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行爲心理 > 越罰孩子越不聽話怎麼辦

越罰孩子越不聽話怎麼辦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2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懲罰孩子也要講究方法,有的懲罰方法不對反而刺激孩子不聽話,很多家長都跟我這個朋友一樣,會選擇孩子不喜歡的東西作爲刺激物,對孩子進行懲罰,比如朋友選擇數學題作爲懲罰,讓孩子可以在犯錯之前想想後果,從而對自己的行爲進行約束。

小時候,敏儀媽媽也總是淘氣,上房揭瓦,招貓逗狗什麼都有我一份,每當我不聽話的時候,我爸爸就罰我吃蔬菜,特別是青椒。對我來說,青椒是我童年最恐懼的刺激物。爲了回家不吃青椒宴,我也開始學做一個小淑女。

小時候我不喜歡吃的蔬菜有很多,像胡蘿蔔、洋蔥、大蒜這些蔬菜,都是我小時候的天敵,但慢慢地也開始可以接受了。只有青椒,我到現在都吃不了,上大學的時候和室友一起吃飯,人家吃了一塊青椒,我甚至產生一種“連青椒都吃半夜會不會吃了我”的想法。在我心裏,青椒一直都是一種不好的東西,所以它纔會被作爲刺激物,用來懲罰我,我對青椒也越來越牴觸。

越罰孩子越不聽話怎麼辦

孩子知道犯錯是一件不對的事情,所以當家長因爲孩子犯錯,而懲罰他們去做什麼的時候,他們也會覺得這是一件不好的事情。

長大之後,就算爸爸用青椒懲罰我,我也會自己悄悄吃別的東西。伴隨着我們年齡的增長,小時候的刺激物,早就對我們失去了作用,但對被作爲懲罰的刺激物的牴觸,卻一直留在孩子們的心中。

不記得做錯什麼,卻記得被罰了什麼

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提出了一種過程型激勵理論,被稱爲強化理論(Reinforcement theory)。

當我們的某種行爲被人肯定或是可以爲我們帶來利益時,我們就會受到鼓勵繼續去做這件事情,可當我們受到傷害,就會停止做這件事,在這個過程中,受強化物的影響,我們會對這個過程產生更深層次的記憶。

如今我也快要40歲了,當年我犯的是什麼樣的錯誤,爸爸爲什麼懲罰我,我其實已經記不清了,但是我卻永遠記得難吃的青椒。

刺激物本來應該被用來滿足孩子的內在驅動力,卻被家長當成懲罰物,用來懲罰孩子。

我把我和青椒的故事講給了朋友聽,對她的兒子來說,在潛意識中,他已經將做數學題變成了一件只有犯了錯纔會做的事情,他可能已經忘記自己做錯了什麼,卻記得被當做懲罰的數學題,這讓孩子對數學越來越牴觸,上數學課對孩子來說,可能都變成了一種懲罰。

孩子對世界的認知都來源於家長,當一件事情被家長認定成了懲罰,孩子自然也會覺得這是一件不好的事情,長大之後,他們可能根本不記得自己犯了什麼錯誤,但總是記得這件不好的事情。

例如朋友的兒子,做數學題本來是一件好事,偏偏變成了懲罰,孩子自然會產生“我又沒有犯錯,爲什麼要做數學題”。

比起做數學題來說,把刺激物變成“不讓他玩”,可能更有效果。爲了能玩,孩子會產生一種內在驅動力,驅動自己向正確的方向前進。

不能選擇的刺激物

當家長想要選擇一件事情做爲刺激物,對孩子進行懲罰時,大多數傾向於選擇孩子不喜歡的東西。比如洗碗,但這樣一來,孩子就會覺得洗碗是一件不好的事情,這種記憶甚至會終身影響着孩子,所以家長在選擇刺激物時要慎重。

善用負強化

學生因犯錯而受到學校的處分,但在絕大多數時候,這種處分在學生表現好的時候會撤銷掉,被撤銷了的部分懲罰,就是一種負強化。

當孩子發現自己的懲罰可以被取消時,自然就會產生內在驅動力,向更好的方向發展。

孩子總要爲自己犯的錯誤承擔後果,但他們的改正也需要家長鼓勵,畢竟懲罰的目的不是讓孩子感到痛苦,而是讓他知道什麼是正確的。

用自然後果懲罰孩子

18世紀法國著名教育家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曾經提出一個著名的教育法則,即“自然後果的懲罰”。

盧梭說:

“如果他有冒失的行爲,你只需要讓他碰到一些有形的障礙或受到由他的行爲本身產生的懲罰,就可以加以制止。”

仔細想想確實是這樣,很多時候家長爲了能讓孩子少走一些彎路,總會再三叮囑孩子,但我們總是要自己嘗試過一遍,知道錯了才能印象深刻,畢竟針要紮在自己身上才能確實地感覺到痛。

我小時候有段時間生活在奶奶家,那個時候特別喜歡吃糖,又不喜歡刷牙,奶奶就跟我說,不好好刷牙,到時候我的牙齒就會變得黑黑的,還會特別疼。雖然之後奶奶一直控制着我吃糖,看着我刷牙,可是總有被我逃掉的時候,漸漸我就有了蛀牙,嚐到了自己種下的“惡果”。等到真的疼了,我纔開始好好刷牙,少吃糖,就算吃了也要漱漱口。

敏寶今年11歲了,雖然平時很聽話,但畢竟是一個男孩子,也會有爲了玩而不願意寫作業的時候,有一段時間甚至要我天天看着他才行。我實在沒有什麼辦法了,就給敏寶的班主任打了個電話,瞭解班級裏是怎樣的一個情況

然後我決定不管敏寶了,他是個自尊心很強的小朋友,沒有完成作業的第一天就被老師批評,回家之後很委屈地哭了。

不完成作業就要被批評,這就是我給敏寶的自然後果懲罰。小孩子可能什麼都不懂得,但是家長卻有義務教會孩子承擔自己的責任,也要承擔自己所製造出來的後果。

作爲家長,我們也很怕孩子在人生的路上走了什麼彎路、錯路,所以總是告訴孩子,你該怎麼做,你要怎麼做,一旦孩子錯了,就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時不時還要想一些懲罰政策,既能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又不會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

但有多少孩子是真的能將父母的勸告踐行下來的呢?作爲父母的我們,也並沒有將父母的勸告都落實在自己的人生中吧。

在敏寶和儀寶的這個年紀,我反倒是希望他們多犯些錯,不寫作業就會被懲罰,不好好上課學習成績就會下降。對於這個年紀的他們來說,我們可以看着他們寫作業,督促他們好好學習,可是孩子們長大之後呢?

當孩子犯錯的時候,除了想着怎麼懲罰他們,我們更應該告訴孩子錯在什麼地方,怎麼改正,讓他們學會承擔自己的責任。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