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行爲心理 > 寶寶太黏人?其實這是一種病,得治!

寶寶太黏人?其實這是一種病,得治!

來源:寶貝周    閱讀: 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7:30,鬧鐘響了。側頭看看誰在身邊的那個人,鼻息均勻、深沉,緊閉的雙眼下,睫毛像兩把扇子,一動不動。起身穿衣,走出房門去洗漱。嘩啦啦的水聲裏,忽然聽到有個人在喊:“啊!你在哪裏啊?快過來啊,我要和你睡覺~~”走過去一看,明明睡得很沉的人,已經哭起來了。

寶寶太黏人?其實這是一種病,得治!

第二天,到了洗手間放水用最小量,結果照樣是聽到那個人在高喊“快過來啊,我要和你睡覺!”

第三天,還沒開水龍頭呢,那人已經開喊了。

第四天,走不出房門口;

第五天,下不了牀;

第六天,鬧鐘都還沒響,已經被緊緊地抱住了……

“親愛的,要去上班呢~” “不行,我就是要和你睡覺!”

“你不讓我上班怎麼行,天天在家好無聊,沒法實現我的人生價值嘛~” “不行,我就是要和你睡覺!”

“不能耍流氓啊,講講道理行不行?你自己也有事情要做的啊~” “哼,我就是要和你在一起!”

“我不是和你在一起的嗎?早上、晚上,都和你在一起啊~” “可是你白天都沒有和我在一起,我要永遠都和你在一起!”

“我肯定會永遠和你在一起的,你放心。但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事情做,適當的分離可以讓我們把事情做得更好。要不我親親你,你讓我起牀,好嗎?”

“可是我真的很愛你,我要和你在一起,一直在一起,我不要做事情,也不要你做事情,我就是要和你睡覺!”

我曾經非常羨慕美國電影裏的那些夫妻,每天把“我愛你”“I LOVE YOU”掛在嘴邊,進門擁抱出門親親。但真的到了這一天,我又覺得不勝其煩——怎麼能有這麼黏人的人呢?還有沒有獨立生活能力了?說好的相互尊重相互體諒呢?

C先生跟我有着同樣的煩惱。

他的女朋友每天都情緒低落,拿起電話就期期艾艾的,他以爲女朋友遇到了什麼不愉快的事。一問才知道,女朋友是因爲自己出差一個月,不能天天見到他感到很難過。一開始他還挺開心的,女朋友這麼眷戀自己,是愛自己的表現。可一個星期以後女朋友還是這個樣子,而且越來越嚴重,每天除了上班下班,就是呆在屋子裏泡在電視劇和零食裏,等着他回家,一遍一遍給他打電話。可是每次話還沒說哭音就先起來了,打着打着就哭了。他有點受不了。 “我哪裏是她男朋友?我感覺自己是她的媽媽啊。”C先生在說這句話的時候眉頭緊鎖。

不願意與對方分離,哪怕是短暫的、必要的分離也不願意,總希望與對方粘在一起,在生活與戀愛中採取貼身政策,步步緊跟。看來C先生的女朋友和我牀上那個人,都得了一種叫做“分離焦慮症”的病。得治。

寶寶太黏人?其實這是一種病,得治! 第2張

什麼是分離焦慮症? 在心理學上也叫做分離性焦慮,是與依戀對象分離時出現與年齡不適當的、過度的、損害行爲能力的焦慮,是學齡前兒童最常見的情緒障礙之一,大約有10%的兒童會在成長過程中遭遇這個困擾,並且不分男寶或女寶。

幼兒分離焦慮症的主要特徵

1)當與親人分離或離開他熟悉的環境時,表現出過度的焦慮,擔心親人發生意外或自己被拐賣 2)擔心與父母或其他依戀者的分離;因害怕分離而不願去學校或幼兒園 3)持久而不恰當的害怕獨處 4)當預料將於依戀者分離的時候,馬上會表現出過度的反覆發作的苦惱,如哭叫,發脾氣 5)淡漠或社會退縮

楚楚每次與我分離或離開她熟悉的環境時,就會表現出過度的焦慮和退縮。她會絞盡腦汁不讓我離開,緊緊抓住身邊某個熟悉的人,不肯說話、不肯向前走、不肯配合一切指令。她每天早上高喊着“媽媽我愛你,我要和你在一起”也是因爲害怕分離而不願去幼兒園。她每一次預料將要和我分離的時候,就會馬上表現出過度的反覆發作的苦惱,哭叫、發脾氣。

這就是行走的教科書啊!!! 這當然是令人感到苦惱的。

但值得欣慰的是她懂得清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可以讓身邊人明白她在鬧什麼。有的分離焦慮嚴重的孩子,甚至會表現出一些生理症狀:噁心、嘔吐、頭疼、胃疼、渾身不適。又或者,知道哭哭鬧鬧也沒用,乾脆就放棄抵抗默默承受了。

但是你知道嗎?長期而持久的分離焦慮會影響人的一生。

C先生說,女朋友是單親家庭長大的,媽媽在她很小的時候就離開了家。她原本並不記得5歲前與媽媽在一起時的情景,在交了男朋友之後,驚奇地發現過往的點點滴滴越來越清晰,歷歷在目,她甚至越來越多地在描述那些片段並積極和遠在異國的母親交流和回憶。 親子關係、婚姻或情感關係是分離焦慮表現最多的地方。心理學家表示,分離焦慮起源於童年期個體在分離、個體化過程中由於某種停滯所造成的一種創傷性情感體驗。它對一個人的成長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尤其是在其後的現實生活中,當這種早期的創傷性情感體驗被某些特定的事件所激發或喚醒的時候,當事人的感觸就會更深,並在遇到相似事件時就會表現出來。 大多數人在6歲前就能夠順利完成對分離緊張的壓力處理,不會形成缺失。但如果在這個階段沒有順利完成這個過渡,尤其是形成了創傷性體驗,就會一直帶入到成年生活中。尤其當遭遇愛人、親人的分別或離世時,有這種創傷性情感體驗的人就會表現出明顯的分離焦慮症狀。 在認識C先生之前,她獨立、自信、果敢,行事利落、進退得當很有吸引力。可是自從她交了男朋友,在他面前就慢慢變成了一個拖泥帶水、依賴性強的人,她簡直無法想象沒有C先生的生活。 實際上,他女朋友是把對母親的依戀轉移到了他的身上,並且因爲情感體驗的缺失焦慮導致了不安全感。投射到C先生身上,就成了變本加厲的索取,甚至是控制。C先生說,只要不離開他,她就會恢復成獨立自信的那個美麗女子。但是這種糾纏和貼身政策,讓他覺得沒有彼此的空間和自由,有一種窒息感。

寶寶太黏人?其實這是一種病,得治! 第3張

成長都會有各種各樣的煩惱,平靜下來看,all is a trouble, not a problem。如果你家孩子表現出了分離焦慮,我們首先要清楚地認識到,這是孩子在失去安全感的時候,進行的情感表達和情緒宣泄,是一種正常的情緒反應。而對待孩子的情緒,我們要學會走進孩子內心,分辨他們行爲背後蘊含的真實意義。 實際上“分離焦慮”這四個字本身就容易讓人緊張,我更願意用“黏人”來替代,。

楚楚天性執拗,3歲前又與我有過一段時間的分離,回到我身邊後害怕再次分離而黏人,是很正常的依戀反應。因此,在每天的工作結束後,我都把全部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她身上,真實地營造出一種“媽媽再也不離開,會一直陪着你”的親子氛圍。 除了我之外,楚楚的主要照護者是外公和外婆。我就認真地和他們交流了一下楚楚的表現,用他們能夠理解的語言和方式講解了一下安全感、安全距離、分離焦慮,他們雖然覺得有點玄乎,但還是願意一起努力試一下。告訴孩子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尋找與每個人良好互動的契機和機會點,通過加深與其它招呼人親密度的方式,拉開楚楚與我的距離,有助於她擴大自己的安全範圍。 在必須和她短暫分開的時候,我會跟她講明離開的原因,並告訴她我離開後所有的安排。詳細到我們每個人的時間、地點和行事步驟,並且跟每一個人都約定好,儘可能說到做到,讓她不會因爲突如其來的變化而感覺到惶恐。更是儘量避免什麼都不說直接離開,讓孩子覺得被遺棄了。

寶寶太黏人?其實這是一種病,得治! 第4張

當然,也有失敗的時候。作爲成年人,生活的追逐節奏比較快,遇到孩子“說不聽”的時候就難免會有情緒。尤其是一次不聽、兩次不聽,三次還不聽是時候,就會懷疑這樣的方式會不會太溫柔太沒有效果了? 很多家長的處理方式是跟孩子數“1、2、3!”效果倒是有,但放在楚楚身上就是個相互找虐的折磨。這丫頭是個威武不能屈的硬骨頭,倔起來可以一整天都不吃不喝、哭到青筋暴起、嘴脣發烏甚至嘔吐不止。哭病了、吐了,累着跑醫院不說,孩子的不安全感還更加嚴重,下一次分離的時候就哭鬧得更兇。 因爲孩子的分離焦慮而處罰他,並不能解決“分離焦慮”的問題還會破壞既有的親子互信關係,使孩子不安的感覺無法獲得釋放。我永遠都記得她2歲多的時候被外婆帶回家,火車開前一分鐘我告訴她“媽媽要出去拿個東西”就下車離開了,兩個月後她看到我的第一句話是:“媽媽,你的東西拿到了嗎?”

孩子身上出現的所有問題都應該在大人身上找原因。目前並沒有任何證據顯示“分離焦慮”與遺傳有關,應該是與孩子的天生氣質、後天家長的對待方式與個性養成有關。因此,最好的辦法是通過預留更充裕的時間給孩子,充分與孩子溝通,讓孩子逐漸適應與習慣改變的相處模式。 遇到問題了,照護人之間互相提醒,不要給孩子貼標籤,不要有偏見,更不要將大人的情緒投射到孩子身上。用積極的心態去看待這些麻煩,把她的小脾氣看作是一種挑戰,像玩遊戲打怪,你會得到更多的親子愉悅感。 慢看花開細看風景,給孩子更充分的時間來完成改變。時間,從來都不是用來追趕的。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