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人生的開始起步於發展中的嬰兒

人生的開始起步於發展中的嬰兒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0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人生的開始起步於發展中的嬰兒

  人生的開始起步於發展中的嬰兒

從本質上講,早期經驗塑造了個體與他人的交往、應對情緒變化的特有風格,這種風格既有心理的成因,也包含有生理的成分。對於個體而言,這些經驗就如同一張無形的網,支撐着個體的情感生活,構成了個體的內在意識和外在意識。一種隱藏的關係模式在嬰兒時期已經融入我們的身體和大腦,這些模式指引着我們的生活向着特定的方向行進。神經學家道格·瓦特認爲,人類生命的早期階段是一個“既無法回憶也不會忘記”的階段。我們不能有意識地回憶當初的任何片段,但是,也無法忘記這些內容,因爲這些記憶早已融入我們體內,指引着我們的思想和行爲。這種生理與心理伴隨發展的狀態,在特有的養育方式的影響下會以其獨有的方式呈現在兒童的成長曆程中。

在嬰兒階段,個體的生理系統既完全沒有定型,又非常脆弱,因此,這時的早期經驗會對嬰兒的生理系統產生巨大影響。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早期的經驗出現問題,某些特定的生化系統就會變得毫無用處:個體的應激反應以及情緒系統中的神經肽,都會因此而受到負面影響。甚至對於大腦本身的發展速度而言,在孩子一歲半之內其發展速度達到了最高峯,也會因嬰兒所處的不適宜的環境而無法正常發展。就好象樹苗一樣,穩固的根基和良好的生長取決於環境因素,人類嬰兒的情感能力,這種在動物王國中最無法捉摸的能力,同樣也會最容易受到環境和經驗的巨大影響。

慢慢地,嬰兒開始能夠識別出那些最常用的特徵,並將它們儲存爲意象。這些意象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溫馨甜蜜的,就是他在搖籃裏哭鬧時,媽媽從門後伸進來的笑臉;一種是讓人不安的,就是媽媽在進來時那張充滿敵意和不愉快的臉。當嬰兒能夠分辨,從門後過來的母親會帶來喜悅還是痛苦時,意象的含義便產生了。嬰兒早期的情感反應只是排斥或親近某人,不過,這些意象會變成嬰兒對自己所生活的情感世界的一種期待,這種期待能夠幫助嬰兒預測,接下來要發生什麼,以及如何才能作出最佳反應。

研究人員發現,即使對那些最難對付、情緒最反覆無常的嬰兒而言,只要父母能給予他們充分的迴應和關注,這些孩子也會適應得很好。在他們看來,嬰兒在一歲之後纔會建立自己的反應方式。那些“困難兒童”之所以會難以對付,其實是他們對父母無法滿足自己感情需要的一種反應。

而從孩子角度看,的確存在“困難”父母。一般分爲兩種類型:忽略型和干擾型。那些對孩子極度忽視的母親,往往屬於抑鬱型母親。這類母親會覺得,對自己孩子的需要進行迴應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情,她們通常感情冷漠,行爲孤僻,除非要給孩子餵食或者洗澡,否則,她們是不願與自己的孩子做眼神交流,或者抱起孩子的。在這種照料方式下,她們的孩子自身也會發展出一種壓抑的方式來與他人交往。這些孩子更少表現出積極的情感(他們的左腦也更不活躍)。在蹣跚學步階段,這類孩子在認知任務上的表現更差,他們也通常屬於非安全型依戀的個體。在之後的兒童期,這些孩子的情緒問題通常還會持續存在。而干擾型母親會對孩子表現出過多的干擾行爲。這類母親也同樣屬於抑鬱型,但是,她們更容易發怒,即便只是在暗地裏發怒。這類母親往往會直接表達自己的情緒,在某種程度上,她們會憎恨嬰兒的需求,並會對孩子懷有敵意。她會通過猛地抱起孩子,或者手臂僵硬地抱着孩子,來表達自己對孩子的這種反感。在與孩子的交流中,這類母親通常表現得非常主動,不過,她們卻對孩子的需求毫不敏感,這類母親通常會粗暴地干擾和打斷孩子的積極主動性,也不能理解孩子所傳達的信息。虐待型母親就是這類母親的極端表現,她們的孩子也通常會在發展上出現問題,並且基本屬於非安全依戀,如情感迴避型或紊亂型。

因此對於孩子來說,最爲重要的是母親或照料者在情感方面給予他們的支持和迴應程度,即能否注意到孩子所傳達的信號,並調整孩子的情緒狀態。

嬰兒的生存主要依靠母親的乳汁,乳汁可以給他們提供食物、調節他們的心率和血壓、爲他們提供免疫保護力。嬰兒的肌肉活動以及成長何爾蒙的分泌,都需要通過母親的撫摸加以調節。母親的身體可以給孩子帶來溫暖,母親的撫摸和哺乳能夠驅散孩子的壓力荷爾蒙。

許多研究者普遍認同:在嬰兒階段,大腦已經能夠形成對他人的預期,能夠判斷他人可能會怎麼做,這種信息以一種無意識的形式,被印記在大腦之中,並會決定我們今後整個一生中與他人交往時的行爲模式。雖然在通常情況下,我們無法意識到自己對他人的這些行爲假設,但是,這些假設確實存在,並且是建立在生命最初的嬰兒時期。在所有的假設中最爲重要的一點是,在我們出現情緒困擾時,相信他人可以爲我們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可以幫助我們認識和處理這些不良情緒,可以讓我們感到舒適——換句話說,就是期望他人可以幫助我們進行情緒調控,讓我們從不良情緒中走出來。那些在成長過程中沒有產生這種期望的孩子,被依戀研究者稱爲“非安全型依戀”。

彼得·福納吉認爲,大腦本身就是一個“社會器官”。只有通過與他人心靈的碰撞與結合,我們才能形成自己的思想,才能調整我們的情緒,在孤立的狀態下,這一切都不可能產生。這就意味着,那些在整個生命過程中塑造我們情緒反應的無形力量,從根本上講,並非是生物的本能衝動,而是與他人之間的一種強烈的情緒體驗模式,這種模式主要建立於嬰兒時期。這些模式並非一成不變,但是與其他的所有習慣一樣,一旦形成,它們就很難被改變。

在那些發展良好的嬰兒看來,周圍的人會對自己的情感進行關注和迴應,並且會幫助自己緩解內心的緊張狀態,使自己恢復到一個舒適的喚起水平;通過別人幫助自己的經驗,這些嬰兒便能夠逐漸學會如何自己處理這些情緒問題。

可見,嬰兒期母親的養育以及與嬰兒的互動方式對一個人的成長與發展有着多麼重要的聯繫。母親除了提供給嬰兒必要的生理營養外,更多的愛與關注的心理營養也是兒童成長必備的因素。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