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行爲心理 > 這樣管理孩子情緒,專治各種亂髮脾氣、不自信、膽小

這樣管理孩子情緒,專治各種亂髮脾氣、不自信、膽小

來源:寶貝周    閱讀: 5.1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這樣管理孩子情緒,專治各種亂髮脾氣、不自信、膽小

三步管理好兒童情緒

當孩子遇到挫折,處於情緒的泥潭時,我們能做點什麼呢?首先,我們說的“管理”情緒,而不是控制,因爲“控制”兩個字在預示情緒好似脫繮的野馬,需要我們花額外的力氣去壓制。我們不希望孩子硬生生地把情緒壓抑到潛意識深處,重要的還是要疏導孩子的情緒。

1覺察和處理自己的情緒

當面對孩子的這樣一個狀況的時候,你去覺察你自己是平靜的,還是煩躁的,還是想到這孩子怎麼這樣啊?煩死了,他怎麼就不能停下來呢?你就想着要過去教訓他了。當你覺察到你的情緒的時候,你首先要做的不是處理孩子的情緒,是處理你自己的情緒。一般來說可能我們很多的家長面對孩子有情緒的時候,一開始可能還好,還能保持平靜,但是孩子如果鬧得時間長一點的時候,往往家長就開始比較煩躁,然後就開始跟孩子發脾氣了。覺察到自己的情緒,你先去處理自己的情緒,讓你自己保持平靜以後,我們再去處理孩子的情緒。

2無條件接納孩子的情緒

對於孩子來說,其實他獲得支持的途徑是比較少的,越小的孩子他越是需要依靠父母對他的評價、對他的愛來獲得力量。我們對孩子的接納程度,我們對他的愛就構成了孩子形成自尊、自愛、自信、安全感,以及其他一切美好品德的基礎。如果我們不能夠接納孩子的情緒,孩子有時候不會解讀爲“我這個情緒,我的媽媽不能接納”,他會解讀爲“我的媽媽不能接納我,我不夠好”。這樣的孩子對自我的評價就會比較低,就會形成一種我不值得、我不配得的這樣的認知,成年以後,自我的價值感會比較低一些。

有條件的接納、有條件的愛的結果,就會讓孩子們學會拋棄自己真實的情感和願望,而只是接受被父母讚許接納的那一部分自我。他們拒絕自己的弱點和錯誤,甚至拒絕自己的情緒感受,最終孩子變得越來越不瞭解自己,而且在將來也越來越不可能成爲一個心理健全的人,這是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提出的。所以,在面對孩子的情緒的時候,只有讓孩子知道無論他是什麼樣的情緒,都是被接納的,孩子就無須隱藏那部分不受歡迎的情緒,無須隱藏那部分不受歡迎的自我,他就不會去否認和歪曲他的情緒、錯誤、弱點,他就能自由地體驗全部的自我,自由地體驗生活,而接納自己的不完美,這是心理健康的基礎。

3允許他情緒的釋放、流露

有一些孩子其實挺可憐的,當他在哭、在有情緒的時候,我看到有的家長是這樣處理的,他們會說“你別哭了,你哭什麼啊?這有什麼可哭的呀?再哭我不愛你了,再哭就取消你什麼什麼樣了。還有的孩子可能會在面對某些情境時比較恐懼,他會知覺到這個情境有害,就產生了恐懼的情緒,讓自己離開,這是保護自己的一個方式。明明他感覺到恐懼,然後告訴他的父母,他的父母跟他說“這有什麼可害怕的呀,這有什麼可恐懼的呀”,就這樣一句話,根本就不承認、不允許孩子這樣情緒的流露,情緒的釋放。所以在這裏我要說的第三點,就是允許孩子情緒的流露,情緒的釋放。

這是在給孩子一個讓他體驗情緒從產生到消退的完整過程,去發展他自己的情緒管理能力的一個過程,所以我們不要過早地去幹預,讓他停下來“你不能哭”,當你讓他不能哭的時候,有的孩子確實特別可憐。他特別難受的時候,還一邊抽泣着,還要停止哭,我真的看過這樣的情境。家長會覺得“你看我的孩子多聽我的話呀”。其實當你用你的話語把他喝止住的時候,你以爲他這個悲傷難過的情緒就沒有了嗎?他不是沒有了,他還在,只是他沒有得以釋放、沒有流動、沒有疏解,你把他制止住了。那麼情緒到哪裏去了呢?它就儲存到身體裏面了,可能很多年以後,孩子們已經忘記了曾經有過什麼樣的事情,但是這個情緒的記憶還存到他的身體裏,會對他以後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響,因爲那個情緒他還記得,還沒有被釋放。

所以我們在面對孩子有情緒的時候,不是阻止他,而是讓這個情緒能夠流動起來、流露出來,讓他釋放出去得以疏解。在這個過程中有幾點要注意的:就是要保證孩子不傷害到自己,不傷害到他人,保證孩子的安全;還有一點就是不損害物品。在保證這幾點的前提下,允許孩子去自由地釋放他的情緒,這一點非常重要。

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點就在於,其實每一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就好像一個生命的種子,他完全具有去處理情緒的能力。所以如果我們過早地制止他、干預他,其實就是不允許這個種子生根發芽,不允許這個種子自己發展出情緒管理的一個能力。而事實上,當我們給孩子一個足夠的空間,他完全可以通過體驗情緒產生到消退這樣一個完整的過程,去不斷髮展屬於自己的情緒管理的能力。有可能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情緒管理的方法、方式和能力。所以當孩子有情緒的時候,家長們要留給他一個空間,讓他能夠有自己去體驗、發展自己情緒管理能力的一個過程。這個尤其對於小的孩子非常重要,決定着他成年以後情緒管理的能力,也就是我們常常說的情商。

這樣管理孩子情緒,專治各種亂髮脾氣、不自信、膽小 第2張

平復之後,別忘了溝通

不是說情緒鬧完之後就完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跟他做溝通。做溝通的目的就是陪伴他幫助他構建他的認知,瞭解到他內在的需求和期待,並且探討出更好的方式,這是以下的幾步,那我們一個一個來說。

1構建共同的認知

關於構建認知這一塊,等他情緒平復了,我們可以跟他做一個溝通,說“你剛剛是爲什麼這麼難過,爲什麼這麼生氣”。爲了更好的說明這個問題,讓大家更好的理解,我給大家分享一個例子。

有一次我們去商場,我的孩子要買一個大的樂高,其實在幾天前剛買了一個,所以我不同意。這個時候他就特別生氣,就又哭又鬧的。一開始的步驟就是我剛剛跟大家說的,你支持他,去處理他的情緒,在這個過程中要保持你的平靜,然後用你的接納、用你的愛去陪伴他處理好這個情緒。然後等這個情緒平復過來以後,我就會跟他說:“你剛纔怎麼生這麼大的氣呀?剛纔沒有買這個玩具特別生氣對吧?”他就說:“是啊,我就特別生氣,我就想要這個玩具。”我就跟他說:“你前幾天剛買了一個跟這個差不多的。”他就說:“我的同學***都有。”其實從這個過程中,我們就能夠了解到在情緒的背後,其實是有想法和觀念的。所以在這裏他有一個想法就是別的同學都有,他沒有。

我們之所以有情緒,就是因爲我們對這件事情有看法、有想法和觀念,當我們對這件事情有不一樣的想法和觀念的時候,我們也會有不同的情緒。這個時候我就會跟他溝通,然後我們通過這個溝通達成的瞭解就是“每個小朋友都可能有自己的玩具,而不可能每個小朋友都擁有世界上所有的玩具,也正因爲每個小朋友都有不一樣的玩具,所以我們能在不同的小朋友那裏玩不同的玩具,還可以交到不同的朋友”。當你從這樣不同的想法和觀念去看的時候,孩子就會產生不一樣的情緒,這就是在幫他做認知的重建。

2挖掘孩子的深層次的需求與期待

我們會溝通出來他深層次的一個需求和期待,他就說“反正我想要的都得不到,我就得不到我想要的東西”。從這個裏面,我們要知道孩子他現在有這樣一個深層次的觀念了,所以我們需要跟他做溝通,我就會告訴他說“你想要的東西其實都是可以得到的,你值得擁有一切美好的東西”,然後我會提出我自己的觀點,但是我不會試圖告訴他我說的就是正確的,我告訴他說“我認爲你剛剛買了一個和這個差不多的玩具,還沒怎麼玩呢,你現在又要再買一個,不是你不能得到你想要的,不是你不值得,你值得,只是媽媽覺得我們要敬天愛人、敬惜物命。我們應該讓這些玩具發揮它最大的價值,懂得珍惜”。我會說出這樣的一個觀點,我沒有試圖去把這個強加給他,然後他就會沉默一會兒開始思考了,然後說“那我再玩一段時間,玩兒得差不多了,再過一段時間,我們可以再買新的”,我覺得這就是他有一種新的想法了,他就從認爲“我不值得”而認識到了“我們可能需要去珍惜這些玩具”,我覺得這就非常好了。

3探討一個更適合的思維和行爲方式

我會跟他說你值得擁有一切美好的東西,那麼我們用什麼樣的方式能夠更好地去處理呢?這就是他說的“那我就再多玩一下,這些玩具我更珍惜地玩,如果想玩小朋友的,我們可以去他們家一起交換着玩”。所以通過這樣一個情緒,我們跟他做深層次的這樣一個認知的重建,瞭解到他內在的需求,從而引導他往更好的一種思維和行爲方式中去,這樣不是很好嗎?所以,其實情緒來到我們的身邊真的不是壞事,這是我一直說的話。在教育中或者在任何的事情中,不在乎遇到了什麼事情,而在於我們能不能把出現在我們身邊的這些事情,都轉化爲有利於我們成長的因素,這一點比較重要。

課程小結

從情緒的本質上來說,是對趨向知覺爲有益的,離開知覺爲有害的東西的一種體驗的傾向。如果認爲有益,我們就喜歡,就會有一些所謂比較好的情緒反應;如果認爲有害不利,就會產生一些恐懼、不安、焦慮等這樣的情緒。但不管怎麼樣,本質上來說,情緒它就只是一個信號,它本身是無好無壞的,但是我們人,往往會根據我們的喜好給了它一些定義,這就使得我們再處理情緒管理的時候會有一些問題。而當我們如果能夠迴歸到中心,看懂了情緒的本質,那麼情緒管理其實就是比較簡單的,你就用你所謂對待好的情緒的方式,來處理你所謂壞的情緒的方式,這就是最究竟的情緒管理。

貼心提醒

1.首先不是關注孩子的情緒,首先你要覺察自己的情緒,並且平復、處理自己的情緒。這一點我沒有多講,因爲這不是今天的主題,也沒有太多的時間。

2.你要允許和接納孩子的情緒,尤其是你所謂的負面情緒,這一點特別重要。

3.就是具體的做法上,我們首先允許孩子情緒的流露,情緒的釋放,認同接納他的情緒。

在你無條件、無分別的接納愛、理解、支持中,陪他去經歷這樣一個完整的情緒產生到消退的過程。在情緒平復之後,我們再跟他溝通認知層面的一些東西,去重新構建他的認知,並瞭解他更深層次的一些需求、期待,並且在認同他深層次的這些需求期待的基礎上一起探討出一個更好的處理方式和行爲方式。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