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行爲心理 > 孩子爲什麼總會出現行爲問題

孩子爲什麼總會出現行爲問題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8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有些家長正在苦惱,不知道爲什麼孩子總會出現一些行爲的問題。其實在育兒過程中,這也確實讓父母惱火,下面就讓親親寶貝小編來幫你分析一下!

孩子爲什麼總會出現行爲問題

好朋友Sophie(索菲)前段時間爲兒子 Herry(亨利)大傷腦筋。原因是9歲的亨利總是惹事:一會兒把妹妹Anna(安娜)的鞋子扔到院子裏,一會兒向媽媽撒謊,一會兒在學校和其他孩子打假,一會兒又把爸爸珍愛的收藏品迷你汽車摔在地上。。。

Herry的這些行爲都讓Sophie非常生氣。Sophie幾次碰到我,都愁眉苦臉地向我抱怨,告訴我她真弄不明白原來懂事的 Herry爲什麼要這麼做。Sophie還提到,她知道Herry 做錯的事中有些事情有可原:比如不小心把爸爸的汽車摔在地上。但有些事情,Herry明明知道不應該做,卻還是做了,所以她很煩惱。可是,這個星期日,Sophie高興地告訴我,她終於找到最近Herry出現行爲問題的原因了。原來,今年年初,Sophie答應春假,帶Herry和他的妹妹Anna 一起去多倫多度假,可是由於家中突然有事,Sophie取消了去多倫多度假的計劃。Herry心懷不滿而用惹麻煩向父母發泄自己的憤怒。Sophie還告訴我:其實她自己也有責任,因爲當時沒有把理由清楚地告訴孩子,而只告訴Herry他們不能去多倫多了。在和孩子溝通時,向孩子說明理由能夠起到有效溝通,避免孩子產生不良行爲的效果。

在育兒過程中,許多父母都碰到過孩子那些惱人,令人討厭的行爲:有時是孩子不願和父母合作,凡事和父母頂嘴,違抗父母的建議和意見;有時是孩子缺乏責任感,做事拖拖拉拉,逃避完成自己的任務;更嚴重的是在外抽菸,酗酒,甚至吸毒等等。很多父母都很困惑:爲什麼我的孩子以這種方式行事?

其實孩子不守規矩的原因有很多,父母在應對孩子的不當行爲時,如果能找到讓孩子做出這些不良行爲的原因,那麼也就能更有效地幫助孩子改正錯誤,培養他們的好習慣。

根據[兒童:帶來的挑戰(Children: The Challenge)] 一書作者之一美國心理醫生和教育學家魯道夫·決克思(Rudolph Dreikurs)博士的理論:兒童行爲異常的原因有四個方面:1. 尋求注意,2. 權力,3. 報復,4,自我感覺差。

  1. 尋求注意:

孩子喜歡被人注意。如果他們的好行爲得不到父母,老師,或者同伴們的注意,孩子就會使用一點小計謀得到父母的注意,有時即便是使用不良行爲,也“在所不辭”。

請大家想一想,如果孩子獨自一人靜靜地在自己的房間看書,做作業,父母會不會經常過去查看,打擾他們?但如果孩子在自己房間的牆上亂塗亂畫,父母知道後,多半馬上會過去讓孩子停下來,並教育孩子。父母走過去教育孩子這一舉動,儘管在我們看來是負面的關注,但對於沒有得到父母關注的孩子來說,卻也能滿足他們渴求父母關注的需要。也正因爲如此,孩子可能暫時在父母的教育和命令下停止自己的不良行爲,但只要他們所需要的關注得不到滿足,他們就會再犯同樣的錯誤,以引起父母的注意。

所以在育兒過程中,父母要給孩子足夠的注意,讓孩子明白父母永遠在孩子身邊,無償地愛着孩子,做他們的後盾。如果父母意識到孩子犯錯只是爲了得到父母更多關注,也就明白爲什麼孩子不願意按照父母的要求行事的理由。因爲對於孩子來說,父母對他們的批評,責備,不停地嘮叨只是意味着父母對他們行爲地關注。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就是批評自己,也比自己完全沒有父母的注意要好。

  2. 權力:

隨着孩子成長,他們漸漸地意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有自己對事物的認識和見解。面對父母不同於自己的觀念,他們不願接受,以消極的態度反抗父母的任何要求,來爭取享有決定自己事情的自主權。而在父母心中,孩子總是未成人,他們的思想和觀念還不成熟,需要父母不時的叮嚀和遵囑。孩子不能在家庭中擁有和自己同樣的地位和權利。這麼一來,孩子和父母之間就有可能產生對立情緒,也就是“權力之爭”。

比如,父母帶孩子去動物園玩,孩子想要父母給他買動物園商店中出賣的毛絨玩具。父母沒有答應,孩子就開始在衆人面前大哭起來。聽到孩子的哭聲,不明所以的路人都向父母投來責備/好奇的眼光,父母可能覺得很尷尬。爲了讓孩子停止哭聲,父母只得妥協,給孩子買了她想要的玩具。孩子在這場和父母的“權利之爭”中成了贏家。如果孩子一旦以大哭的方式達到了自己的目的,那麼非常有可能,在今後同樣的情況下,孩子還會繼續使用同樣的方法來獲取自己想要的東西。

在和孩子的權力之爭中,父母需要使用友善但堅定的行動。避免和孩子陷入長時間的爭論 。父母要避免陷入和孩子權力之爭比較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給孩子提供選擇。具體可參見博文:北美父母讓孩子選擇的技巧。

 3. 報復:

有時孩子做錯了事,父母懲罰了他,孩子覺得自己受到了傷害,所以他必須用不良行爲報復父母以求得心理平衡。或者孩子的朋友開生日爬梯,沒有邀請自己,所以她也要報復那個過生日的孩子。孩子採用報復的手段各色各樣,有的孩子爲了報復父母而不惜走上犯罪的道路。

去年12月,報道了這樣一條新聞:“富家子搶路人 爲讓父母傷心”。事件經過大致如下:

家境殷實的“富家子弟” 李剛(化名),是別人眼中令人羨慕的對象。父母在李剛小時,爲了掙錢就遠赴外省打工,從普通工人到最後自己開公司承建工地,生意越做越大,錢也越掙越多。

但在李剛看來,自己的父母從不關心自己:童年的生活寄人籬下,學習沒有人管,每次學校開家長會也是不同的親戚去參加。爲此經常受到老師的批評和同學的恥笑,讓有父母的李剛卻總感到自己像個孤兒。李剛爲此非常不滿:“爲什麼在父母眼中就只有錢?爲什麼他們不回家?爲什麼他們眼中錢比我還重要?”

爲了報復父母,讓他們傷心,李剛採用了極端的方法:搶劫路人。而李剛最後自己也陷入牢獄。儘管事後李剛很後悔,希望自己出獄後和父母一起過安安穩穩的生活,不論錢多錢少,只要一家人在一起。”

當然,像李剛這麼極端的例子畢竟是少數,但對待孩子這種報復心理,父母應該耐心對待,對孩子的錯誤不要以報復的行爲對待孩子。父母可以通過改善和孩子的親子關係,和孩子有效溝通,樹立孩子的自信心來打通孩子的心結。

  4,自我感覺差:

當孩子很累,或感到不舒服時,他們就容易做錯事。通常,孩子每天需要8-12小時的睡眠,健康的食品,呼吸新鮮空氣和運動。如果孩子的生活中缺少這些基本要素,他們可能會作出一些不良行爲。孩子還需要有一個固定的日常生活表,如果孩子的生活突然發生了變化,比如:搬家,有朋友來訪等,都有可能讓孩子作出和平常不同的舉動。有關日常作息表可以參見博文:用作息表培養孩子好習慣 及 如何給孩子制定作息表?

自我感覺差的孩子常用不良行爲來發散自己內心的壓力,向人證明自己有多壞。這些孩子常用的不良行爲有吹牛, 撒謊,甚至打架。由於經常受到批評,或者自己的行動經常得不到支持,孩子慢慢地失去自信,也不願嘗試新事物。對於這樣地孩子,父母要用心幫助孩子樹立自信,採用鼓勵和表樣的話語讓孩子重新找回自我。具體可參見博文:自信的孩子更易成功。

在成長過程中,孩子會出現許多不同的行爲表現。當然通常孩子都採用和父母合作的方式,但時不時孩子也會出現某些偏差的行爲,這也是孩子發展過程中極其自然的事情,父母大可不必驚慌。特別當這類行爲只是偶爾出現一次,那麼父母更不必刻意注意。但如果孩子的行爲問題反覆出現,這就有可能是孩子在逐步形成習慣的一些徵候,應引起父母的重視。

當孩子出現問題時,父母切忌急於尋找孩子的錯。如果父母只是粗暴地辱罵孩子,嚴厲地懲罰孩子,甚至限制他們的一舉一動,而不是仔細地瞭解孩子爲何發生行爲問題內在理由。父母要矯治或消除孩子的行爲問題,就要深入瞭解孩子產生這種行爲問題的動機的原因。只有弄清孩子發生行爲問題的原因,才能對症下藥。父母盡對於孩子的合理的心理需求要儘量滿足,對孩子的不合理需求則要加以引導。只有這樣,孩子的心理行爲問題纔有可能得到真正的、徹底的矯治。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