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親子活動 > 想讓孩子的內心更加堅定強大該怎麼辦

想讓孩子的內心更加堅定強大該怎麼辦

來源:寶貝周    閱讀: 5.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孩子成長過程中,很多父母會培養孩子許多事情。那麼問題來了,想讓孩子的內心更加堅定強大該怎麼辦?一起來看看吧。

孩子成長過程中,很多父母會培養孩子許多事情。那麼問題來了,想讓孩子的內心更加堅定強大該怎麼辦?一起來看看吧。

想讓孩子的內心更加堅定強大該怎麼辦

想要給孩子培養堅毅、自我控制、社交能力等等這些好性格,我們應該怎麼做?

我生娃之前一起工作的同事,大多各奔東西了,跳槽的跳槽,創業的創業,幾乎都沒了什麼聯繫。

所以兩個月前米克聯繫我的時候,我還是挺詫異的。

米克是個挺有意思的小夥子,和很多德國年輕人一樣,他是個非常自我卻又很注意不妨礙他人的人。

他專業(服飾搭配)精通,對工作認真,在享受生活這件事情上,更是一點也不馬虎,是那種一週兩次冥想、三次瑜伽的生活質量專家。

因此,在他告訴我他正在平均每日 4 小時睡眠地艱苦創業時,我真是大吃一驚:這種睡不夠 8 小時美容覺就要抱怨的養生人士,居然也創業了?

說實話,和他一起工作時,我已經 1001 次差點忍不住要問他爲什麼不創業了。

他有着天時地利人和,和柏林所有時尚網紅打得火熱,熟知各大服裝品牌市場部人員,卻絲毫不打算加以利用,整天不思進取,動不動請幾周無薪假去南美洲、非洲、東南亞徒步。

30 出頭,沒結婚,沒事業,和另兩個朋友在夜店林立的柏林 Kreuzberg 區一起合租了一套公寓。工作雖然還算過得去,但一分錢的存款都沒有。想入手一款貴點的自行車,居然是向離異多年的媽媽要的資助,然後一年內按月分期付款還回去的。

如果我是他媽,估計早就着急上火了。

我也曾很隱晦地問過他媽媽如何看待他的生活,他很詫異地回答:「她爲何要催促逼迫我做什麼事?我是個成人,她也是個成人。我們各有分寸。」

如今,他說:「我玩夠了,也積累夠了,以前想多經歷和多學習,現在最大的興趣是創造和建立。」

他的諮詢公司,剛成立就接了幾單活,現在正忙得熱火朝天,和我聯繫也是想讓我牽線,請另一個朋友幫忙。

如今的他,說話八面玲瓏,舉止謙和有禮,談笑間神采奕奕,甚至我也不由得被他滿腔的上進和堅定鼓舞了起來。

一個朋友是教育心理學專家,她曾經分享過這樣一段話:

很多父母都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如何才能讓孩子聽話地去做他被要求的事情?

其實,我們更應該問自己的問題是:孩子們的內心需求是什麼?我們應該怎樣去滿足他們的這些內心需求?

而 99.9% 的孩子,最大的內心需求,就是無條件的愛。

但無條件的愛,並不等同於溺愛。並不是說孩子們想要什麼,就給予什麼。

無條件的愛,其實更是無條件的被接納感。

是哪怕我失敗、搞砸,也依然被接受、被愛的接納感。是我不成功,父母依然愛我、不會對我訓斥指責的安全感。

其實,米克是個普通家庭的孩子,他的媽媽,和其他普普通通的德國媽媽一樣,沒有任何過人之處。

除了一樣:她對米克的態度,並沒有以米克的 「表現」 爲條件而改變。

米克 「不求上進」,把日子過得在一般人眼裏相當失敗時,她並沒有焦急上火、夜不成寐,只是溫柔接納。

她沒有訓斥教誨,只是用行動表明了這件事:你不需做任何事情,來獲得我的認可。我相信你,有能力有定力掌握自己的生活。

她文化不高,卻和法國著名思想家盧梭有着同樣的教育觀:最好的教育,就是看不到教育的發生,卻實實在在地影響着他們的心靈,幫助他們發揮潛能。並且她用行動做到了這一點。

另一個朋友分享了這樣一件事:

「我鄰居家的小孩是垃圾車的忠實粉絲。和他媽媽聊天,她說現在她在一個 WhatsApp 羣(歐美微信),每週司機都會把路線發給他們,然後小朋友就可以出門期待了。德國各行各業富養孩子的方式真的是精細到令人感動。」

其實,讓我更加感動的是,很多孩子小時候的理想都是當收垃圾的工人、售貨員或查票員,這些看起來不那麼高尚的職業。

但是父母不會告訴他們,這個職業不好,你以後要當醫生,律師,科學家。

一方面,我覺得是因爲這個社會是對每一種職業都有內心的尊重。另一方面,我認識的很多朋友和同事,在和他們聊天的過程中你會發現,他們的目標是讓孩子能有快樂的人生,而不是那種在別人眼裏,或父母眼裏成功的人生。

「不管你做什麼,不做什麼,選擇什麼,不選擇什麼,這是你的人生,而不是我作爲父母炫耀的資本。」

這樣教育出的孩子內心纔會無比強大和自信。

「要事事尊重和接受孩子的內心需求」,接受這種理念,其實對很多人來說,都是一種挑戰。

在我們長達幾千年的傳統理念中,百事孝爲先,若想孝,必先順,所以稱作 「孝順」。

順從父母的意願,做讓父母開心的事,是我們大部分普通成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如今,到了孩子身上,卻要 「以孩子的內心需求爲先」,很多人可能都不會習慣這種轉變。

我也不例外。在大姜(我家老大)小時候,我經常會爲了他的害羞、肢體協調能力差感到大失臉面,總想對他求全責備。但卻很快發現,指責、要求,並不會讓他少害羞一點,反而會讓他顯得更加笨拙拘謹。

後來和一位有着多年從業經驗的兒醫聊天,兒醫說了這樣一段話,改變了我對待他的教育方式:

孩子都有自己的節奏,他不是害羞,只是 「慢熱」。他在觀察整個環境,在他建立好自己的認知後,會以自己的方式節奏行動。千萬不要催促、指責,這樣會打亂他的節奏,讓他更加窘迫,並大大傷害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我們要耐心地等待,不要把關注時時刻刻都放在他的行爲上,他纔會覺得更安全、更受接納,逐漸建立起社交自信。

所以,我就開始嘗試不對他的社交行爲做評價,見了熟人,我會問他,要打招呼嗎?他打也好,不打也好,我不批評不強迫,事後對待他也一如既往。

非常非常慢地,他也逐漸開始問好,正常和陌生的大人們聊天。

幾年過去了,如今,他早已可以自如地和同學一起在課上進行課題展示:

所以,改變雖難,但從小事做起,就可以積跬步以至千里。

比如,如果我們能從以下幾個生活中常見的場景做出改變,就可以給孩子以更大的被接納感、安全感,讓孩子的內心更加堅定強大:

1 接納和肯定孩子的情感

在一些我們成人們覺得絲毫不困難的場景下,孩子卻可能會覺得難爲情、害怕、甚至會哭起來。

這個時候做父母的,很容易脫口而出:「這有什麼好哭的」,或者 「這有什麼好害怕的」。這種說法,否認了孩子情感的合理性,給孩子帶來強烈的不被接納感,並讓他以後對錶達自己的情感產生膽怯或羞恥的感覺

我們應該做的,是接納、並正面肯定孩子的情感,可以問:「你是不是覺得很害怕?你是不是覺得傷心?你是不是覺得有點難爲情?」

這時候,也可以舉自己的例子,來讓孩子認識到這些情感都是很正常的:媽媽 / 爸爸小時候見到 XX 也害怕 / 會傷心 / 會難爲情。

在另一個孩子感到安全的時間,也可以給孩子做出解釋和引導,解釋孩子害怕東西 / 傷心的根源,討論下一次可能會遇到的場景,讓孩子有預期,可以很好的處理恐懼 / 害羞等情緒。

能夠無時無刻地感受到父母都會接受自己的情感,並一如既往地支持和愛自己,孩子們才能夠建立起安全感。

2 不用激烈方式來脅迫孩子聽話

熊孩子們有時調皮倔強起來,是很挑戰老母親的耐心耐性滴。

但有一句,千萬千萬不能說:「你若再這樣 / 不這樣,我就不要你了!」

這句話就像夫妻間的 「離婚吧」 一樣,說一次,就是拿刀在雙方的心上劃一次。

尤其是完全仰賴父母、內心和身體都相對弱小的孩子們,被父母威脅 「不要你了」,內心會造成很大的不安全感。

其他類似激烈的威脅方式,也會對孩子的安全感造成極大傷害。

並且,無論是什麼威脅方式,即使一次兩次表面上有用,說多了,也會失去效果。

能夠真正感到安全和被接納的孩子,內心纔會更積極、更向上。甚至不用父母多加督促,就可以獨立自主地完成很多事情。

3 不在孩子遭遇挫折時指責教訓

孩子們經常會 「做錯」 小事:灑水了,弄髒衣服了,摔碎東西了,碰到頭了。

父母們愛之深,責之切,總想多教訓幾句,才能讓孩子們吸取教訓,下次改進。

但是,這種指責,對孩子的幫助,遠遠沒有微笑着示範、安慰來的有用,還會對孩子們的自信心造成很大傷害,並讓孩子們難以發現自己的閃光點。

「我做得不好,媽媽 / 別人就會不開心」,「我做得不好,因爲我很笨」,這些負面想法,會在這些場景中逐漸形成。若是經常重複,就會在孩子們成年後糾纏孩子的一生,很難擺脫。

很多成功人士,就是因爲幼時總是被父母指責,長大後即使事業有成,也缺乏真正的自信,並很難感到滿足和快樂。

孩子們做了件 「錯事」,自己本身內心可能已經很難過,我們做父母的,這時候更應該提供的,是安慰,是一笑置之,是鼓勵,是微笑着示範。

這樣,孩子們長大後,纔會不總是在內心裏對自己求全責備,難以對自己感到滿意。

4 不拿孩子和別人比較

「你看看人家多麼聽話 / 多聰明 / 多厲害」,是我們這一代大多數成人在成長過程中都聽過的。所以,在我們當了父母后,很容易重蹈覆轍,把這句話的傷害再次加諸到我們的孩子身上。

但是,拿別人的先進事例教育孩子,居高臨下地指出孩子們的不足,不僅會讓孩子們的自信心受挫,還會讓孩子們產生 「父母的愛,需要好好表現才能贏來」 的不安全感。

這種不安全感,很容易讓孩子長大後變成 「急於取悅他人」 的性格,也容易讓孩子養成總是會羨慕別人的習慣,並且難以找到自我,難以判斷生命中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

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特不凡的個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也有自己相對不太擅長的地方。

不比較,不擠兌,協助孩子努力做好自己,找到自己的聲音和自我,纔是我們每個父母該做並可以做到的事情。

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過:教育的本質,意味着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這種喚醒方式,不是教訓和指責,而是接納和愛。

教育,其實不是我們做父母的,拿着自己的經驗和想法,把我們的痕跡牢牢地印在孩子生命上的過程,而是一段攜手前行的路程,一段父母用來將這個世界徐徐展示給孩子看的路程。

父母的接納和愛,將是孩子一生快樂和幸福的基石。給彼此以尊重和空間,相信孩子,把自己也穩住了,才能承托住孩子的成長和命運。

只要我們少一點要求,多一點聆聽,少一點焦慮,多一點耐心,少一點比較,多一點接納。就會發現:這一路風景獨好,旅伴也很宜人。?

或許咱們這一代父母多是在父母的焦慮催促下長大,現在讓我們來無條件地接納自己的孩子可能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但我們相信,一件事情很困難,並不是我們不去做它的理由。

我們可以常常提醒自己,不要被一時的焦慮和環境的壓力矇住雙眼,而忽略了最重要的東西:孩子健全的人格和快樂。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