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

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1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

中國古人蔘加科舉考試,得一個叫作“狀元”的成績可以使用一輩子。

一個人如果中了狀元,就等於找到一個吸金的好工作,擁有了一個高質量的朋友圈,衣錦還鄉還能得到市長接見。末了還可以迎娶那位當初跟你山盟海誓,在長亭外翹首望歸的白富美。

可是古代的社會歷經百年,也沒有太大變遷。而如今的社會三年一小變,五年一大變,一時的成績意味着什麼呢?

孩子高考考了650分,這個成績能當信用卡刷一輩子嗎?進了名校,他依然有機會當個素質良好的學渣。

即便他迫於周圍的壓力,天天埋頭學習,也不代表畢業了就能輕鬆找個稱心如意的工作。即便畢了業找了個穩定的工作,以爲高枕無憂,不努力不精進,一樣會在不經意間被掃地出門。

教育體制內所取得的成績保鮮期極爲短暫,它至多隻能代表一個人有一定的能力可以在社會中養活自己,而且只是身處最基本的生活水平中。

想要謀求更高的發展,你必須擁有多方面的軟實力。你會羨慕一些人能言善辯,你會羨慕一些人多才多藝。然而你自己卻做不到,於是將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

年輕人的確有更多的機會去實現這些“宏圖偉業”,可是這些夢想不是靠成績來達成的。

對成績的渴望可以讓孩子獲得鋼琴十級的證書,讓孩子成績在班上排名第一,讓孩子拿到柔道黑帶。

可是如果他沒有健全的人格,他有一天會在需要他上場表演的時候手指發抖,他會在高考的考場上名落孫山,他會在真正需要他挺身而出的時候,失去勇氣。

這些不愉快的經歷會讓他陷入無盡的自責,愈演愈深,繁忙的現實生活不會給他任何療傷的機會。

而這些,都是人格缺失的表現。

健全人格的培養是多麼重要,人格不健全將荒廢一個人所有的才華。即便學得滿腹詩書卻無法自如地表達,即便擁有博士學位,同樣有可能去做違法犯罪的勾當。

如果說人的才華能力是路的話,那麼人格就是指路標。路不管多麼遠,都是可以走出來的,但是假若路標指向錯誤,那麼不管你多努力,走的都是冤枉路。

片面強調成績的教育是愚昧的,它將會使你的孩子在未來的人生裏活得很累。而不追求成績,結果當然會更糟。

聰明的家長注重孩子的成績,更着力完善孩子的人格。一個健全的人格,是孩子成年之前,父母給他的最好的禮物。

健全的人格這麼重要,可是,如何培養呢?

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 第2張

父母以身作則,給孩子一個安靜和睦的家庭。

嘈雜容易讓人陷入不安。夏天樹上的知了喳喳喳地響,你會覺得難受,越聽越熱,越聽越煩。

而知了的叫聲尚且只是無具體意義的噪音,如果嘈雜聲中內含衝突矛盾,而且矛盾近在咫尺,就會給人更強烈的不安感。

家庭的不和,父母之間的爭吵恰恰符合以上所有的條件——帶有具體意義、涉及矛盾衝突、近在孩子面前。當家長在孩子跟前面紅耳赤、互不相讓的時候,不知道他們知不知道自己的面目是有多麼猙獰。

而最可怕的是,這一切都毫無保留地映在了孩子清澈的心靈中。

令人厭惡的家庭紛爭將孩子的心往外“趕”。他感受到的或許是“溺愛”,或許是“缺愛”,但絕不是真正的親情之愛。

晚飯吃雞肉,你總是把最大的那個雞腿夾給孩子。孩子看中一件玩具,你借錢也要買給他。

可是這一切都徒勞,你與家庭之中的其它成員關係緊張,孩子在家裏就感受不到“親情的溫暖”。多少雞腿多少玩具也不能填補一個愛的空洞。

物質的滿足只能給子女帶來一時的愉悅,正確的行爲示範才能建構健康的人格。

千萬不要拿孩子當小白鼠,在它身上實驗你所謂的“教育方針”。孩子的人生只有一次,你都不尊重他的人生,誰還會尊重呢?可能連他自己都覺得人生可有可無。

在跟孩子說“no”或“stop”之前,請先想清楚自己在成長過程中是否也吃過類似的苦頭。

曾經你想玩遊戲,不想寫作業,你的父母跟你說不行,氣急了還操起鞭子打你。結果你是怎麼應對的?偷偷摸摸地玩,但是書依然看不下去。

而當你有了自己的孩子,你還是用你爸媽當年“教育”你的手段,結果可想而知,你的子女自然不比你蠢,他們的“地下工作”說不定做得比你還好。

父母在教育子女之前,請先儘量毫無保留地瞭解自己。一個對自己都一知半解的人,有什麼資格教育子女呢。這樣的家長會把自己受過的傷加諸孩子身上,而成功的經驗卻半點沒有繼承。

失敗的教育方法,造就失敗的一代人。然而這並不可怕,最可怕的是那失敗的一代,仍然延續着失敗的教育方法。

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 第3張

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機智的父母只用一隻手教育。

一個人身體所需的空間或許只相當於一塊1X1m磚面的大小。可是沒有人會給自己買一個這麼小的房子。房子當然是越大越好了,因爲裏面還要住我們那顆勃勃的野心嘛!

由此看出,心對空間的需求比我們的身體要大得多。

可是蠻橫的父母可不這麼認爲,他們樂此不疲地侵犯着孩子的空間,以爲沒有祕密纔是親人。殊不知這種干涉對孩子的成長產生了嚴重的消極影響。

你是否會“偷”看孩子的日記?你是否會檢查孩子的房間?你是否會關切孩子每一次的考試成績?孩子放學回家晚了,你是不是會不厭其煩地審問他去向?

記日記是個非常好的習慣,可是有多少孩子原本已經養成這樣的習慣,卻被“好奇”的父母殘忍地打斷?

當一個年輕人有一天回到家,突然發現自己的日記被人翻過的時候,他心裏的焦慮感、厭惡感和恐懼感,或許是他一輩子也無法抹去的。

家長之所以會探察孩子的隱私,無非是怕他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祕密,怕任何事情影響了學習成績。父母的好奇和“關切”正是在給孩子的心裏添堵。

美國有部熱播電視劇叫《別對我說謊》,主人公是一個測謊專家,他能夠從別人說話時的任何細微末節和表情語調中判斷對方是否說謊。

有一天,他15歲的女兒在跟他打電話的時候,跟他提到傍晚要去一個閨蜜家玩。可是他聽出了女兒說這句話的時候聲音擡高了一下。

就是這麼一個小細節,憑着他多年的經驗,他知道女兒在說謊。不過他並沒有表露出來,只是隨即扯到了別的話題。

事實證明他是對的,他女兒聚集了100多個年輕人在家裏辦了個party,結果因爲吵到鄰居而被警察拘留了。這事被父親知道了,他女兒只是草草道了歉,但覺得也沒什麼。犯錯的小孩子都有一種牴觸心理。

之後她爸爸的一位女同事才偷偷告訴她,其實她爸一早就知道她說了慌,但是沒說破。此時小女孩才恍然大悟,父親明明知道她有事隱瞞,但並沒有揭穿她,更沒有干涉她,而是給她自己的空間,讓她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此時她才真正感到抱歉,並用真誠取得父親的原諒。

這一件小事的正確處理,其意義不單是使一個小女孩明白是非,分清孰輕孰重,更重要的是增進了父女之間的感情,父親更瞭解處於青春期的女兒的心理需求,而女兒也更加信任父親。

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 第4張

給孩子更多的機會打開眼界。


“打開眼界”的第一個方面是“開眼看人”。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一個人與陌生人交往的經驗越豐富,心理就越健康。客體經驗就是與陌生人交往的經驗。但並不是一個人朋友越多客體經驗越豐富。

有些人天生就很受人歡迎,是“交際花”和“萬人迷”,但是他的心理還是很不健康。因爲他的朋友是自動找上門的,並不是他主動去認識的。

一個人有過想要想方設法去接觸和接納別人的時候,才能夠更好的瞭解和體察別人,才能夠在內心形成共情。

交更多的朋友,與更多的陌生人接觸,目的在於構築自我認知。與人接觸,是爲了從別人身上得到肯定或否定以及其他的各種評價和反應,小到一個細微的表情,大到打架吵嘴,都可以使一個人得到成長。

但是有的家長並不注重孩子這方面的培養,認爲只要學習成績好,以後就什麼都有了。

爲了不影響孩子學習,不單阻止孩子跟小夥伴出去玩,甚至學校舉辦活動也不鼓勵孩子參與。這一點也是中國家長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家長最大的區別。

我們經常會在外國影視上看到,年輕人剛剛進入一所新學校,一個星期下來,不管是他的父母還是以前朋友見到他,首先會問的都是:“你有沒有交到新朋友”。而中國家長一般都是問:“班裏同學怎麼樣?””有沒有認真聽課”等等.

中國人這種思想的形成也許源遠流長。“孟母三遷”這樣的古代的故事教會我們的都是“讓環境適應你”,否則就搬走,而不是你應該主動去“適應環境”。

所以中國父母關心的是同學的情況是否適合你在其中學習,而不是你需要通過努力接觸和接納同學,去適應任何一種惡劣環境,並做到處變不驚。

打開眼界的另外一個方面是“開眼看世界”。一個人走多遠,心就有多大。看得越多,見識越廣,越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EQ也就越高。

小到家務瑣事,大到一個人出遠門,都是鍛鍊孩子心智的大好機會。許多家長往往護犢心切,不肯放手讓孩子們獨立去體會生活。

這種行爲最嚴重的直接後果有兩個,第一是孩子會失去自信,因爲客觀上你不相信他能獨立完成某件事情,他就無法在心中建立自我認同。

第二就是會拖慢孩子學會獨立的時間。一個人有獨立的能力纔有自己的思想,才能夠具有強大的“免疫力”,拒絕誘惑,不人云亦云。

不管你跟孩子說多少次不能做這個不能做那個,但是當誘惑突然降臨到他面前的時候,他還是無法做到決絕。還不如先培養他的獨立能力,從根本上防微杜漸。

但是增加見識並不意味着到處去旅遊。旅行是一個很好的途徑,但如果你包辦行程的一切,孩子的參與度就會大打折扣。

讓孩子“參與自己的生活”非常重要,這直接關係到他打開新視野的效果。芬蘭著名建築師阿爾瓦·阿爾託是世界近現代的六位頂級建築大師之一。他的建築生涯就是從小時候自家建造屋子開始的。

在他中學時期的一個假期裏,他父母決定給自家蓋一棟新房子。而當時還只有14歲的阿爾託就全程參與了這個項目,包括結構計算、畫設計圖,購買材料,親手搭建等等。

我相信14歲的阿爾託原本對這些東西都是一竅不通甚至不感興趣。然而他父母給了他這次機會難得的實踐體驗,也從此奠定了他輝煌的設計生涯。

經歷世事也不一等於是“出去外面吃苦頭”或者“在社會上摸滾打爬”,切切實實地參與生活,體驗生活,往往能從最細微的地方開出最美麗的花朵。

偉大的藝術家和科學家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如果他們只是一羣每天看書做題的書呆子,絕不會得到舉世矚目的成就。

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 第5張

被“成績”劫持的不只有人格教育,還有體育教育。

而參加體育活動,對於孩子的人格培養起着潛移默化的作用。

家長往往因爲打球會影響學習而阻撓孩子出去“玩”,甚至不準其參加學校組織的比賽。殊不知體育活動對於人格塑造是一劑最廉價的萬能補品。

參加體育鍛煉可以使孩子體驗團隊協作的樂趣(尤其是集體項目),提高他的溝通能力,鍛造他的意志力,訓練他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這期間,一個人的上進心、不畏艱難、關心隊友、直面壓力等各方面的素質都能得到綜合的發展。甚至於,還可以培養年輕人的大局觀,這一點難能可貴。

當然,體育鍛煉最直接的好處還是強壯身體,使人擁有充沛的精力,從實質上增強人的記憶力、免疫力等等。

體育教育的好處多不勝數。但是也不是參加的越多越好。做任何事都需要有個度,一般來說,孩子只要能夠精通一個項目就好。作爲一名未成年人的家長要做的不是去阻止和命令,而是幫孩子控制好“度”。

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 第6張

我們不得不問一句,那些每年涌現出來的各省“狀元”,他們畢業後都哪去了呢?北大每年有那麼多的畢業生,又有幾個成了俞敏洪和李彥宏呢?

許多成功的學者、科學家和企業家,他們都不是名校畢業,甚至有些還中途輟學,他們何以獲得如此的成功呢?

顯然,成績並不能引導一個人走向真正的成功,而人格的力量纔是奠定輝煌人生的磐石。

一個擁有和睦家庭的孩子,長大後必然也懂得疼愛和珍惜身邊的人,懂得感恩與體諒。

一個從小就善於與人交往的孩子,長大後必然擁有相應的協調能力、溝通能力和領導能力。

一個從小就具備獨立生活自理能力,勤做家務的孩子,長大後必然也擁有充沛的執行力,把生活過得美好而精緻。

可是在我們身邊,有太多“傷仲永”的悲劇,他們“小時了了”,擁有令人稱羨的學習成績,可是由於人格的缺失,在成長大路上頻頻受阻,人生越走越暗。這其中有些人“大未必佳”,更有甚者,走上了人生的歧路。

三年前的復旦大學研究生投毒案轟動全國。作爲能夠考入復旦的人才,智商不可謂不高,成績不可謂不好,但是人格不健全,不單殘忍地剝奪了別人的生命,還親手毀掉了自己大好的前程。

雖然這只是個別的極端例子,但是還有許許多多曾經是大人們眼中的未來棟樑,卻因爲人格缺失而逐漸沉淪。

他們沒有被新聞報道,也沒有爲人們知曉,至今仍然遊離於遠大的抱負之外,被“心魔”縛住了手腳。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