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手抄報 > 【中國經典文化手抄報圖片大全】中國經典文化的手抄報資料 中華傳統文化手抄報圖片大全

【中國經典文化手抄報圖片大全】中國經典文化的手抄報資料 中華傳統文化手抄報圖片大全

來源:寶貝周    閱讀: 4.9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國經典文化手抄報圖片大全,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文明的歷史古國,文化底蘊是讓我們所有國人自豪的東西,我國的經典文化數也數不清,這是我們最寶貴的財富。

中國經典文化手抄報圖片大全:中國十大古典文籍

1、《周易》

中國最古老的典籍,被稱爲羣經之首。假如《周易》不能排名第一,那第一隻有空着了。很多人提到這本書都用3個字來形容“看不懂”,的確這是一本很難懂的書,它涉及到很多的內容,天文地理,算卦,爲人處世,從政,經商,軍事等等。人們往往有一個誤區,一聽到《周易》就與算卦聯繫到一起,的確這是《周易》的精要所在,它以高度抽象的六十四卦的形式表現事物普遍存在的雙邊關係中可能發生的各種各樣的變化,並附以卦爻辭作簡要說明;它還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倫理實踐的根源。它除去算卦的功能之外還有什麼呢?答案也很簡單,它還有能讓世人“修身,治國,平天下”的知識,還有能指導我們學習、工作、處世等日常行爲的理論。大家不妨去買一本《周易》(《易經》)的註釋書籍,去感受《周易》其中的奧妙(只看內容的註釋)。

2、《六韜》

又稱《太公六韜》《太公兵法》,相傳是姜子牙的著作,但現在一般認爲此書成於戰國時代,全書以姜太公與周文王,周武王的對話方式編纂而成。假如現在認爲的成書年代爲真,那此書應該是後人根據口口相傳的故事結合周朝流傳下來的行軍打仗案例整合而成。對於怎樣成書本人覺得是姜子牙身邊的人聽到這些對話之後做的記錄,後來流傳到戰國時代,由於當時百家爭鳴百家齊放,所以拿出來寫成書,當然這個只是本人推斷,無任何史實記載。此書對後代軍事思想有着重要的影響,被稱爲兵家權謀的始祖,平日對軍事和權謀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嘗試着讀一下這本書,相信你會喜歡上它的。

3、《論語》

這個不需要講太多了,從它面世以來就成爲了經典,幾千年的封建歷史離不開儒家思想更離不開《論語》。

4、《老子》

又名《道德經》,這也是大家很熟悉的一本著作,主要以“道”來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講的是唯物主義的觀點。同樣這本書也是道教主要的經典。“道”是很高深莫測的,世間萬物都有道的存在,大到無邊無際的宇宙,小到一粒種子。這是一本不折不扣的哲學經典,會影響每個人的一生,本人認爲每個人都需要去讀一遍。

5、《孫子兵法》

它被稱爲中國最傑出的兵法著作,歷來備受推崇,是各國軍事家,經濟家的必備之書沒有之一,它的作者孫武被稱爲兵聖,世界兵學鼻祖。每個中國人必讀之書,再多的語言也無法形容它的地位。

6、《鬼谷子》

春秋戰國時期縱橫家的鼻祖鬼谷子所著,鬼谷子在雲夢山創辦了中國第一座軍政學校—戰國軍癢(yang)。這裏先後培養出了孫臏、龐涓、蘇秦、張儀、尉繚、毛遂等一大批叱吒風雲、縱橫天下的軍事家、外交家、謀略家,影響和左右了當時天下的政治、軍事格局。它是歷代軍事家,政治家,外交家的必研之作,它獨特的謀略思想在海內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也是本人最喜歡的書。大家有時間一定要去讀,可以鍛鍊你的口才,也能讓你對謀略產生不同的看法,總之對我們影響深遠。

7、《呂氏春秋》

是一部由呂不韋主編的古代百科全書,主要講了先秦之前的一些資料,記載了先秦之前的一些古史舊聞,古人遺語等,其中有一部分是其他書籍中沒有的。大家不妨去讀一下,這樣可以讓我們瞭解春秋戰國時期那次文化變革。

8、《三十六計》

這本書是後人根據經典的案例總結而成的一本書,對我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裏面的內容被大家所熟知,被大家運用自如,相比於其他的謀略典籍,此書易懂易學易會,只要你識字不傻就能讀懂。沒讀過此書的應該很少,這裏我也不過多的廢話了。

9、《厚黑學》

《厚黑學》是民國時期李宗吾的著作,主要宣揚臉皮要厚如城牆,心要黑如煤炭,這樣才能成爲“英雄豪傑”,列舉了曹操、劉備、孫權、司馬懿、項羽、劉邦等人物的臉皮厚和心腸黑。書中內容富有諷刺意味從某些角度反映了人性黑暗的一面,但也反映了人的爲人處世之道。本人只宣揚正能量,之所以將此書列爲十大之一是想通過這本書的內容去警示人們不要上當受騙,希望好人看了之後能提防壞人,壞人看了可能會變的更壞,但會自食其果的。心理素質高,自控能力強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相反自控能力差的朋友不要去看。

10、《素書》

知道這本書的朋友想必不多,但它成就了一位家喻戶曉的人: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張子房)。張良運用此書中的一小部分內容幫助劉邦取得了天下。這本書的主題內容是講爲人處世之道,講爲人處世之道的書怎會讓張良幫助劉邦奪取天下呢?在這裏先賣個關子,請大家訂閱“第九文化”自媒體(搜狐或者微信),2014年5月6日將刊登連載:一恩先生聊《素書》,屆時大家可以通過兩個自媒體平臺更深一步的瞭解《素書》尋找答案。

【中國經典文化手抄報圖片大全】中國經典文化的手抄報資料 中華傳統文化手抄報圖片大全

中國經典文化的手抄報資料:華夏文明思想

華夏文明的思想核心是神道設教、禮樂教化,嚴華夷之辨,推崇仁義禮智信。易學是中華文明博大精深的根本。[5]

“華夏”,一般作爲代稱中國,相傳在大約五千年前,黃河流域中下游一帶的華山與夏水之間分佈著許多部落,比較重要的有後來的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等。炎、黃兩部落融合成的“華夏”,即爲“炎黃子孫”。據《史記·五帝本紀》載,五帝中的首位是黃帝,後來的人稱黃帝爲華夏的始祖。黃帝之後,最著名的有唐堯、虞舜、夏禹等人。禹系夏后氏部落之領袖,姒姓,又稱夏禹、大禹。夏大禹治水有功,繼位於舜當了中原各部落之共主,成爲中國的第一個王朝。

古代中國人往海外移民時自稱華夏人,由此產生“華人”一詞。“華人”一詞最初僅僅指漢族,但隨着華夏文明擴展到全國各地,“華人”的概念漸由當初單指華夏族,擴展到受中華文影響的周邊少數民族身上。

在周朝時,凡遵周禮、守禮義之諸侯,稱爲華人、夏人,通稱爲諸華、諸夏。古籍中將“華”、“夏”作爲中原,“夷”與“裔”作爲四方。華夏又稱中華、中夏、中土、中國。周朝時,依據《周禮》,華夏是以六輅祭祀昊天上帝和五方上帝。五方上帝分別是:東方青帝太昊伏羲、南方炎帝、中央黃帝、西方白帝少昊、北方黑帝顓頊。

華與夏曾相互通用,兩字同義反復,華即是夏。“中華”又稱“中夏”。如《左傳》定公十年載孔子語云:“裔不謀夏,夷不亂華。”這裏的“華”亦即“夏”。孔子視“夏”與“華”爲同義詞。華與夏二字在甲骨文中的地位非常崇高。

“華夏”一詞(華與夏的合稱)最早見於《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尚書正義》曰:“冕服採章”對被髮左衽,則爲有光華也。《釋詁》雲:“夏,大也。”故大國曰“夏華”。“夏”謂中國也。《左傳》曰:“裔不謀夏,夷不亂華。”孔穎達注曰:“夏,大也。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一也。”“華夏皆謂中國,而謂之華夏者,夏,大也。言有禮儀之大,有文章之華也。”梅頤《僞孔傳》:“冕服採裝曰華,大國曰夏。”此即“華夏”的本意。

可見,華夏是以服飾華採之美爲華;以疆界廣闊與文化繁榮、禮儀道德興盛爲夏。從字義上來講,“華”字有美麗的含義,“夏”字有盛大的意義,“華夏”本義即有文明的含義。華夏二字在現實中的實體展示就是服飾、禮儀、經典。華夏文明是炎黃血統、詩書禮儀文化和中華疆界統合在一起的實體。

值得注意的是,只有周“王母弟甥舅”則夷狄諸侯國纔是“華夏”,除此以外皆爲“蠻荊戎狄”。

【中國經典文化手抄報圖片大全】中國經典文化的手抄報資料 中華傳統文化手抄報圖片大全 第2張


中華傳統文化手抄報圖片大全:文明特徵

諸子百家

諸子百家都繼承了詩書禮樂的王官教育,都推崇君臣父子之禮和夫婦長幼之別,也都信奉聖王政治。春秋時代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學者們便周遊列國,爲諸侯出謀劃策,到戰國時代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傳統上關於百家的劃分,最早源於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他在《論六家要旨》中,將百家首次劃分爲:“陰陽、儒、墨、名、法、道”等六家。後來,劉歆在《七略》中,又在司馬談劃分的基礎上,增“縱橫、雜、農、小說”等爲十家。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襲劉歆,並認爲:“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後來,人們去“小說家”,將剩下的九家稱爲“九流”。

五常

詩、書、禮、樂、易,合稱五經,五經對應五常。經,常也。有五常之道,故曰《五經》:《樂》仁、《書》義、《禮》禮、《易》智、《詩》信也。人情有五性,懷五常,不能自成,是以聖人像天五常之道而明之,以教人成其德也。”又曰:“謂仁、義、禮、智、信也。仁者,不忍也,施生愛人也;義者,宜也,斷決得中也;禮者,履也,履道成文也;智者,知也,獨見前聞,不惑於事,見微者也;信者,誠也,專一不移也。”《揚子法言》解釋道:“仁,宅也;義,路也;禮,服也;智,燭也:信,符也。處宅,由路、正服,明燭,執符,君子不動,動斯得矣。故曰仁者人也,義者我也,此之謂也。”《孟子·告子上》:“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六經

所謂“六經”,指的是經過孔子整理而傳授的六部先秦古籍,曰:《詩》《書》《禮》《易》《樂》《春秋》。這六部古籍並非孔子所作。孔子本着“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論語·述而》)的原則,只是對這六部古書作了整理的工作。《國語·楚語上》記載包含了這六部古書。“教之《春秋》而爲之聳善而抑惡焉,以戒勸其心;教之《世》而爲之昭明德而廢幽昏焉,以休懼其動;教之《詩》而爲之導廣顯德,以耀明其志;教之《禮》,使知上下之則;教之《樂》,以疏其穢而鎮其浮;教之《令》,使訪物官;教之《語》,使明其德,而知先王之務用明德於民

也;教之《故志》,使知廢興者而戒懼焉;教之《訓典》,使知族類,行比義焉。”這裏提到了九種古籍:《春秋》、《世》、《詩》、《禮》、《樂》、《令》、《語》、《故志》、《訓典》。申叔時是楚莊王時的人,楚莊王在位於公元前614年至公元前591年,早於孔子半個世紀。孔子整理的六經早在楚莊王時就已經有了,而且這些書名已屢見於先秦其他文獻。《詩》《書》《禮》《易》《樂》《春秋》的六經體系是華夏文明繼承和發展的源頭。“《詩》、《書》、《易》、《春秋》、《禮》、《樂》六者之術,以爲大義,謂之六藝。”“六藝之文:樂以和神,仁之表也;詩以正言,義之用也;禮以明體,明者著見,故無訓也;書以廣聽,知之術也;春秋以斷事,信之符也。五者,蓋五常之道,相須而備,而易爲之原。故曰‘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言與天地爲終始也。”“《詩》《書》具其志,《禮》《樂》純其養,《易》《春秋》明其知。六學皆大,而各有所長。《詩》道志,故長於質。《禮》制節,故長於文。《樂》詠德,故長於風。《書》著功,故長於事。《易》本天地,故長於數。《春秋》正是非,故長於治人。能兼得其所長,而不能遍舉其詳也。”經學塑造了華夏政制的價值理想,正如民國學者李澄源在《經學通論》中所說的那樣:“吾國既有經學以後,經學遂爲吾國人之大憲章,經學可以規定私人與天下國家之理想。聖君賢相經營天下,以經學爲模範,私人生活,以經學爲楷式,故評論政治得失,衡量人物優劣,皆以經學爲權衡。無論國家與私人之設施,皆須於經學上有其根據。”在華夏文明中,五經是諸子的思想源頭,也是諸史的評判標準,同時還是文藝創作的指導原則。 從歷史的角度看,經學規定了華夏文明的大本大源,在歷年層面塑造了華夏族羣兩千多年的政治制度與社會生活,塑造了我們祖先共同的生活方式。正是有了經學的存在,華夏族羣才能歷經二千餘載,雖然曾經車駕奔馳,戰亂頻仍,曾經南北分裂,夷狄入侵,曾經神州蕩覆,宗廟丘墟,但文明之毫光,未曾一日隱沒於荒蠻,族羣之理想,未曾一日熄滅於天壤,從而締造文化統一、生生不息的局面。正是有了經學的存在,華夏曆史雖然歷經王朝更迭,而政治制度的建構,社會改革的推動,始終有一個根本的價值標準,不管政制如何變化,都不離文明之大系。正是有了經學的存在,社會生活中的冠、婚、喪、祭各種禮儀,不論如何損益,總能維繫社會生活的理想價值,衣冠文物,代代因襲損益,但不變的是對有禮義的生活的追求。可以說,要真正深入華夏的歷史,必須深入歷史的深層內核,而歷史的內核便在經學之中。

【中國經典文化手抄報圖片大全】中國經典文化的手抄報資料 中華傳統文化手抄報圖片大全 第3張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