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行爲心理 > 想要與孩子更好的溝通該怎麼辦

想要與孩子更好的溝通該怎麼辦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5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教育孩子的時候,很多父母在於孩子的溝通的時候總是會遇到各種問題。那麼想要與孩子更好的溝通該怎麼辦?一起來看看吧。

想要與孩子更好的溝通該怎麼辦

說到教育小孩,爸爸媽媽常用“管”這個詞。但爸爸媽媽的管,不是“管教”,不是用嚴厲的大棒政策做“虎爸”、“虎媽”。家長應該通過溫和的、平靜的、日常的、穩定的用心相處,爲小孩引導方向、提供幫助、提供支持。從嚴厲管教,轉向溫和平靜的方式,首先需要改變對小孩說話的方式,從使用嚴厲的表情、語氣,變爲使用溫和、平靜的表情和語氣,多用“寶寶想這樣呢,還是想那樣呢?”“咱們……好不好?”這樣的句式。

當你開始溫和地詢問小孩的想法、讓小孩自己來做決定時,你會發現,小孩比家長想象得有理性的多,她不會一味地要求做那些家長覺得不太好的事情,也不會時時刻刻想完完全全由着自己的性子來。家長變得溫和、平靜、寬容、允許別人表達意願、容易商量,小孩也會發生同樣的改變,你會得到一個更快樂、和爸爸媽媽相處更融洽的小孩。小孩是家長的鏡子,照出的正是家長自己的樣子。

嚴厲管教的目的無非是讓小孩有良好教養、良好習慣,用平靜溫和的方式同樣做得到。建立規則,用溫和平靜的方式引導小孩遵守規則,比用嚴厲暴躁的方式強迫小孩遵守,要有效得多。對小孩太過嚴厲的習慣,不會關掉開關就馬上停止。一時忍不住怎麼辦?馬上退出現場,讓自己冷靜下來,之後再和小孩溝通。

衝動暴躁時繼續停在和小孩溝通的現場,怒火只會越來越旺,方式只會越來越激烈,小孩也會越來越對抗。所以一旦發現自己有忍耐不住的苗頭,馬上停止,去反思自己,不能任由怒火蔓延,發泄在小孩身上。我們還想提醒那位被自己嚴厲教養方式所困擾着的媽媽,其實,一位媽媽,不見得時刻要把注意力放在小孩身上。從小孩身上移開一些,關注伴侶,關注家庭生活的其他方面,學習收納整理術,讓家中乾淨、整潔、舒適,學學做飯,讓愛人和小孩能時常享受到愛人/媽媽做的美食,這些,都是溫柔善解人意的媽媽的一部分角色。對一餐一飯溫柔耐心,對家人小孩,也會慢慢有更多耐心。

早晨送完小孩,到麥當勞吃早餐,旁邊坐着一對母子,媽媽三十多歲,小孩六七歲,看洋子正在準備去上學或是上幼兒園。小孩一邊吃,媽媽一邊不停地對小孩說話:彆着急。別燙着。你把雞蛋吃了吧。再多吃幾口。把這個紙(指漢堡包裝)再剝開一點。哎哎,別弄手上。小心點,別弄衣服上。你看你多幸福,一頓早餐就花了45(塊)。吃完咱把藥吃了吧。快點吃咱們要走了。你再喝兩口把它喝完吧,這個也太甜了……我們記下的,可能也就是其中的五分之一。好多話是連續說好幾遍的,好多話是剛剛說完過會兒又重複說的。二十幾分鍾,就在小孩媽媽的嘮嘮叨叨中度過,我這陌生人都恨不得馬上弄到一副耳塞塞上。小孩開始還能聽,後半段就煩得哼哼唧唧起來,而始作俑者的小孩媽媽,對小孩的煩躁全無察覺。終於,小孩吃完,小孩媽媽背上書包,拉着小孩走了,我也鬆了口氣。家長就不能讓小孩安安靜靜吃頓飯嗎?

別人家的爸爸媽媽和小孩在家裏怎麼樣,我們無從知曉,但是在所有能看到父母帶孩子的場所,餐廳、商場、公園、公交車、科技館、博物館、兒童遊樂場,幾乎都能隨時看到不停對小孩嘮叨這嘮叨那的爸爸媽媽。家長的嘮叨,大體內容是表白。“你看你多幸福一頓早餐就花了45(塊)。”“你看爸爸媽媽多愛你,給你買這麼多玩具。”“你看爸爸媽媽多辛苦,你還不知道努力學習。”“爸爸媽媽的心思都花在你身上了,你是爸爸媽媽的希望啊。”……表白內容無非小孩多幸福,爸爸媽媽多愛小孩、多辛苦。

沒有愛聽爸爸媽媽嘮叨的小孩。青春期的小孩暫時就不提了,就是幼兒園、小學的小孩,也沒有愛聽爸爸媽媽嘮叨的,只是小孩小,還不會像青春期的小孩那樣直接以“別嘮叨了”來制止家長罷了。一部分被嘮叨慣了的小孩,學會充耳不聞,無論家長說什麼,小孩都沒有絲毫反應,該幹嘛幹嘛。這其實已經是小孩子的不積極的反抗了,但家長通常不會檢討自己是不是說得太多,而是常常批評小孩“我這小孩,說什麼都不聽”,於是家長繼續說着,小孩繼續沒反應。

一部分被說煩了的小孩,學會跟家長反着來,你越是說他,他越是不願意聽你的,你要往東,我偏往西。於是家長追在小孩屁股後面嘮叨得更歡,“這小孩,天天說着還不聽呢,要是不說,還不反了天”。如果小孩已經超過3歲,再看0-3歲的書還有用嗎?每個小孩都是從小嬰兒成長起來,像家長的問題來自童年一樣,稍大點小孩表現出來的問題,實際上從他們還是小嬰兒時就開始積累了。爸爸媽媽可以看看這本書,回顧在小孩的成長曆程中,你曾經做過什麼,哪些對了,哪些做錯了。然後逐漸調整,把對待小孩的方式轉換到尊重他的發展、用溫和而不是嚴厲的方式教養小孩的軌道上來。

夫妻之間要多就如何帶小孩展開討論。這種討論不要當着小孩的面,也不需要小孩的祖輩參與,只是夫妻之間,認認真真地討論咱們該如何做家長、如何帶小孩。當兩個人意見不一致時,不要爭吵,要坐下來原原本本地說出自己的想法,然後共同分析,就像同事討論工作一樣。夫妻間培養出理性討論的習慣,對於共同努力、建立良好的育兒方式,非常重要。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