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我家孩子就是比你家孩子強

我家孩子就是比你家孩子強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9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家寶寶還不會說話嗎,我家寶寶不到一週的時候就會說句子了。”說這些話的人一般是自家孩子要比“被比較”的孩子大很多。

比如,一位6歲孩子的母親友說,自己的孩子在3個月的時候,就會使用iPad了。3個月的嬰兒是個什麼樣的狀態,大概也就只有1歲以內的父母瞭解了。

這種過度自信很可能是“遺忘”所帶來的結果。但是卻讓“被比較”的孩子顯得一無是處。於是被比較的父母既委屈又生氣。他們回到家後,會立刻下單購買各種益智玩具和育兒書籍,希望自己的寶寶能夠在那些方面變強。她也可能黯然神傷,晚上睡覺的時候也會不停地在想,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實際上她不必如此。

此類比較到處都有,相信很多家長都會有這樣的經歷。有時候,我們並非故意傷害別人,甚至是注意到這種比較不好的情況下,當發現別家孩子確實沒自己孩子在某方面強,這時候就又會壓制不住地進行比較。

在父母眼中,沒有一個醜孩子。翻看之前發的朋友圈,發現,之前認爲小鹿美美的照片,如今看來真是普普通通,甚至不忍直視。(孩子,媽一不小心說了句實話。)

認爲“自家孩子比別家強”,源自父母對孩子無條件的愛。這種愛讓孩子擁有了更好的成長環境。而用一種不客觀的眼光來貶低別家孩子就不受人歡迎了。別家的孩子也是父母的寶貝,這樣貶低別家孩子,小心別人和你絕交。

我家孩子就是比你家孩子強

每個人發育的進程是獨特的

與性格一樣,每個人發育的進程也非常獨特。孩子們並不是按部就班、統一步伐地經歷發育的各個階段。

最著名的例子是愛因斯坦。(愛因斯坦這朵奇葩的事蹟經常被育兒的文章引用)據說愛因斯坦到3歲的時候才說出了第一整句話——“湯太燙了”。

兒童發展的理論不斷出現,又不斷被顛覆。最近看的一本書更是我的觀念發生的徹底的改變,讓我認爲父母的教育對孩子基本沒什麼用。

例如,著名發展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爲兒童的認知發育會經過4個階段,即感覺運動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和形式運算階段。這個理論是教育學和心理學系學生的必學和必考的內容。但卻引發了很多爭論。

不說心理學界的研究結果了,以我們普通人的經驗就可得知,即使是處於同一個發展階段的孩子,其認知發育的速度也不一致。許多孩子並沒有按照皮亞傑所說的認知發育順序來發展,他們有時會跳過一兩個階段。而一些孩子的發展階段根本就沒有明顯界限。

每個人的發展階段是如何來的呢?這就關係到每個個體的基因基礎、外部環境。比如,小嬰兒都要掌握擡頭、翻身、坐、爬、走等過程,可是每個個體的時間點很不同。根本無法用一個標準來衡量孩子的能力水平,很可能昨天還“落後”,今天又“超前”了。

遲點早點,不必在意

孩子在初期的發展是順其自然的事情。家長能做的事情只應順應孩子的發展。

事後,你會發現,遲點早點根本是不必太在意的事情。比如說孩子遲早會翻身、會爬、會走、會說話。比如,小鹿說話算是晚的了。2週歲過去了,還是不會說話,只會叫爸爸媽媽。他是屬於那種厚積薄發的那種。2周2個月的時候,已經能說句子了。奶奶在照看他的時候,他還不會說話。但是當他會說話的時候,說出來的一些詞語卻是奶奶的內蒙話。這個發現讓我們很驚訝。

遲點早點根本不必太在意,二胎媽媽應該更是深有體會,所以纔會“一胎照書養,二胎當豬養”。一些媽媽因爲新手的“無知”,纔會各種恐慌和在意。

就像現在,有朋友問我,1歲以內的孩子要不要怎樣怎樣,實際我心裏很想對他們說,這些小事,你根本無需在意。不過,還是忍住了,耐心回答,畢竟,這對人家來說,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