使用“國性”來稱呼國學。顯然,就這四個概念的使用而言,一定程度上可以體現出章太炎對“國學”的看法:“國粹”無疑顯示了對傳統文化的高度崇敬之情。但是,它難以回答“凡是歷史上的就一定是好的嗎?”這樣的疑問。“國故”則似乎略微走向反面,認爲傳統文化已經成爲歷史陳跡,似乎給人某種灰塵僕僕的感覺,比不上“國粹”的古色古香。“國性”所指當然也是歷史傳統文化。章太炎認爲,中國當時面對強敵外逼,即便亡國了,只要國性存在,依然有復國的那一天。顯然,國性的含義是比較抽象的,不易把握。比較而言,“國學”的提法不僅中立,而且具體。以此爲背景,我們似乎也能從“國學”立科而不是“國粹”立科的做法中體會出國家中正的態度。

那麼,國學的主要內容是什麼?用章太炎的話來說,就是“國學的派別”究竟有哪些?他主要從三個角度展開論述:經學的派別、哲學的派別、文學的派別,這些派別絕非儒學一家能夠涵蓋的。

章太炎指出,經學包含着“古文經學”和“今文經學”兩家,每一家又有各個支系。他本人是古文經學家,認爲今文經學所講的,雖然不完全是宗教,但總體上傾向於此。對此,他是有些不滿的。他認爲,就“六經”本義而言,“無一非史”。《尚書》、《春秋》都是記事的典籍,是確定無疑的史;《詩經》大部分是爲國事而作,只有少量的歌謠,所以也是史;《禮經》記載古代典章制度,是史的一部分;《春秋》臚列事實,中寓褒貶之意,是顯明的史;《易經》蘊含着史的精華;《樂經》已經失去,但章太炎揣測它是家在樂譜和制度的,所以也包含着史的特性的。可見,章太炎堅持“六經皆史”說,所以正如湯志鈞先生所指出的那樣,在國學的派別中章氏並不專列史的派別。由於“六經皆史”,章氏反對對六經“推崇過甚”。這個態度當然和他古文經學的立場密切相關,然而,今日我們再來看“經”,它們究竟是不可移易的“常道”,還是需要與時變化的文本,那是需要仔細考量的,否則一不小心,我們就可能擡舉出若干高高在上的教主來,對他們我們只有跪拜的分。

關於哲學,章太炎認爲中國古代的儒道法墨名以及佛家可謂哲學的主要派別。他認爲,《論語》一半講倫理道德學,一半是哲理。儒家之中,《孟子》、《荀子》也談過哲理;老莊的主張,和哲學密切聯繫;名家大量的涉及“論理學”也即邏輯學;墨子的《經上》《經下》是極好的名學;法家之中韓非的《解老》《喻老》兩篇,將他與哲理聯繫了起來。當然,這是章氏對先秦時期的哲學的刻畫。事實上,他對中國古代哲學史的論述言簡意賅,揭示了國學哲學之部的豐富內容。

國學文化手抄報圖片大全

手抄報二:國學精髓

國學精髓是中國五千年曆史沉積下來的精華語。

1、老子——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虛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論天下之事;潛其心,觀天下之理。“道者,萬物之奧。”“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爲主。”謙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詳是處世第一法,寬容是處事第一法;寡慾是養心第壹法;勿言無益身心之語;勿爲無益身心之事;勿近無益身心之人;勿入無益身心之境;勿展無益身心之書。

2、孔子——做人要善良,勿以善小而不爲,勿以惡小而爲之。做人要本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做人要誠實,誠信乃做人之本也。做人要自重,嚴以律己寬於待人。做人要知足,知足者常樂也!此上就是爲人之道,是人都要努力做到!

3、莊子——身安,不如心安;屋寬,不如心寬。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身;以喜悅之身,養喜悅之神。有所敬畏,是做人基本的道義準則。所謂快樂,不是財富多而是慾望少。做人,人品爲先,才能爲次;做事,明理爲先,勤奮爲次。人生要學會平和心,喜樂心,慈悲心。

4、孟子——君臣相比,君屬於強勢,臣屬於弱勢,其關係由強勢君主導。君講禮,臣講忠,故君臣之道在於禮。君禮於臣,臣必忠;臣忠於君而君不禮,其忠必退。

5、荀子——概括爲七個方面:一是蛻:學習不能滿足於已有的成就,應該不斷地有所發明,有所進展,日漸而月進,並且使之產生質變。二是虛:虛指的是學習態度。虛者,虛心、謙虛也。三是一:“一”是專一、專心致志的學習,“學之道,貴以專”。四是靜:“靜”,指的是心要靜,而摒棄一切雜念。五是積:荀子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六是師:“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國將衰,必賤師而輕傅。”有了好的老師,便可以好學,“得賢師而事之,則所聞者堯、舜、禹、湯之道也。”七是友:荀子提出,學者應“親友”,以求得在治學上的“好善無厭,受諫而能誡”,即不斷地得到批評和指正,而日有所成。

6、孫子——文韜武略。中國的韜略思想,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實爲傳統文化之瑰寶,歷史遺產之精華。韜略猶如雙刃古劍。輕用其芒,動即有傷,是爲兇器;深若藏拙,臨機取決,是爲利器。願學者得其精髓,重其所用,發揚古道,利國利民。教練不是知識訓練或者技巧訓練,而是一種拓展信念與視。

7、管子——能力和習慣的培養;教練猶如一面鏡子,反映當事人的真實現狀和侷限,同時引發對方看到更多的可能性,給對方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教練的使命就是——因成就他人而成功!

8、韓非子——統馭理論:“精誠爲道,運籌爲術,組織爲器,人才爲本,制度爲體,文化爲魂”,帶你修煉六個方面的能量,幫你完成從攻城略地到運籌帷幄、從創業有成到基業長青的驚險一躍,成長爲新經濟時代的新型領袖。

9、鬼谷子——權謀,是指在爭奪、鞏固、發展權力的過程中使用的一切靈活應變的手段。權力,是指能夠直接支配他人,使之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動的力量。權力帶來財富、地位、榮耀。權謀天然地不受一切仁義道德、公平正義的約束;它甚至沒有任何原則可言,唯壹的原則是:爲達目的,不擇手段。權謀的合理性取決於權謀的結果,即所謂“竊鉤者誅,竊國者侯”,“勝者爲王,敗者爲寇”是也。

10、大學——修身過程實質上是一個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過程。格物就是探究弄清事物的發展之道;致知就是獲取知識,誠意就是赤誠、真誠、忠誠之心對待壹切事物;正心,就是使自己的心正,是自己成爲一個道德高尚,修爲高深的人,因此,修身的過程,就是探究事物發展規律的過程,就是學習知識的過程,就是真誠地對待一切的過程,就是嚴格要求自己,完善自己,把自己變成一個道德高尚的人的過程。

11、易經——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所謂天地之道,也不過是自然法則。你若遵從了——便能遺世獨立,飄飄欲仙:返之則——萬劫不復,永世不得超生。想那輪迴之苦,卻非人力所爲也!故而道是:冥冥中早已註定,天意實屬難違。仔細想想,可也不就是這樣的麼?故,天地之道在於人心。

12、禪宗——死生間觀節,細微處品德。死亦生,生亦死,死是另一個生的開始,生亦是另一個死的結束。故,生則生、死則死,豈能賴着不死或就是不生?故來之則應,去留無意,隨緣而行,不糾結、不着相。

國學文化手抄報圖片大全 第2張


手抄報三:國學文化常識

1、三教:儒教、道教、佛教

2、九流: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

3、三皇:伏羲、女媧、神農

4、五帝:太皞、炎帝、黃帝、少皞、顓頊

5、五行:金、木、水、火、土

6、五金:金、銀、銅、鐵、錫

7、八卦:乾(天)、坤(地)、震(雷)、巽(風)、坎(水)、離(火)、艮(山)、兌(沼)

8、漢字六書:象形、指事、形聲、會意、轉註、假借

9、書法九勢:落筆、轉筆、藏峯、藏頭、護尾、疾勢、掠筆、澀勢、橫鱗豎勒

10、竹林七賢:嵇康、劉伶、阮籍、山濤、阮咸、向秀、王戎

11、歲寒三友:鬆、竹、梅

12、花中四君子:梅、蘭、竹、菊

13、文人四友:琴、棋、書、畫

14、文房四寶:筆、墨、紙、硯

15、四大民間傳說:《牛郎織女》、《孟姜女》、《梁山伯與祝英臺》、《白蛇與許仙》

16、四大文化遺產:《明清檔案》、《殷墟甲骨》、《居延漢簡》、《敦煌經卷》

17、元代四大戲劇:關漢卿《竇娥冤》、王實甫《西廂記》、湯顯祖《牡丹亭》、洪昇《長生殿》

18、七大藝術:繪畫、音樂、雕塑、戲劇、文學、建築、電影

19、四大名瓷窯:河北的瓷州窯、浙江的龍泉窯、江西的景德鎮窯、福建的德化窯

20、四大名旦:梅蘭芳、程硯秋、尚小云、荀慧生

21、九屬:玄孫、曾孫、孫、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

22、五穀:稻、黍、稷、麥、豆

23、中國八大菜系:四川菜、湖南菜、山東菜、江蘇菜、浙江菜、廣東菜、福建菜、安徽菜

24、四大名繡:蘇繡(蘇州)、湘繡(湖南)、蜀繡(四川)、廣繡(廣東)

25、四大名扇:檀香扇(江蘇)、火畫扇(廣東)、竹絲扇(四川)、綾絹扇(浙江)

26、四大名花:牡丹(山東菏澤)、水仙(福建漳州)、菊花(浙江杭州)、山茶(雲南昆明)

27、十大名茶:西湖龍井(杭州)、碧螺春(江蘇)、信陽毛尖(信陽)、君山銀針(岳陽)、六安瓜片(安徽)、黃山毛峯(安徽)、祁門紅茶(安徽)、都勻毛尖(貴州)、鐵觀音(福建安溪)、武夷巖茶(福建崇安)

國學文化手抄報圖片大全 第3張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