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行爲心理 > 孩子無理取鬧?ta只是孤立無援

孩子無理取鬧?ta只是孤立無援

來源:寶貝周    閱讀: 9.4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孩子無理取鬧?ta只是孤立無援

有這麼一個情景:

孩子睡眠中可能做了噩夢,哭醒了。不睡了。媽媽好不容易睡下,迷瞪中,沒有立刻去安慰小孩。孩子哭聲變得急促。媽媽內心開始有些煩躁。媽媽去抱孩子,孩子用小胳膊腿把媽媽推開。媽媽不去抱,孩子又開始哭着喊媽媽。

媽媽說:

這孩子太磨人了,經常莫名其妙,因爲一點小事動不動就哭鬧。他越這樣,我越煩。

這對母子之間經常會有這樣的情形上演。這個小孩的爸爸在外地工作,媽媽獨自在家帶娃。媽媽的情緒不太穩定,情緒好的時候很好,不好的時候會煩躁、缺乏耐心。

所以,母子間的親密關係是愛恨交織的。孩子的確需要媽媽。但是他要的是能夠接納他情緒的那個媽媽。所以,當孩子推開媽媽時,是有憤怒在的。孩子想要推開的不是“媽媽”,而是媽媽的不接納、不耐煩。

從這個角度說,當孩子發脾氣、鬧情緒的時候,不是他們無理取鬧,而是他們着實太無助、需要被救援。他們被淹沒在極大的負性情緒裏,溺水一般,即將被未知感受吞沒。他們的“無理取鬧”、“難纏”,更像是在呼救。

可惜,現實中很多父母無法讀到孩子情緒背後的臺詞。哪怕讀到了,想去疏導孩子的情緒,也似乎一下子做不到,或者說,找不到門路。

譬如,有時候,孩子的某些情緒的確是需要引導的,孩子那些和情緒綁在一起的行爲是現實適應不良的。很多父母要麼會制止孩子的情緒,要麼是任由孩子情緒奔潰而獨自避開。

孩子無理取鬧?ta只是孤立無援 第2張

其實,這個時候,不妨試試《遊戲力》作者科恩博士的辦法。

科恩said:

用遊戲的方式,就可以輕鬆幫到孩子去直面感受,去做那些讓你害怕的事情。在一步一步接近挑戰目標的同時,慢慢體會並處理自己的恐懼感受。

但是假如跟你說,不想去學校,那就不去;擔心遇到狗,那就呆在家裏;你不喜歡蟲子,那麼就不要出門……這樣顯然會讓你會無法正常生活。

我們需要選擇一個“中間點”,讓孩子知道:我們可以慢慢去做,慢慢嘗試,我會在你身邊,陪着你,幫助你。

下面這兩個小故事,可以讓我們更清楚地看到,科恩的遊戲辦法,是如何幫到孤立無援的小孩的。

如何用遊戲的方法,去幫助一個輸不起的小孩

積木育兒後臺,有位媽媽說:

我兒子五歲了,半年前開始學國際象棋,一直很有興趣。每天晚上都想我們陪他玩,因爲我們的水平也是初級,所以很多時候都是他贏,他就很高興。可是偶爾我們領先了幾步他就着急不願意繼續進行下去,還生氣的哭。做很多其他事也這樣,輸了就會鬧。

特別追求贏,無法忍受輸的孩子是怎樣的孩子呢?他們平時多半是未曾被無條件接納的孩子。當他們做得好、乖巧聽話、符合父母預期的時候才更容易被看見。從這個角度說,輸不起的小孩,是孤單的、充滿憂慮的孩子。他們不可以輸,輸了就意味不被看見、不被接納、不被愛。

那麼,做父母的該如何去支援孩子?科恩博士是這樣做的:

一開始先讓孩子贏。因爲這會讓他們建立自信,變得有力量感,爲自己感到自豪。

過陣子,跟孩子玩“看誰輸”的遊戲。這個遊戲的關鍵是,要以誇張的方式表達你對輸贏的感受——如果輸了,你可以沮喪地大喊:“啊!我輸了!我輸了!”也可以“傷心地大哭,嗚嗚嗚嗚,我輸了。”如果贏了,你要誇張地哈哈大笑,並且配合滑稽的身體語言。這會引得孩子哈哈大笑。

這樣做的意義在於:孩子們的注意力不再被捆綁在“我必須贏”上面,而是通過笑聲釋放了緊張。孩子們往往身處互相競爭的世界,容易對輸贏表現得很緊張。笑聲能讓他們放鬆下來,放鬆的孩子更願意合作。

如何用遊戲的方法,幫到一個恐懼的小孩

下面這個“幹手器”故事裏的小男孩,同樣陷入了某種恐懼當中。孩子對於幹手器的恐懼,到了讓父母抓狂的地步。最初父母帶着小男孩儘量躲避,可是這讓孩子變得更加害怕。爲了讓孩子聽不到那種聲音,父母什麼辦法都試過了。仍然無效。

不少父母如果面對這種情況,可能會給這個小男孩貼上一個“膽小”的標籤,甚至覺得孩子小題大做。還有的會說,男子漢,怕什麼怕。然而,我們看看更好的做法是怎樣的(下面內容摘自科恩博士《遊戲力2》):

我(男孩媽媽)開始玩一些傻乎乎的“幹手器怪獸”的遊戲。要麼我變身“幹手器怪獸”來吹他的手,但是怪獸又傻又笨拙,常常撞牆或者絆倒。要麼他當怪獸來嚇唬我,把我嚇得夠嗆。我們一起走進公共衛生間的時候,我裝出既滑稽又害怕的樣子。

如果時機合適,我就問他敢不敢離幹手器近一些,同時鎮定地告訴他,他不喜歡那個聲音是很正常的,只不過這玩意兒是絕對不會傷害他的。

我遵循不心急、慢慢來的原則。一開始只是口頭說說我要打開幹手器,一段時間後真的打開,最後鼓勵他把手放在下面。與此同時, 我也一直在家玩上面提到的“假裝幹手器”的遊戲。

這位媽媽沒有選擇強迫孩子,但也沒有逃避,因爲兩者都解決不了根本的問題。媽媽的行爲表達的就是:“我們要到那裏去,但是我們不着急,慢慢來。”同時媽媽的情緒也輕鬆並且堅定。

媽媽和孩子玩的追逐遊戲,以及“再向前一步”的做法,都是介於“逃避”和“強迫”之間的區域,這時我們是在幫助孩子直面自己的感受。這是世界上最難的事情。

在我們自己的成長路上,我們的感覺多數是被忽視的。很多時候圍繞在我們耳邊的是“你不該有這種感受”,或者“高興一點,別難過別生氣”。

孩子們更希望聽到的,其實是:“你害怕,沒關係,我來幫助你”。

心理學家們都說,當父母最要緊的是,是給孩子提供一個足夠大的容器,去接納孩子,去給孩子恰當的迴應。就好像一面靈活的鏡子。當孩子對媽媽伸出手,媽媽也伸出手,這是身體的鏡映。當孩子對媽媽咿呀地叫,媽媽也咿呀地迴應,這是語言上的鏡映。當孩子哭鬧的時候,媽媽看見了孩子的情緒,並允許孩子情緒的釋放,爲孩子的情緒命名,這是情感上的鏡映。

然而,這只是一種理想的狀態,是我們應該努力的一個方向。

對孩子來說,成長的過程的確是充滿未知的恐懼、無助感和憂傷的。對大人來說,養育孩子的過程同樣滿是艱辛、挫折和疲憊。父母不可能永遠對孩子呈開放的、接納的狀態,孩子也難免遭遇挫敗。

當你陷入某種困境,請放低對孩子的期待(你應該是個更乖的孩子),也放下對自己的期待(我應該是個更好的父母)。不妨從嚴峻的現實,切換到好玩的遊戲狀態,試試遊戲的辦法,並享受和孩子游戲的過程。

這樣也許會更有效。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